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龔雪、通訊員徐燕、彭磊)12月7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推出《九天攬月·築夢蒼穹--嫦娥五號模擬月壤及隕石展》,向大眾科普天文知識。
月面採樣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是研製出與實際月壤性質相似的模擬月壤,以確保鑽取工程的科學性和安全性。該校行星科學研究所的肖龍教授作為嫦娥五號鑽取子系統飛控專家組成員參了與此次計劃。肖龍教授介紹,其團隊近10年為「嫦娥」系列任務,提供了近100噸的模擬月壤。團隊全面調研了「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採集的月壤樣品性質,獲得了實際月壤的相關參數,以及隨深度變化的月壤剖面結構。根據實際月壤的可能狀態和月面低重力的工作環境,選取了多種與月壤性質較為相似的地球巖石,選擇特定的工藝,對巖石進行破碎加工,製造出成分、顆粒形態等都與實際月壤相似的原料,經過大量試驗和迭代,研製了不同密度、不同級配、不同成分等十多個系列的模擬月壤,被工程單位用作地面鑽探試驗,確定各項鑽探參數,再根據這些參數設定月面鑽探取樣的工作模式。
在肖龍教授及行星科學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地大逸夫博物館策劃了此次展覽,重點展示系列模擬月壤,同時陳列珍貴的月球隕石、火星隕石,揭示太陽系原始成分的奧爾蓋碳質球粒隕石模擬樣品、協助NASA勘探任務的Orbi Tech模擬火星壤、墨西哥奇瓦瓦州上空墜落的阿連德隕石、2018年6月降落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曼桂隕石等,拉近公眾和月球的距離。
據悉,本次展覽從12月7日持續到12月22日,觀眾可通過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官方微信公眾號惠遊武漢平臺免費預約參觀。
【來源:湖北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