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能寺之變前後時,織田信長麾下的軍團長都在做什麼?
本能寺之變後,織田信長的人生走到盡頭,無論是織田家還是其他勢力,都頗有鬆了口氣的感覺。作為即將終結戰國亂世的日本霸主,信長捉摸不透的個性讓人心悸。生前,信長也從未透露出要如何統治日本的構想,面對這種情況誰都會無所適從,而支撐信長的則是麾下的軍團長們,隨著本能寺之變的爆發,這些軍團長都在做什麼呢?
作為老資格的織田家臣,柴田勝家當仁不讓地位居軍團長之首,他也直接面對難啃的骨頭上杉謙信,雙方在手取川交過手,但柴田勝家戰敗,損失不小,處於戰略防守狀態。不過天命顯然不在上杉謙信身上,隨著他意外猝死,上杉家陷入繼承人戰爭。御館之亂極大削弱了上杉家實力,也讓柴田勝家從戰略防守轉為進攻。
不過北陸民風及其彪悍,一言不合就鬧一向一揆,柴田勝家陷入鎮壓狀態,並一路推進至越中。原本勝家已經在考慮如何與上杉家決戰,但織田信長死於本能寺之變的消息傳來,使得勝家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繼續攻擊上杉家有將其消滅或者被迫臣服的可能;撤退的話,由於北陸地形狹窄,一邊要防範上杉家追擊,一邊又要緩慢退兵,戰況瞬息萬變下,有可能轉變為一場潰敗。這也造成勝家無法率兵為信長報仇。
織田信長的老臣丹羽長秀,很多人都感覺他是一位文官,事實上他年輕時在戰場上極為彪悍,也是將敵人首級掛在腰間的猛人。隨著信長的戰略調整,長秀才給人一種文官的感覺。作為信長麾下南海道二把手,實際上的總負責人,長秀的實力最弱。
本能寺之變爆發時,長秀與名義上軍團長神戶信孝(織田信孝)正在準備進攻長宗我部家,本來這個軍團的實力就不強,加上本能寺之變爆發後,軍心動搖士兵大量逃亡,原本有可能率先為信長復仇的軍團只能勉強自保,等待其他軍團到來後合兵一處進行復仇之戰。
而負責東山道的瀧川一益,在本能寺之變前可謂勢如破竹,一路雖然算不上所向睥睨,但也算輕鬆。不過織田信長身亡後,原本協助瀧川一益的北條家翻臉不認人,將攻擊目標對準瀧川一益。失去信長這面大旗的瀧川一益頓時陷入困境。
隨著德川家康逃回起兵後,瀧川一益的處境更為艱難,一面要以北條家戰鬥,一面要應對德川家康的侵蝕。此外,隨著武田家滅亡,接手的瀧川一益採取高壓方式統治甲斐和信濃地區,織田信長身亡後,甲斐和信濃地區出現暴動。瀧川一益頓時陷入舉目皆敵的處境中,好不容易才逃回自己的領地伊勢長島。東山道軍團就此被消滅。
山陽道的羽柴秀吉(豐臣秀吉)則算順利,雖然他向信長請求援軍,但從各種軍記記載來看,秀吉只是為了把最後的戰果交給信長收割,算是拍信長的馬屁。結果,他正在準備進行最後決戰之時,信長死於本能寺的消息傳來。他當機立斷與毛利家議和,之後在短暫修整後於短時間內率軍返回京畿。第二天,織田信孝、丹羽長秀率領所剩不多的軍隊與其匯合,當天晚上隨即展開山崎之戰。
負責山陰道的明智光秀可謂是莫名其妙的叛變,儘管有各種假說,但都未有直接證據能夠證明。很多假說的依據都是《明智軍記》,但和近幾年發現的各種原始文書都推翻了《明智軍記》的記錄,其中包含送母親當人質等,均為偽證。
