經林業部批准,大理建立了5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即巍山縣巍寶山、祥雲縣清華洞、彌渡縣東山、南澗縣靈寶山、永平寶臺山。
全州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蒼山洱海)、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雲龍縣天池、賓川縣雞足山、永平縣金光寺)、州級自然保護區14個。
蒼山現已查明的高等植物種類就有182科、927屬,約3000種。大理州是雲南省主要的藥材產區之一,以品種多、品質佳而聞名,納入國家經營的中藥材就達600種。蒼山洱海境內的蒼山洱海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蒼山是大理市的綠色生態屏障,屬橫斷山脈雲嶺餘脈,由19座南北走向的山峰組成,平均海拔3782米,全長48公裡。洱海是我國著名的七大淡水湖泊之一,素有「高原明珠」的美稱,南北長40 5 公裡,東西寬3至9公裡,最大水深20 .7米,平均水深10.2米,蓄水量30億立方米。風情島
風情島是洱海三島之一,位於蒼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黃金地段---大理市東北端的雙廊鄉境內。該島四面壞水,東靠著名佛教聖地雞足山,北接石寶山,南連大理,西對蒼山洱海,因佔據著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故素有「大理風光在蒼洱 ,蒼洱風光在雙廊」之美譽。南詔風情島被列為雲南省25個旅遊精品項目之一,並是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定點接待單位。洋人街古城的任何一次修繕和改建,洋人街都是首當其衝的,現在的洋人街表面上看與其他街道已經沒有什麼不同,只是身處其中的酒吧和店鋪還頑強地堅持著各自的特色,除了新添的不少網吧。蝴蝶泉公園蝴蝶泉之所以得名,是因為這裡曾經有過蝴蝶成團翻飛的獨特景象。而它的聞名卻是藉助於五十年代的電影《五朵金花》,現在泉水乾涸,蝴蝶滅跡。鶴慶銀都水鄉新華旅遊村鶴慶銀都水鄉新華白族旅遊村是依原生態自然村落建成的國家AAAA級景區。新華村原名石寨子,坐落于雲鶴古城以北7公裡處,距麗江機場12公裡,村子總面積16.88平方公裡,全村有1149戶人家,5227人,白族佔總人98.5%,是一個典型的白族寨子。新華村是一個「小錘敲過一千年」的古老村寨,早在南詔時期,先輩們即以手工藝品加工製作養家餬口,「鶴川匠人」的美名傳譽海外。西門街明代白族古建築群西門街明代白族古建築群位於雲南省劍川縣金華鎮西門街,由何可及故居、張勉宅院、昭宗祠組成。何可及故居始建於明天啟四年(1624年),典型四合院,由門樓、正房和東西廂房組成,佔地面積364.97平方米。張勉宅院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為兩進院,由正房、過廳、南廂房組成,佔地面積404.61平方米。昭宗祠始建於明崇禎二年(1629年),為三進院,由祠堂、過廳、門樓組成,抬梁穿鬥混合式木構架,單簷硬山頂,佔地面積1086.2平方米。三處建築均為明代中晚期的建築遺存,特色濃鬱。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理挖色鎮古稱魯川,挖色。位於洱海東岸,地處大理市中東部,北與雙廊鎮接壤,南臨海東鎮,東與賓川縣雞足山鎮毗鄰,其三面環山,一面臨海,西對如屏蒼山而遙望大理古城,東通佛教聖地雞足山而隱窺金頂,自古即為洱海東岸一個魚米之鄉,洱海地區歷史淵源久遠的白族外鄉文化發源地之一。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坐落於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蒼洱景區的中心和風光秀麗的大理省級旅遊度假區山麗片區。東臨洱海,東距大理古城1.5公裡,北距大理三月街會場0.5公裡,距崇聖寺三塔2公理,大理省級旅遊度假區為《天龍八部》影視劇拍攝投資興建的一個大型影視拍攝基地。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佔地面積700餘畝。主體建築有城牆等。整個天龍八部影視城由三大片區組成:第一局部為大理國,包括大理街、大理皇宮、鎮南王府;第二部分是遼國,包括遼城門和大小遼街;第三部分就是西夏王宮和女真部落了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依照大理特色,宋代特點,參照《清明上河園》影視拍攝與旅遊風光相結合的原則,大理又一個較大規模的旅遊景點。劍川鐘山石石窟鐘山石石窟位於劍川縣南部的石鐘山。石鐘山古時候稱為中山,因有形如巨鐘的紅丹霞巖,故稱為石鐘山。