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黃帝前後的歷史是什麼樣的?伏羲和黃帝誰才是中華人文始祖?

2021-01-07 炫火人文

中華民族的歷史悠久而又漫長,得益於中國人喜愛記載歷史的民族習慣,有幸的是絕大部分歷史記載,都能得以保存下來,但是,史書記載雖然是有了,觀點還真是有很多的不一樣!歷代文人對部分歷史有爭論也並不鮮見!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一個核心問題: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到底是伏羲還是軒轅黃帝?

伏羲和黃帝,誰才是人文始祖呢?

要解決上面的疑問,首先需要了解伏羲和軒轅黃帝二人的歷史背景和人生經歷!

伏羲生活的時代比軒轅黃帝時代要早很久,這是幾乎沒有爭議的!由於都是處於原始社會,人類的科技水平和生活條件差的原因,記載資料和出土文物都非常的稀少,想要像近代史、現代史那樣素材資料豐富,到目前為止還是不太可能的,不光中國如此,世界其它文明古國的上古時期歷史,都有這類現象存在……

提及到伏羲的文史典籍,最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理由有這些:《尚書》和《史記》上面有提到伏羲(伏犧)的名字,孔子作為春秋時代人物曾經提到過《書》,後來經過充分理由推測就是《尚書》(《論語》裡面有引用,否則,孔子的學問裡面就缺少歷史了!)。

《尚書》和《史記》有伏羲(伏犧)名字

也有不喜歡儒家的朋友善意挑刺說:《尚書》是孔子的後世子孫在漢朝編寫的不可信,其實這是不對的,當時的情況是便宜的紙張還沒有被發明!一般都是寫在竹簡、布帛一類的費工而又昂貴材質上,比現代人的買房子還要難,怎麼可能花費巨大的人工、物力、財力,去編寫傳播困難的竹簡書籍呢?

退一步,還有《史記》,這可是讚譽比較高的史書,裡面也提到了伏羲(伏犧)名字,看來伏羲真有此人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不放心的話,我們還可以從反面來論證!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成熟於漢朝的《山海經》上,沒有伏羲;原創於戰國時代的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離騷》裡面,也沒有伏羲,《山海經》一般歸屬於志怪書,《離騷》一般歸屬於文學書,反證了《尚書》、《史記》的可信度和嚴肅性。

志怪和文學類沒有伏羲的名字反證有此人

但是《山海經》和《離騷》裡面有「太昊」、「青帝」(合併上帝)等說法,有人硬說是伏羲,坦白說我也是將信將疑的,咱們先不去管志怪和文學方面的「伏羲」了……

伏羲的人生經歷是這樣的:伏羲誕生的部落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誕生於燧人氏部落,另一種說法是誕生於華胥氏母系部落,但是後面這種說法出現得比較晚且不夠正式,所以我不信。

燧人氏部落是指最擅長製造火種或者鑽木取火的部落,說明這個部落的人們在當時是最先進的!懂得用火可以吃熟食、取暖、驅獸、照明、冶鍊金屬(後來出現的)了!我認為伏羲一定誕生於燧人氏部落的理由有這些:符合一句口頭語「人文之化,始於用火」的說法;伏羲還有「庖犧」、「包犧」一類的寫法,其中的「犧」字明顯是指動物的,「庖」和「包」(古代通假字)可以理解成「廚房事務」的意思(庖丁解牛的典故和寓意是證明之一),加起來就是:擅長用火來處理動物肉食的人,這樣就把燧人氏和伏羲(庖犧、包犧)聯繫得非常可信了。

燧人氏部落精通鑽木取火當時先進

另外,生物進化論和西方古人類學也認為:原始社會人類部落(類人猿),最早是靠狩獵動物野獸等,生存下來的,也認為原始人對火的掌握,和把狩獵到的動物用火處理熟了吃,標誌著人類文明的開始,所以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伏羲(庖犧、包犧)出生在當時最先進的,解決了取暖和熟食的燧人氏部落,接下來就是他有眾多的發明和創造了!伏羲教會了人們:織網捕魚、馴養野獸(即是後來的:家禽家畜)、異族通婚等等。

