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最令人恐懼的地方是片頭的幾個字——本片由真實故事改編。
「歡迎來到霧津,白色濃霧之都」。
電影《熔爐》講述韓國霧津一所聾啞障礙學校新任老師姜仁浩(孔侑飾)揭發校長與老師對在校的殘障兒童進行性侵與虐待的故事,其影響效益被評選為2011年度韓國十大法律新聞事件之一。
「他無法聽到,也無法說話」——三位受害者
男主姜仁浩對氣氛詭異的學校及總是傷痕累累的學生產生了懷疑,接著跟隨著學校咿咿呀呀的慘叫聲,發現了三位學生在校慘絕人寰的經歷。
宥利:聾啞、智障兒童,愛吃零食,被校長騙入校長室性侵,事後會給她錢購買零食,曾遭受校長、行政處長、教導主任三人侵犯。
妍鬥:聾啞兒童,為逃避校長性侵,躲入廁所內,於是便有了讓人毛骨悚然的一幕——校長從廁所上方探頭淫笑地望著妍鬥,最終妍鬥沒有逃過校長的魔爪。
民秀:聾啞兒童,男 ,與其弟一同被教導主任性侵(男),每次反抗會被被毆打一整夜,其弟身體虛弱,經受不住折磨,最終選擇臥軌自殺。
「不捏造,不隱瞞」——法庭上令人絕望的五個人
姜仁浩在得知三位學生的經歷後,聯合霧津人權維護者美英將校長、行政處長,教導主任告上了法庭,而在法庭審判過程中扮演重要關鍵性人物卻顛倒是非,警察、律師、證人(警衛、醫生、基督教徒)極力的為犯罪者洗脫罪名。
1.提供逃罪策略的警察:警察接受到報案,立即抓捕了校長一行人,在校長責怪警察一年收了他們不少好處時,他給校長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逃罪策略「動用你所有的人脈,找出一個剛開始工作的法官出身的律師,這就是前官禮遇,會得到法官的偏袒」。
2.前官禮遇的律師:我保證我說的話是真實的,所陳述的內容沒有虛假,絕對正義。律師人前莊嚴,背後與校長一行人華天酒地,他是一個把可以洗脫犯罪說成正義必勝的人。
3.做假證的警衛:保護學校師生的安全是警衛的職責,而《熔爐》中的警衛卻是犯罪者犯罪時的幫兇、掩護者,在法庭上他聲稱校長和行政處長都是好人,沒見過學校孩子被性侵、虐待。
4.做假證的醫生:在沒有上法庭作證之前,醫生接收到受傷的宥利,非常專業、確定的說出宥利被多次性侵,而在法庭上她作證宥利身上沒有傷口淤青,不像被侵犯過,做假證的背後原因為醫生校長夫人有上下級關係。
5.基督教協會會長:法院門口一群基督教徒弟為校長遊行抗議,高喊「他們(校長)信奉耶穌,關愛著可憐的殘疾兒童,這些不誠實的人污衊長老」,他們沒有了解事情的真相,跟隨著他人及校長的權勢為這位「霧津名人」洗脫罪名。
《熔爐》最讓人絕望的是雙方沒有激烈的爭論與毆打,沒有對原告姜仁浩一行人威逼利誘;他們有權使用法律保護自己,他們收集的證據也是有力確鑿的。一切看似非常容易定罪,而背後卻暗藏權勢,人情,金錢交易。聾啞人的家屬最終受害人的家屬為了賠償金答應了和解,法庭對校長一行人進行了若有若無的處罰。
片尾,美術老師姜仁浩抱著民秀這位用生命來爭取和捍衛承諾、尊嚴、正義的聾啞孩子的遺像,在警察驅趕人群的水柱中,竭力地、反覆地抗爭著喊叫著「他無法聽到,也無法說話」。
《熔爐》情節非常可怕,令人深思,而「真實事件」遠比電影更加殘忍:
2000年至2004年間,韓國光州仁和特殊教育學校從校長到老師10多人從2000年開始對住宿的聽障生施暴或性侵,受害學生年齡範圍7—20歲 。給孩子們維權的是一名律師(從該校任職的老師口中得知事件)和一名醫生他們的維權之路經歷了7—10年的時間。維權剛開始,律師的朋友慘遭殺害;另一邊律師遭到了單位的辭退,他只能帶著孩子們生活,後來他得了癌症,遇到了醫生,於是兩個人一起幫助孩子們進行維權。律師在癌症的折磨下一直致力於打這個官司,終於找足了證據,最後由於對方權力過大和種種潛規則,只給了犯人很輕的懲罰。孩子們也依據法律被強行從律師和醫生身邊帶走去了福利院,他抱著死了的孩子的照片進行抗訴,被高壓水槍衝到在地,再也沒有起來,就死在冰冷的水泥地面上。最後剩下醫生一人繼續維權,他處處碰壁,無法將犯罪者繩之以法,最終選擇了自殺,生前留下三萬字遺囑,被發現後改編成《熔爐》。
《熔爐》上映後,引發了韓國社會的集體反思。以「熔爐效應」應發了高度關注,最終韓國出臺未成年保護法——《熔爐法》。影片中最美好的一句話,是美英在信裡的那句,「我們努力奮鬥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我們不被世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