石窟分石鐘寺、獅子關和沙登箐三個片區,共計16窟139尊造像,是我國最南方的一個石窟群,有「南天瑰寶」之稱。石鐘山石窟在內容上可分為南詔王室造像、外國人造像及原始崇拜造像等幾類,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成為大理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之一。佛圖寺塔佛圖寺塔於大理市下關鎮陽皮村北側的佛圖寺前,塔高30.7米。為十三級密簷方式形磚塔,塔基為二層臺方形基座,下層臺邊長19.7米,高1.2米,用毛石壘砌,條石壓沿。搭身內容,內壁為筒體結構,直通至十二級。外壁塔身壁身整體呈拋物線狀,第一級方長4.5米,直砌。「蛇骨塔」經1981年維修實測後,定名為「佛圖寺塔」塔西面的佛圖寺,現存大殿、南北廂房和過廳,為清代建築。1983年1月,佛圖寺塔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世祖平雲南碑元世祖平雲南碑位於大理市大理鎮西門村委會大紙房村東北側,坐落在大理古城西門外一公裡許的點蒼山中和峰麓之三月街場上,地處南詔、大理國故都阻苴咩城遺址西南隅。碑由碑座、碑身、碑額和護碑邊匡幾個部分組成。青石質贔屓頭部殘損。碑身由兩塊青石相接而成,上截碑石長(高)1.3米,下截碑石長(高)1.55米。上下兩石寬均為了1.55米。碑文直行楷書。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和城遺址南詔故都太和城遺址,位於大理市下關鎮太和村,地處下關(南詔時期的龍尾關)至大理之間的蒼山佛頂峰麓,南距下關6公裡,北與大理古城相隔7公裡。這裡是大理壩子中蒼山與洱海之間陸地距離較短的咽喉要地,是由龍尾關進入大理古城的必經要道。《南詔德化碑》碑高3.02米,寬2.27米,厚0.58米。青石質,正書,文字剝蝕嚴重。周城古村周城村位於大理市喜洲鎮北端,座落雲弄峰山麓,霞移溪北,蝴蝶泉之南,面向洱海,優越的自然環境,村落東臨茶馬古道,周城村是中國白族第一大村,也是雲南最大的民族自然村,村落面積約2平方公裡,村落的建設發展主要是依山就勢和沿茶馬古道兩側展開。村中除南北向穿村的214線國道(滇藏路)和環村路兩條外,主巷道還有東西向大充路、小充路、塔充路、石佛路、南登路和茶馬古道山林路7條,和其他許多胡同一起錯綜複雜,猶如變幻莫測的八卦陣。周城民居是研究白族民居建築史的活標本,民居獨家院、標準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串角樓等民族建築房舍獨具特色、巷道幽深縱橫交錯。在人口比較集中或者寬綽地方要修建本主廟、風水照壁、村中心廣場、戲臺、集市等。祥雲古城區
祥雲古城舊稱雲南城、洱海衛城。因漢「彩雲南現」典故,始作「雲南」命名地。據1962年在清華洞出土的石斧、石錛、陶器、炭屑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蜀漢建興三年置雲南郡,成為滇西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300多年。雲南故郡——祥雲古城始築於明洪武15年,整座城布局為正方形大印狀,鐘鼓樓為中心的印柄,以西南臥龍崗相呼應為「臥龍捧鍾」,古城牆上磚下石,圍牆設防禦垛千餘個,城外四周設護城河,四周分別設鎮陽門、鎮海門、清平門、仁和門,城內置5街13巷,衙門、府第、廟宇、宗祠和民居等古建築星羅棋布。2007年1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永平曲硐村
曲硐村位於永平縣城南端,距縣城中心4.5公裡,距州府大理90公裡。曲硐村地處雲嶺山脈分支博南山和雲臺山之間的山澗小壩。曲硐村是滇西回族人口聚居最為密集的自然村落,是中國內地通往東南亞南亞的重要交通門戶和重要物資集聚地。
歷史上的曲硐村,有大東門、小東門、南門、西門、北門五道城門、城樓等,飛簷鬥拱,星月交輝,充分體現了伊斯蘭文化與漢文化完美結合的建築風格。曲硐古村落形成歷史久遠,依山腳而建,村莊規模宏大,布局錯落有致,房屋以瓦頂坡屋面土木結構傳統民居建築為主,許多建於清末及民國時期的古院落、古建築及相關歷史文化遺存保存完好。村落內巷道縱橫交錯,迂迴勾連,盤貫整個村落,徜徉其間,如入迷宮,村中溝渠密布,沿小巷甬道環繞整個村落,到處流水潺潺,小橋鬥拱,一派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景象。
當地宗教文化、歷史文化濃厚,這裡的回民信奉伊斯蘭教,村內建有新老兩座清真寺,這裡還有獨特的溫泉地熱資源,並創造了獨具風味的清真飲食文化,保留著古老的馬幫文化。曲硐村厚重的歷史文化遺存和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風情 。2010年曲硐村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