火的使用標誌著文明的巨大進步和飛躍

為了便於記事、理解事物和信息交流,伏羲又創造了圖畫文字、發明了陶壎和琴瑟等樂器、創立了八卦、按部分地域設置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等等,所以就會有很多人認為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黃帝的出現就比伏羲晚了許多了!與燧人氏和伏羲氏同時並存或者稍後的還有:有巢氏,神農氏、有熊氏、軒轅氏……等等,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當時的原始部落中,有巢氏部落擅長建造房屋,「有巢」就是有巢穴(房屋)的意思;神農氏部落擅長農業和中草藥醫療;有熊氏部落是指擅長圈養馴養獵物的部落;軒轅氏部落是指擅長製造車輛的部落……

黃帝就是出生在有熊氏的原始部落!後來他發明了車輛,開創了軒轅氏部落的先河,所以被稱為軒轅黃帝。

黃帝出生在擅長圈養獵物的有熊部落

又因為「軒轅」最早是指車輛的意思,「軒」是指有圍欄、帷幕的土木長廊;「轅」是指一根或者兩根用於圍擋牛馬的大木棍,「軒」、「轅」兩字加起來,就是古代的牛車、馬車之類的東西。

拉車的牛馬,是有熊部落(擅長圈養獵物的部落)裡面的優勢資源!軒轅黃帝發明了牛馬拉的「軒轅車」之後,使得交通運輸方便起來了!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了!這就把他的部落,從費力而又低效的肩挑背扛中解放了出來!

軒轅黃帝發明車輛後使生產力大增!

由於正史上有黃帝的專篇,所以黃帝的事跡比伏羲的事跡要清楚明確了許多!公元前2717年,他出生於有熊部落,從小就比較聰明和敏捷,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天生就是一位搞發明創新的料!

他長大後,發現當時的神農氏共主(部落聯盟首領)已經衰微了,氏族部落間諸侯們互相攻伐,於是開始帶領人民練兵習武,一來可以防止遭受戰亂損失,二來可以維護公共秩序,創造和平和發展的社會環境。

更為突出的是他簡直就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往往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通過發明創新,就把問題給解決了!炎帝是神農氏中最強大的一支,常常攻伐周邊不服管教的部落和諸侯,這些部落和諸侯於是都紛紛倒向了軍事強大的軒轅黃帝這一邊,使得軒轅黃帝這一方的勢力迅速崛起!成為了可以和當時最強大的炎帝和蚩尤兩股強大勢力相提並論的第三股勢力!

炎帝和黃帝經阪泉之戰後實現了聯合

接著,黃帝和炎帝兩股勢力之間發生了阪泉之戰,炎帝一方敵不過先進創新、擁有戰車的黃帝軍事勢力,於是心服口服,經過和平協商,決定同黃帝一方深度結盟和聯姻,這就是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的由來!

蚩尤勢力當時還是非常的先進和強大的,不願意服從黃帝勢力的統一調度,於是雙方發生了多場戰爭,炎帝和黃帝的聯合軍隊還是無法戰勝蚩尤一方,後來黃帝發明了指南車,解決了蚩尤軍隊方向難辨的問題,經涿鹿一戰擒殺了蚩尤,威震中華,取代神農氏成為了天下共主!

黃帝戰勝蚩尤之後大力發展生產和文化

黃帝在位期間,大力發展生產力,發明創新不斷湧現!其中文化方面的成就更是絢麗多彩了,例如:曆法、幹支、文字、樂器、醫學、數學、鑄鼎……,所以就會有很多人認為黃帝是中華人文始祖的。

黃帝老死後,由於他比較長壽,所以他的帝位只能由他的孫子高陽氏來繼承,也就是五帝之一的顓頊(zhuān xū),再後面就是帝嚳(kù)、堯、舜,還後面就是禹(大禹治水的那位)建立夏朝!後面朝代更迭順序為:夏、商、周(後期東周包含:春秋、戰國)、秦、漢……

到此,伏羲和軒轅黃帝的歷史事跡就都弄清楚了,到底誰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比較合適呢?

我認為還是軒轅黃帝比較穩妥一些,理由就是軒轅黃帝時期的史料比較正式、文化相對成熟一些,但是也認為伏羲是中華文明的起源。

謹以此文希望能夠幫助中國人理解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而不是外來文化為了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所宣傳的僅3000多年的文明史。

參考書目:

