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這個山寨,房屋都是漢式,偶有人家以傣式築屋,像雪梨歌劇院
花樹叢中,躺著乾隆盛世時的曼林茶商姜某某的墓上殘碑。幾米開外,幾十棵老茶樹還在吐芽。人,終究熬不過它們,只要不遇上刀光和烈火,誰都叫停不了它們生命的步伐。傳說中的曼林老寨,已是一塊坡地,長滿玉米。幾堵斷垣邊,辦過學校,立著的一個籃球架,更像是一堆土以籃球架的形象從土裡冒了出來。移至幾裡外的一個山窪裡的寨子,還叫曼林,房屋都是漢式,偶有人家以傣式築屋,弄得像微型的雪梨歌劇院。
王梓先之子王智平,領著我在四十多戶人家的寨子中穿梭,他不停地碰到熟人或親戚。到何士斌家坐了一會,其門楣上掛著黃泡刺,知其家得子。屋簷下的蓆子,三個一歲左右的小孩在上面靜靜地玩耍,偶爾發出嗷嗷之聲。問何士斌的大兒媳,她靦腆地抱起其中一個,說是她的兒子,又指了一下另一個,她說是她的弟弟,第三個孩子。她說是某某的,記不清了。
午飯是在彝家漢子家中吃的,他有膠林一百畝,古茶園一百畝,僅賣茶去年收入五萬多,今年僅春茶收入六萬多。他說,今年又種了一畝茶苗,滿天星種法,不施肥不用農藥,生則生,死則死。他家的門前停著一輛三菱吉普,他的坐騎。他們都把茶葉的老黃片叫「老帕卡」,李華家的老帕卡,泡開了,葉片足足有三寸長,寬兩寸左右,極其油潤,狀若油紙。
從曼林返象明,必經屬於蠻磚山的另一個大寨曼賽,一個傣寨。這個寨子是我所見到的最有氣象的傣族寨子,在曼林河與象明河的交叉口上,依山臨水,茂林修竹。寨口有一座百年緬寺,小和尚們剛洗的黃色袈裟,曬於走廊欄杆上,像天堂垂下的帷幕。在緬寺間穿行,只遇上一個少年和尚,正用MP3聽流行音樂。寨中只有婦兒和兒童,唯一遇到一個四十七歲的中年男人,手拉一小孩,背上背一小孩。
他說,一個是孫子,另一個是外孫在山頂上看曼賽,就像在石景山上看故宮。這個群山裡的故宮,旁有梯田狀如元陽上山水樹木和往來的人煙,使之乃是人民的故宮。這一帶的山,都已開發種上膠林或莊稼在膠林和莊稼之間。
有時會有類似神樹林一樣的山包,突兀而起,樹是古樹,藤是老藤,孤獨無依而又卓爾不群。它們之所以被遺留下來,全因為樹底是石頭山,燒荒後也無利用價值。不過,如果寨子裡有人想就近重溫什麼是原始森林,它們就是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