但明智光秀的叛亂使得織田信長就此結束人生,也使得負責山陰道的軍團就此走向滅亡之路。在山崎之戰中,明智光秀戰敗。雖然天王山並非此戰的重點,但由此誕生了專業術語「天王山之戰」,意指關鍵的比賽。在戰敗逃亡時,明智光秀死於農兵之手,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本能寺之變前後的織田信長軍團長也就這幾位。隨著羽柴秀吉(豐臣秀吉)為信長的復仇之戰結束,剩下的軍團長只有羽柴秀吉(豐臣秀吉)、柴田勝家、丹羽長秀、瀧川一益。由於復仇成功,秀吉的聲望高居軍團長之首。
之後就是著名的「洗牌」會議——清州會議的展開。在這次關鍵的會議中,瀧川一益並未參加,原本可以獲得支持的柴田勝家頓時陷入孤立境地。參與會議的另外三人羽柴秀吉、丹羽長秀、池田恆興聯手對抗柴田勝家。在會議上勝家陷入極為不利的境地,在織田家繼承人問題上只能承認由信長之孫三法師成為家督。
當然,會議中最重要的議題其實並非織田家督問題,而是信長留下的龐大遺產如何分配。在當時,信長早已將家督之位讓與繼承人信忠,自己則遷居到安土城,作為號令天下的據點。而織田家督信忠則居於岐阜城。按照常理而言,織田信長的一切都應該被三法師繼承,但很明顯,他只繼承了自己的父親信忠的部分領地。其餘領地則被他的兩個叔叔信雄、信孝獲得。
四位軍團長顯然沒有將自己控制的領地交還織田家的想法,反而進行內部調整,各自獲得了與自己核心領地相鄰的區域。表面上看羽柴秀吉得利最少,事實上他獲得了最重要的京都,能夠極為便利地展開外交工作。從清州會議後為信長舉辦葬禮,京畿及其周圍勢力全都站在秀吉一方來看,儘管失去了部分領地,但實際上獲得了更多勢力的支持,這筆「買賣」秀吉做得一點都不虧。
面對大勢已成的羽柴秀吉,柴田勝家聯合織田信孝和瀧川一益與其對抗。羽柴秀吉同樣沒有束手就擒,他同樣聯合織田信雄進行針對性的布置。雙方從言語不和到刀兵相見不過數月而已。
根據地位於北陸的柴田勝家由於大雪封山的原因,無法在冬季作戰。柴羽秀吉藉助這個機會迫使反秀吉聯盟中的織田信孝投降,並對瀧川一益展開攻擊,極大削弱了一益的實力。等到柴田勝家能夠出兵時,聯盟中的另外兩人要不投降,要不已經不成氣候。
不過隨著柴田勝家的出兵,織田信孝眼見羽柴秀吉主力對抗勝家,認為可以從後方給予秀吉致命一擊,於是再度舉兵對抗。沒想到秀吉扔下勝家不管,率領主力進攻信孝。勝家認為有機可趁立即揮軍進攻,不料秀吉虛晃一槍主力正面迎擊勝家,在擊潰勝家先頭部隊後成功分化柴田軍,最終在賤嶽之戰徹底擊潰柴田軍,四天之後攻下勝家居城北之莊城,勝家切腹自盡。柴田軍團就此滅亡。
羽柴秀吉陣營的織田信雄則在秀吉的引誘下,包圍了自己的弟弟信孝,最終迫使其同樣自盡身亡。失去了所有盟友的瀧川一益,苦求德川家康率兵支援失敗後,無奈吞下苦果,在將書畫名作獻給秀吉後得到寬大處理,一益失去了一切剃髮出家,算是逃過一劫。
自此,織田信長時期的軍團長們,死的死,出家的出家,最終只剩下羽柴秀吉和丹羽長秀。但長秀已經以秀吉為主,基本失去了自主性,實力原本就是軍團長中最小的,到了這個時期更是進一步衰弱,不復軍團長的風採,最終在本能寺之變的第三年病死。
到了最後,信長時期的軍團長只有羽柴秀吉和瀧川一益還活著,但一個最終成為天下人,一個在剃髮出家沒多久後被秀吉再度起用,但很快就病死。最終信長時期的軍團長只剩秀吉一人,也就是在這個時期,秀吉加快消化完信長的遺產,為成為天下人而加速前進。伴隨著軍團消失,信長時代自此徹底結束,日本的歷史也走上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