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1日電 時時刻刻流露出一股朝氣——2007年,電視劇《恰同學少年》悄然走紅於青年族群,被賦予了這樣的評價。5年後,90後熱血成長秀《向上吧!少年》,幾乎用同一種命名方式,同一種傳承心態,回到偉人毛澤東母校錄製。全國50強進20強的比賽,狠狠地詮釋了「風華正茂」四個字的含義,青春不能逼視,「朝氣」依舊是未褪色的關鍵詞。
面對一首從未跳過的舞曲,5個10歲出頭的女孩子組成的MINISISTER組合,一遍就能完全學會,兩遍就能有自己的風格;「小清新」的翟悅寧,敢於當面問宋柯:「難道烤鴨比音樂更純淨?」;「娘娘腔」的男生不管在哪個年代,都會飽受爭議,但畫著煙燻妝、踩著高跟鞋的方賢民告訴你:「我做我自己,沒有什麼不可以」;是的,模仿秀也許終會看膩,但「屌絲哥」陳昕亮這句話卻永不會過時:「我的評委只有我自己。」
如果問你參賽的初衷?噢,不是每個人都敢像12歲孩子孫雲龍那樣直率:「我要出名,我要掙錢」——但如果你還能看到他的眼淚:「我要賺很多的錢報答我媽媽」。用馬頭琴演奏巴赫,這可不是任何比賽上都能看到的混搭,是要有多自信,包迪才敢如此秀自己?!
懷念鄭鈞、崔健、Beyond那個年代的人,應該都會喜歡隋佶辰吧——吉他、時時刻刻的自嘲、若有若無的頹廢,與理想、與沙啞的嗓音交織在一起——未必多出色,但那是一種青春的、原始的衝擊力。滿滿當當都是晃眼的朝氣。
與我們這一代、上一代、上上一代人明顯不同,90後的孩子們更敢於、並樂於展示自己,因為《向上吧!少年》,這一點彰顯得更為明顯。他們是真正從內心裏面自信樂觀的一代,幾乎少有孩子為結果哭泣,哪怕是被淘汰,哪怕是被尖銳批評。我們沒有理由再去批評他們是「垮掉的一代」,他們有個性,但不是任性。對於成敗,他們甚至更有包容心和擔當心,或者說,他們比我們更知道如何不在別人的耳語目光中迷路。
是的,我們看過太多的「秀」,以至於我們常常慣於嘲笑,慣於輕視,慣於漫不經心:哦,不過多一場「秀」而已。何況,暫時還只是網絡直播階段而已。難道,你們能找出一個比李宇春還紅的主麼?事實上,截止到目前,或許不能。
但,這,從一開始就不是《向上吧!少年》的本心。在這個舞臺上,所有人的目標從個體的勝利,被放大到群體的榮譽:代表中國隊,迎戰美日韓國際隊。你所要做的,不是證明你能成名成腕,而是證明你足夠優秀到可以代表國家隊出徵,並再次為你的民族和國家贏回榮譽,這種榮譽未必是結果,也許只是一種民族心態的展示。類似一次殘酷的高考?不,一次逼真的少年才藝奧運會:迎戰更好的對手,這與金牌歸屬無關。
看這樣的「秀」,你不需要付出歇斯底裡的狂歡,也不需要為集資投票徹夜難眠。當少年們衝破一道道阻攔,汗水滴答終化蝶時,需要的依舊是那句:鼓勵我,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