《尚書》、《史記》、《山海經》、《離騷》、《漢書》。

相關焦點

  • 始祖神女媧比軒轅更古老,黃帝祭祀自古盛行,為何沒人重視女媧?
    比如,南方和北方的鹹甜之爭,暖氣和空調之爭,根源上是民俗和氣候上的不同。 但有一點毫無爭議,只要是中華人,都會共尊初祖為軒轅黃帝。 還從沒見有人追認蚩尤為祖宗的。
  • 黃帝: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來源:環球網-文旅頻道】《禮記》中云:「有虞氏禘黃帝」,「夏后氏亦禘黃帝」,這是黃帝最早作為部落始祖為後人所祭祀。「禘」,是帝王對有血緣關係的始祖的祭祀。公元前767年,秦襄公建「西畤」祀白帝(少昊,黃帝之子),秦宣公在渭南建「密畤」祀青帝(伏羲,黃帝之祖父),秦靈公於公元前422 年在「吳陽武畤」廢址建「上疇」祀黃帝、建「下畤」祀炎帝,秦獻公又建「畦畤」以祀白帝。漢劉邦建「北畤」以祀黑帝(顓頊,黃帝之孫)。漢初皇帝常遣使或親祭五畤。漢以「五帝」對應「五方」「四季」「五行」,其中黃帝對應的是「中央土」,位列「五帝」之首。
  • 黃帝為什麼叫「黃帝」?為什麼叫軒轅皇帝?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一、為什麼叫「黃帝」1、黃帝的意思帝之義,為禘,為花蒂,最早使用帝號者為神農氏。戰國時,齊威王因齊鑄的《陳侯因脊錼》銘文有「高祖黃帝」之文,自認其始祖帝舜為黃帝八世孫,故奉黃帝為始祖,是最早記載「黃帝」的金文。《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均以黃帝為中央之帝,其神后土。《淮南子·時則》云:「中央之極,自崑崙東絕兩恆山,以息壤堙洪水之州,東至於碣石,黃帝后土之所司也。
  • 人物篇:軒轅黃帝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徵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
  • 在天水,軒轅黃帝的傳說神奇又瑰麗
    軒轅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為「帝鴻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古稱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徵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齊壽山位於甘肅天水秦州區東南約三十公裡處,是西漢水之源頭,長江黃河之分水嶺,有齊壽山不大不小,壓著三江河堖之美譽,傳說中中華民族始祖之一的軒轅黃帝,就誕生在這裡。
  • 《軒轅大帝》軒轅黃帝大戰蚩尤,場面震撼
    2016年的一部《軒轅大帝》,是電影史上第一部以軒轅黃帝為題材的電影,雖然小眾,但是拍出後受到的評價還是很不錯的。《軒轅大帝》講述了華夏文明伊始,部落之間幹戈頻伐,動蕩不斷。炎、黃兩部落不甘侵奪,最終聯手戰勝蚩尤的故事。
  • 軒轅黃帝確有其人嗎?
    學過歷史都知道,我們是炎黃子孫。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炎帝神農氏管治後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戰亂不止。
  • 軒轅·黃帝的傳奇故事
    故稱姬軒轅。少典之子,出生成長於陝西姬水。相傳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在部落間戰爭紛起之時,姬軒轅以其非凡的 才華,率領其部落,興起於姬水。在亂世中,黃帝以戰爭手段制止了各部落間混戰,統一了黃河流域的大部片土地,從而促進了各族之間的進一步融合。
  • 軒轅黃帝的女兒為什麼會變成殭屍之祖
    軒轅黃帝作為中華文明五千年的鼻祖,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黃帝的後人都有誰呢,黃帝的孩子是誰,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黃帝的家族,來看看人類祖先黃帝有幾位妻子和孩子。人類祖先軒轅黃帝其實黃帝的妻子一共有四個。最熟悉的是嫘祖,也是黃帝的第一任妻子,是和黃帝同一時期的人,她和黃帝成親後一共有兩個孩子,而且都是兒子。
  • 聽,軒轅黃帝的故事 統一黃河流域各部落
    三月三,拜軒轅!庚子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即將於3月26日在河南省鄭州市新鄭黃帝故裡軒轅廣場如期舉行。在今年疫情的特殊情況下,大典將本著「現場無嘉賓、無觀眾、無演員表演」「大典規格不降、影響力不降」的基本原則,簡約莊嚴舉辦。
  • 中國先秦史,「三皇」至尊,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他不是炎帝黃帝
