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國人愛炫富,沒錯,但炫的前提得真的有錢不是。
我們都是普通人,和「思聰」沒得比,也沒有多餘的爸爸用來支撐消費。國人買買買的印象,多聚焦於大媽的身上,這個神秘的群體,是中國消費的中堅力量。
為什麼很多人會覺著日本人的生活很拮据?
如果從平均來說,日本的人均收入肯定高於中國,這個沒什麼說的。但是呢,日本的各種支出遠遠超過中國。換句話說,現在大家到日本的各種體驗,以及社會福利,其實都是靠日本人平時的支出來支撐的。
1、首先就是社會保險和稅收方面。
厚生年金,健康保險,僱傭保險,三項加起來佔到收入的14.4%,這個其實和國內差別不太大。 然後是課稅,先是所得稅,然後是住民稅。一般這兩個加起來佔到收入的7.7%左右。保險和稅加起來被收走了四分之一。
2、日本是一個高成本的社會,我國是一個低成本的社會,雖然我國的成本也在逐漸升高。
成本,是通過物價表現出來的,但不僅僅是物價。
舉個例子1:
我在國內跟著武藤蘭、飯島愛、蒼井空等一眾老師學習日語,是不需要花錢的。就算花錢,付出的也只是翻牆、寬帶、電費,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固定成本。但是,你在日本,想要欣賞動作片,是必須要花錢的。一張影碟,價格可能要3000元,也就是接近200人民幣。而我這樣搜集了以上幾位老師幾乎所有作品的人,如果生在日本,要多花多少錢?我看的多卻花的少,他們看的少卻花的多,這一來一回,就是生活質量的降低。
舉個例子2:
如果我們想聽歌曲,無論是純播放還是下載,聚到有很多,基本都是免費的。但是,日本的朋友就表示很難受了,他們幾乎不可能和我們這樣,因為想聽歌,他們需要去買光碟,或者在蘋果商店買版權。像我這樣,拉一個歌單,好聽就下載,不好聽就pass的情況,幾乎不可能出現。
日本人的拮据,是在高成本社會下,大家普遍的精打細算。
日本成本高,不僅僅是因為人貴。
很多人會說,日本的街道很乾淨,沒有佔道經營的情況。但是,這就帶來了,相關經營者成本的提升。因為不管你幹嘛,都要交用地費用。而我國煎餅果子大媽,除了雞蛋麵粉等食材,其他成本幾乎為零。
但在我國,您可能只看到了部分中等收入者的大手大腳,對於那些月入3萬但是房貸1萬8的家庭、對於那些父母有一方長期患病的家庭、對於那些孩子有8個輔導班的家庭,你有沒有注意過?
他們是不是買個菜還要斤斤計較?
買個排骨還嫌骨頭多?
為了吃個霸王餐在手機前面盯半個小時?
更別說,那些在您眼中不算人的城市低收入階層、農民工、農民和無固定職業者了。
做個公交車能逃票就逃票、一碗羊肉湯加5次湯、一盤土豆絲添三份免費米飯。這些我都是在工作中接觸到的。他們真的非常窮,而且,非常多。
只不過,被您選擇性遺忘掉了。
和日本相比,我國的兩極分化很嚴重
都知道日本階級固化,到大家也忽略了,在日本,除了大老闆、明星之外,其他打工族的工資,差別並不是很大。
比如:
新聞社的30歲左右的記者,月薪在30—38萬之間,也就是月薪兩萬。
札幌病院的一個華人醫生,也是30歲左右,收入在45萬日元左右。
客棧的一個前臺小哥,收入也有28萬。
公交車、電車、地鐵的員工,包括車上司機,他們收入也在30萬左右。
總之,不管你有沒有技術,有沒有上進心,你的收入不會差別太大。
像這種經濟發達、貧富差距小的國家,下層和中層的國民的生活並不會富得流油,但至少他們的生活品質,肯定是比我們國家同階層的人要高。
國內呢?自然是窮人有窮人的活法,富人有富人的活法。
窮人有窮人的活法,下限很低。10塊錢在外面吃都可以解決一天的夥食,一個月交通費也就100多,不買汽車買輛電瓶車還更方便一些。
換句話說,如果是在自己生活的城市裡想節約下來其實可以很省錢,和父母住一起的話基本上也沒啥夥食費的問題。2-3千都能活下來,極端的一千以內都可以。 而且如果在城市裡買房,父母一般都會支援。房子是可以預期的,買房早的會很快還完貸款,不買房的租房也比買房合算,就算一咬牙買房買的遠一些,一通地鐵也很快,反正你們中國交通費又不貴。
就算買房了,也基本是一次性投資,咬咬牙也問題不大,加上大殺器淘寶京東拼多多之類,可以買到性價比很高的東西,反正又不是不能用。
你要是在自己一線的城市,年輕人一個月有1w左右人民幣的收入,你都可以生活的比較舒心。一年存個幾萬人民幣,出國旅遊當然就敢花錢拍照了,出國拍照也都是給朋友圈看的。
消費的觀念
為什麼感覺日本人出去旅遊也不愛花錢?
拋開日本人的民族性不談,關於旅遊消費的問題,你去一趟泰國就知道了。
在經濟上,泰國就像貧窮版的中國——人均GDP低、貧富差距大,所以在曼谷你可以在夜店豪擲幾萬,也可以在三十一晚的青旅吃十塊錢一份的蠔烙。
中國人去泰國,就像日本人來中國一樣:吃一頓飯好便宜,景區門票也好便宜,酒店也好便宜。
但是真的要他們選快捷酒店或希爾頓,大多數還是會選快捷酒店。
這種消費差異是國家經濟決定的,跟階層並沒有關係,一旦碰到超越階級的消費,該消費不起的還是消費不起,不論你去哪個國家。
日本出境旅遊人均消費和中國差不多。但考慮到中國有很多純粹為了打卡拍照的低價團遊,正經旅遊的,日本人均消費低於中國。
問題是,不光日本,正經出行的出境旅遊,美國人均消費也不如中國。
遊客裡,歐美國家數美國人最為有錢任性,但是和中國比就是弟弟。
美國人其實很喜歡去歐洲。但歐洲各大奢侈品門店,你看不到幾個老美,到處是中國人。俄羅斯人也喜歡去東南亞,但到飯點全在路邊店啃三明治,海鮮市場找龍蝦的十個有九個中國人。
為什麼日本的消費意識遠遠比起中國年輕人的消費意識更節儉?
消費的自信來自於這麼多年中國的收入增加,條件改善,以及發展機會更多。而日本經歷過泡沫經濟崩潰以後消費意識開始通縮,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經歷過一次大起大落,你還會不會有同樣的消費意識呢?
中國現在的一切,日本其實都經歷過,曾經日本也是這樣的消費意識,只是現在正常了而已。
實事求是
日本平均月薪是中國的四倍,儘管物價的確也高,但無論如何存款積攢的金額要比中國高不少。
發達國家在食物價格不佔優勢外,在電子、房屋、以及其他工業品消費佔據絕對優勢:所以你可以看得見日本千人汽車保有量可以達到500+輛,著名奢侈品消費市場銀座和千代田區可以了解一下,日本至今都是世界主要消費市場之一。
但日本人吃飯比較拘束一些,不過羨慕的是,日本東京房屋平均價格已經回歸到合理水平,名古屋、大阪的房屋,甚至比北京上海要低不少。
無論如何,日本經濟遠遠發達於中國任何地區,日本工業化時間比中國早太多,中國人仍要務實,勉勵自己快速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