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一部比較邪惡的動漫,心理測量者,有幾個看過的?

2021-01-15 段慧玲

嗯,追了這麼多的據還有動漫,一部令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今天要講的這個心理測量者。

他說主要描述的是日本很多年以後發展的非常好的時候,科技到達頂峰的時候,那個時候發明了一項專利,這個專業全國通行,而且強制性必須要用,因為名字太長,而且還是英文,所以我記不住它是什麼?但是我只能告訴你,它是一把槍。這種槍使用裝子彈的,他在裡面是自動補充的麻醉劑還有一擊斃命的那種化學藥品。

下面就來講一下它的作用是什麼?

給你們留一下,想像空間,你們先猜他是做什麼的?

通俗的來講,這把槍關乎著每個人的一生,要說我們現在掌握著每個人的一生就是高考,以及畢業證碩士畢業證,博士生博士後什麼學位之類的,在那個時候這把槍決定了每個人的一生。

在那個時候他們找工作分配工作的時候看的不是文憑不是成績也不是你這個人,最看重的就是這把槍所告訴你的直覺,每個剛畢業的人,都會接受這把槍的洗禮,就是拿著這把槍對他們掃一下,隨後槍上會出現他們的犯罪係數,然後依靠這個犯罪係數為他們分配工作,這樣看來有的人他的心裡有那麼一丟丟的不正常,他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而在這部動漫中,只有犯罪係數極少的人才能夠進入,管理部門,通俗的來講就是拿這把槍對別人掃描的人。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時代,引起了人民的公憤。因為它本來就是一個科技產品,本來就不夠準確,或許有一部分還算準確,但是就在這群人中,存在著無論怎樣,犯罪他們的犯罪係數依舊為零的人,而這些人他們就會胡作非為,猥瑣欲為,因為那把槍根本不能拿他們怎麼樣。

這樣看的話,有些人就很悲劇了。他們正接受著不該受的苦。

在這部動漫中,幾乎每兩集就會出現一個犯罪任務,就連警局裡的很多人他們的犯罪指數也是非常高,這些人只能當下手,還有一位非常值得提的人,就是這部動漫的主人公,他之前是一位犯罪新手,很低的正式,後來在一次執法的事件中,他的一位下手被其中的一名犯罪的人物活活打死了。因此他惱羞成怒,之後一夜之間,犯罪係數飆升,成了階下囚,後來他就做了這個女主人公的下手。

總之我覺得這個東西他是不應該存在的,人類就應該有人來自己解決的辦法,不需要用那些所謂的科技產品去管制我們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就不美滿了。你們說呢?

