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軌道炮被譽為是"高精尖"武器系統。1901年,挪威奧斯陸大學的物理教授伯克蘭首次提出了"電火炮"的概念,並且使用直流的激勵管直線電動機的線圈將一發500g的彈丸加速到了50m/s,成了世界上首款"電磁軌道炮"。
一種在1915年實驗的一款"電磁炮"。目前的軍事界總喜歡說電磁炮或者電磁彈射器的首要基礎便是核電機或者核動力,其實這二者完全沒有任何的關聯。要知道,在1901~1915年,根本沒有任何的"核動力"或者"核電機"概念。
不過,即使是國外在這方面起步的非常早,但是實際上的研究成果卻十分有限。兩次世界大戰非但沒有讓這款武器在發展上迎來突破,相反的因為戰爭的原因,研發進度一度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而且,電磁炮小型化和體系化發展超出了當時技術的承受範疇,各方面都不成熟的實際情況,讓這款武器列裝服役成了泡影。
當時設計的原理,可見還並不複雜,各方面都十分簡陋,和現在的電磁軌道炮相比,差距十分明顯。
中國在發展電磁軌道炮時,是在上世紀80年的初期,具體時間在1981年左右。那時,中國科研部門僅僅是"聽說"還有這麼一款武器。然後,在有限的資料下,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院研發出了首款電磁軌道炮的實驗裝置。可以說,這還只是一套原理意義上的技術樣機,它的性能就是將一枚0.34g的彈丸加速到1.68km/s。而到了1988年8月,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院也研發出了一套電磁軌道炮的實驗裝置,該裝置的性能是將一枚50g的彈丸加速到3km/s。而同時期(1989年)的美國卡曼航天公司則可以把一枚1.125kg的彈丸加速到4km/s。可見,外國當時還是遠遠領先國內的。
其他國家在研發高新技術武器時,中國正處於晚清統治時代,國內軍閥混戰,當時武器依賴外購,研發經驗都為0。新中國能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發力研究這一新概念武器,實在是世界發展史上的一股清流。
為數不多的國內打靶靶圖,此圖為7km/s電磁炮的打靶圖。
此圖為8km/s電磁炮的打靶圖
和普通的火炮不同,電磁炮的技術優勢主要體現在射程、速度、動能威力等諸多方面。如果火控技術能夠跟上的話,電磁炮理論上可以依靠自身的速度優勢取代部分的防空飛彈。
世界首款裝艦測試的電磁炮來自於中國。可見,在這方面中國已經遙遙領先其它國家。雖然目前還無法獲悉該炮的真實數據,但是也依然可以看出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