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鞭,算得上中國古代一種特色冷兵器了。連魯迅筆下的阿Q,都會唱一句:「手持鋼鞭將你打。」但鞭這種武器的形制到底是什麼樣的?而隨著鞭鐧一類武器的大量出現,本已經被刀擠佔戰場空間的劍,真的就此退出戰場了嗎?
北京市海澱區西直門外長河北岸的五塔寺原名「真覺寺」,現在是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五塔寺創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館藏一組三尊石刻武將。這一眼便知宋元之物,怎麼會在明代的寺院裡?在上世紀90年代的前的北京動物園,一直只有在長河南岸地區,據說這三尊武將石像是北動擴建時在長河北岸修建海洋館及新象房出土的。雕像殘泐,氣勢猶在,左側是斷代為宋,右側兩尊斷代為元。我覺得館方斷代的主要依據是石像生的面目特徵吧?
作為冷兵器收藏愛好者的筆者,當然更關注他們手中的武器:宋元式樣的鞭和劍。塑像中的鞭分8節,形如竹杆,每節間有束,故稱竹節鞭:
軍事博物館中明代竹節鞭實物,長101釐米。明承宋制,鞭成型後形制變化不大,另外看到明鞭柄的穿孔了嗎?就在那個地方栓系手繩,作用是為了防止揮舞鋼鞭時脫手。
北京軍博這隻鞭的形象曾上了1979年版的《辭海》,成為竹節鞭的圖解教程:
我一直認為竹節鐵鞭是來源是竹馬鞭演變成地鐵馬鞭,這在唐宋繪畫上能得到印證。左唐代韓幹《牧馬圖》中 宋代李公麟《五馬圖》右 遼代張世卿墓壁畫《出行圖》均為局部。可以看到圉者攜帶及手中的帶節的鞭策,不排除是鐵製。
唐徐堅《初學記》卷二十二《鞭第九》引蕭方三十國春秋(東晉):「有王敦謀害王澄,治罪人而澄眾有二十人,持鐵馬鞭為衛。」可見當時的鐵質地的馬鞭不止驅馬,已具有兵器性質。北宋《武經總要》明確提出:「鐵鞭多節,系襲晉代制」。唐李昌符《詠鐵馬鞭》並序中說:「長慶二年,義成軍節度使曹華進,且曰得之汴水有字刻『貞觀四年尉遲敬德』諸字。詩云:『漢將臨流的鐵鞭,鄂侯名字舊雕鐫。須為聖代無雙物,肯逐將軍臥九泉。汗馬不侵誅虜血,神功今見補亡篇。時來終薦明君用,莫嘆沉埋二百年』」。序中說得清楚,在汴水出的正是敬德的鐵馬鞭。宋元鐵馬鞭多作為輔助兵器,和皮馬鞭一樣懸於腕上,配合槍、槊使用。不過從五塔寺武將石像生來看他們拄地的鐵鞭全長過米,應是主戰兵器而不是輔助性武器。另尊元代石像的佩劍更能引起注意:如意大劍首、大靈芝格,雙附耳裝具,鞘尾單束,這不正是宋元時期佩劍的真實寫照嗎?佩劍也同樣有手繩,作用也是防脫手。(溫馨提示:目前這尊石像正在現場修復整理,這裡用的是以前拍攝的照片,目前去五塔寺,暫時看不到佩劍石像生的全貌)。
總說斷代難,其實是看太少,古代冷兵器的斷代和其他古董是一致的,都是眼學,也就是經驗之學,看得多了自然明白。上世紀70年代有套發行量相當大的小說《李自成》,其中的第一卷畫家劉文西所配的插畫描繪的非常生動,畫中李自成手中元代花馬劍簡直和五塔寺元代武將所佩一模一樣。可惜的是繪畫中的拔劍出鞘時手繩應該掛於腕上,非如此手繩不能發揮作用。
這部小說中出現了很多對農民軍佩劍的描述,某些冷兵器專家的說法「明代末年戰場上出現大規模用劍是不可能」的說法我認為是值得商榷的,他們只見過相對纖細較薄弱的清代文房用劍,戰場作戰也只關注了正規軍隊的制式佩刀,有幾個真正見過厚脊短身的宋、元、明式劍呢?上海刀友顧兄所藏銅裝具明代劍和塑像上元代劍相似度達到了90%
象這樣做工精細的明代劍存世稀少,自然不是廣泛使用的,但是在中國冷兵器收藏中山西、陝西地區總能見到大量的厚脊短身民間劍,刀劍收藏圈裡戲稱做農民劍,是完全有可能被農民起義軍使用的。多用劍說明馬匹少,劍體厚說明敵人的盔甲厚,什麼地域出的多,說明農民軍的戰鬥路線和根據地,斷代的事情不是一目了然了嗎?下圖這些一體鍛造的北方民間劍由廣州刀友皇甫兄收藏: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冷豔鋸,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