相關焦點

  • 一部被忽略的神作:《心理測量者》,你的顏色是什麼
    《心理測量者(Psycho-Pass)》簡稱PP,虛淵玄作為第一季編劇。其在喜愛科幻的歐美享有極高的聲譽,而在豆瓣上也打出了8.2的高分,可謂是一部廣受好評的作品。其背景建設在人類的心理狀態和性格傾向都能被數值化的未來。所有的感情、欲望、社會病態心理傾向等全部被名為西比拉(Sibyl System)的系統記錄並管理。
  • 推薦一部內涵深刻的日漫《心理測量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心理測量者》這部動漫,我一直認為日漫在世界格局的構建上其他國家是無法超越的,雖然這部日漫在選題上不那麼新穎,但它是極具現實意義的作品,有更深層次的內涵。《心理測量者》第一季是在2012年播出的,但在國內較為冷門,《心理測量者》講的是在人類的心理狀態和性格傾向都能被數值話的未來,人們的感情,欲望,心理傾向被隨時監控記錄和衡量。所有這些評定都由總系統來執行,被稱為西比拉系統。
  • 淺談動漫《心理測量者》人物——新世界的反叛者們
    ——尼古拉斯貝加耶夫大家好,我是次元測量者,第一次寫文,如有不妥請多多包涵啦~《心理測量者》的世界觀是典型的近未來科幻風格,到處聳立的玻璃大廈,冰冷的藍色燈光,高度發達的城市裡貧富階級的割裂又增添了一些賽博朋克風格。
  • 《心理測量者》:一部對社會制度與人類身份思考的動漫,好看不火
    當人類的善惡不在用行為來衡量,而是用冰冷的機器來測量,那麼社會會變成怎樣呢?《心理測量者》是由知名漫畫「家庭教師 Reborn」的作者天野明創作的日本動漫;由noitaminA頻道企劃、Production I.G負責製作。
  • 《心理測量者3》完結吐槽
    這次的《心理測量者3》,與其說是有八集加三集劇場版,不如說原定就是十一集,只是把最後三集做成劇場版放亞馬遜上恰錢,這沒什麼不好,畢竟「要恰飯的嘛!」《殼中少女》的衝方丁風格,不過好在這次編劇上面,有深見真的回歸,不然的話,表現會跟《心理測量者2》一樣不好。
  • 經典動漫推薦:心理測量者,科幻警匪?犯罪心理學?
    心理測量者介紹這部動漫的開始我們現在簡單看看這部動漫的製作人員,畢竟看一部動漫得先看看是誰的作品吧!首先原作者是虛淵玄,這個人不陌生吧!說兩部他的作品吧!心理測量者故事的類型屬於冒險,科幻 ,劇情。心理測量者簡單說下劇情吧,就是在未來,人類的心理狀態和性格傾向都能被數值化。
  • 心理測量者 動漫
    新劇場版《心理測量者3》正式預告 全片135分鐘高能不斷 新劇場版動畫《心理測量者3 FIRST INSPECTOR》於今日(3月19日)公開正式預告,該片將於3月27日起兩周限定上映、Amazon Prime
  • 超級好看動漫後宮番!心理測量者第一季!
    心理測量者第一季小圓臉的感觸加上fz給我的震撼,讓我認識了虛淵玄,在他的作品中,每個人物刻畫的都十分生動,有血有肉,導致每個重要人物都使人印象深刻,而劇情上跌宕起伏更是讓每個重要人物的便當都具有特殊的意義。都可以讓觀眾有所感悟。
  • 動漫資訊:19年3部《心理測量者》上線,《大叔的愛》漫畫連載中
    本期小九整理了一些動漫資訊,方便大家了解一些動漫的最新消息。19年3部《心理測量者》上線,《大叔的愛》漫畫連載中。《心理測量者》有許多關於人性的描寫,有人說是神作,有人說很渣。作為一部科幻類的動漫,它的受眾並不是很廣。
  • 日本電影:心理測量者3:第一監視者
    心理測量者3:第一監視者
  • 心理測量者中的思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心理測量者這部動漫,該動漫第一部中有一個令人思考的糾結的設定,西比拉系統,監視官,執行官。犯罪數值。先來說說犯罪數值,觀看整部動漫的我發現,所謂的犯罪數值是在心理情緒崩壞,和產生負罪感,以及對自身惡的認知產生的。
  • 有沒有喜愛動漫的,給你們推薦個動畫片《心理測量者》
    今天要給大家講一個動漫,,這動漫的名字叫做《心理測量者》,很久之前我比較無聊的一段時間裡,毫無契機的我就發現了這麼一部劇,而且當時在網上搜了一下,很多人都是說這部劇怎麼怎麼怎麼好看,然後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看了一下,看了之後發現無法自拔,停不下來了,一直到半夜一兩點兩三點還在看,直到把這部劇追完
  • 心理測量者宣布與預告片進入拖車式新動漫三部曲
    如果你認為心理通行證已經完成,那麼再想一想。在第二賽季有爭議後,特許經營可能會停滯不前,但還有更多需要了解的系列賽。畢竟,心理測量者確實宣布它正在拍攝一部電影三部曲。心理測量者今天早些時候,漫迷們知道這個系列賽將會有三部新電影東山再起。心理測量者:該系統的罪人將於2019年1月首播電影。到目前為止,三部曲的最後兩部電影的發行日期尚未公布。
  • 十月新番簡直是神仙打架,我最期待《心理測量者》,你呢?
    十月新番簡直是神仙打架,我最期待《心理測量者》,你呢?每年的每個季度都有新番上映,現在九月,十月份又到了上新番的時候了,看了十月份將上的新番,真的可以說是神仙打架啊!真的有太多的番劇值得期待了!我其實最期待的是下面這些續集的新番。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新番點評:Psycho-Pass心理測量者第三季
    Psycho-Pass,心理測量者,第三季,2019/10.心理測量者一直是刺蝟我很喜歡的一部片子,主要原因就是極具內涵,內容同樣極為敏感;正反雙方都各有道理,讓人慾罷不能!而且通過前兩季+劇場版塑造大量個性鮮明人物,期待他們能在本季度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吧~先說說這片的設定~對了,強烈推薦沒看過本作的小夥伴從第一季補起!
  • 「舊番悅薦」《心理測量者》,理想社會的罪與罰
    今天向大家推薦的是《心理測量者》第一季。豆瓣評分8.6分,算是比較高分了吧。第三季今年己經完結了,所以給大家推薦一波。這部動漫很燃且全程高能。[1]2014年10月9日《PSYCHO-PASS 心理測量者 2》放送開始。2015年1月9日《劇場版 PSYCHO-PASS 心理測量者》公映。我個人比較喜歡第一季。這部動漫講述在人類的心理狀態和性格傾向都能被數值化的未來。
  • 心理測量者「犯罪係數」診斷系統公開,最高的居然是松岡禎丞!
    【動漫資訊】《心理測量者》官網發布「犯罪係數診斷」系統《心理測量者》是一部帶有反烏託邦色彩的動畫,2012年第一季播出後廣受好評。今年一月新的劇場版「罪與罰」如期上映,官方也積極地進行宣傳,並在官方網站上放出了能夠檢測「犯罪係數」的小遊戲作為劇場版的上映紀念。
  • 《心理測量者》不但好看還深刻!動畫中的復仇原來還有這層含義?
    《心理測量者》原名《Psycho-Pass》,第一部在2012年播出,這個反烏託邦動畫當時就引起了相當大的轟動!今年它的3部劇場版分別於1-3月在日本上映,口碑非常不錯!今天我們就要先從《心理測量者》19年劇場版的第三部《恩仇的彼方》開始入手,說說動漫裡經常會提到的一大題材——復仇。
  • 《心理測量者》人性沒有對錯,只有玩弄與被玩弄
    還真別說,動畫《心理測量者》展示的就是這樣一個世界觀。 《心理測量者》是一部整體畫風比較沉重的動畫。
  • 理性的謊言——《心理測量者》的「瘋癲」秩序(下)
    在前文交待完《心理測量者》的世界觀之後,我們進一步引入福柯的論著《瘋癲與文明》,以期進一步從理論層面,解析《心理測量者》的所構造的理性的謊言世界。    在《瘋癲與文明》中,福柯梳理了從中世紀至19世紀,不同時期的人們是如何認知瘋癲,會採取怎麼樣的措施去應對社會當中這些「非正常」的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