    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通常也會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也就是炎帝和黃帝的傳人。其實,在炎帝和黃帝之前,中華民族還有一個共同始祖。為什麼說中華民族在炎帝和黃帝之前還有一個共同始祖,這個要從中國的遠古民族說起。中國的遠古民族,除了華夏族之外,還有另外兩個重要的古民族,就是東夷和苗蠻。華夏、東夷和苗蠻,這三大中國古族群的後代,共同構成了現在的中華民族。
  • 第三屆中華父母節暨庚子年恭拜黃帝嫘祖儀式舉行
    央廣網鄭州7月27日消息(記者 汪寧 實習生程鮮鮮)7月26日(庚子年農曆六月初六)上午9時50分,具茨山風后嶺景區軒轅廟前鑼鼓喧天,熱鬧非凡,第三屆中華父母節暨庚子年恭拜黃帝嫘祖儀式在這裡隆重舉行。新鄭市副市長周建超主持了拜祖儀式。
  • 臺灣各界舉辦庚子年恭拜軒轅黃帝大典
    本報臺北3月30日電 (記者陳曉星、孫立極)農曆三月三日相傳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誕辰,「三月三,拜軒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秉持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臺灣軒轅黃帝拜祖大典籌委會在3月26日也就是農曆三月三日這天,在桃園黃帝雷藏寺黃帝大廟舉辦「庚子年恭拜軒轅黃帝大典」,表達對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崇敬,傳遞兩岸「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之精神。典禮儀軌遵循古禮,並邀請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林政則擔任主拜官,各界人士參與盛會,儀式莊嚴隆重。
  • 慎終追遠 敬宗拜祖 臺灣舉辦恭拜軒轅黃帝大典
    恭拜黃帝祈福康安相傳,農曆三月初三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三月三,拜軒轅」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肇始春秋,綿延至今。今年三月三期間,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紛紛舉辦與河南新鄭黃帝故裡拜祖大典遙相呼應的恭拜黃帝大典。
  • 軒轅黃帝乘龍升天,龍鬚斷而成草,大弓墜而化山
    軒轅黃帝知道這是神龍來迎接自己升天,於是腳踩金色蓮花,一步步直登龍背,赤龍等黃帝坐穩後,緩緩起身。群臣和後宮的70餘人見黃帝騎龍升天,不舍與黃帝分離,也都爭相往龍背爬去,有些人沒爬上去,只得抓緊巨龍垂下的龍鬚不鬆手。赤龍劇痛掙扎飛起,扯斷了數根龍鬚,黃帝隨身的大弓也一同掉在地上。龍鬚落地,就長成今天的龍鬚草,大弓墜地,就化為一座大山,就是橋山。
  • 成為華夏始祖,黃帝經歷了什麼
    黃帝、堯、舜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人物,而顓頊[zhuān xū]和帝嚳[kù]鮮有人知。我通過閱讀《史記》,再結合百度百科,寫出這樣五篇小故事,希望能稍稍喚起大家對歷史的興趣。正文:話說,中國人都自稱為「炎黃子孫」,「炎」指炎帝,「黃」指黃帝。我們今天不聊炎帝,主要講講黃帝的故事。
  • 封神演義中,紂王是軒轅黃帝的後人,為什麼紂王被滅,軒轅卻不出手幫忙
    在《封神演義》中,開篇就提到,紂王是軒轅黃帝的後裔,而且商朝在紂王的治理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說明此時的紂王,並不是昏君,而是有所作為的君王。一切的改變,都是從紂王祭祀女媧娘娘開始。
  • 聽,軒轅黃帝的故事③ | 黃帝造車
    黃帝時期,各方面的條件還都非常艱苦,需要到處開荒,遷徒遊牧。就像一首歌唱的:「為了生活,人們四處奔波……」 那個時候,可沒有搬家公司。各種東西都要人擔肩挑,每遷移一次,得掉一層皮。 有一次,黃帝帶領子民來到一個地方。這裡森林茂密,地勢平坦,空氣清甜。
  • 《封神演義》中楊戩兩次求助火雲洞三聖,軒轅黃帝為何一語不發?
    為了解救天下黎庶,楊戩奉命到火雲洞去見天皇伏羲、地皇神農、人皇軒轅三聖,以期求得解藥。 在楊戩面見三聖時,天皇伏羲和地皇神農都曾說話,唯有軒轅黃帝兩次都是一語不發。軒轅這樣做,也是很有道理的。
  • 黃帝即位黃帝、炎帝和蚩尤
    關於黃帝、炎帝和蚩尤關係的學術討論上,目前結論是中國遠古文化並非來自單一來源,而黃帝、炎帝和蚩尤比較可能代表三種不同地區的遠古文化,和考古學找出的各地的文化系統相符,如遼河文明(紅山文化)與黃河文明(仰韶文化)、長江文明(良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