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人均GDP是中國的四倍,國民的消費能力卻似乎並不高?

2020-12-04 鐵男說經濟

有人說,國人愛炫富,沒錯,但炫的前提得真的有錢不是。

我們都是普通人,和「思聰」沒得比,也沒有多餘的爸爸用來支撐消費。國人買買買的印象,多聚焦於大媽的身上,這個神秘的群體,是中國消費的中堅力量。

為什麼很多人會覺著日本人的生活很拮据?

如果從平均來說,日本的人均收入肯定高於中國,這個沒什麼說的。但是呢,日本的各種支出遠遠超過中國。換句話說,現在大家到日本的各種體驗,以及社會福利,其實都是靠日本人平時的支出來支撐的。

1、首先就是社會保險和稅收方面。

厚生年金,健康保險,僱傭保險,三項加起來佔到收入的14.4%,這個其實和國內差別不太大。 然後是課稅,先是所得稅,然後是住民稅。一般這兩個加起來佔到收入的7.7%左右。保險和稅加起來被收走了四分之一。

2、日本是一個高成本的社會,我國是一個低成本的社會,雖然我國的成本也在逐漸升高。

成本,是通過物價表現出來的,但不僅僅是物價。

舉個例子1:

我在國內跟著武藤蘭、飯島愛、蒼井空等一眾老師學習日語,是不需要花錢的。就算花錢,付出的也只是翻牆、寬帶、電費,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固定成本。但是,你在日本,想要欣賞動作片,是必須要花錢的。一張影碟,價格可能要3000元,也就是接近200人民幣。而我這樣搜集了以上幾位老師幾乎所有作品的人,如果生在日本,要多花多少錢?我看的多卻花的少,他們看的少卻花的多,這一來一回,就是生活質量的降低。

舉個例子2:

如果我們想聽歌曲,無論是純播放還是下載,聚到有很多,基本都是免費的。但是,日本的朋友就表示很難受了,他們幾乎不可能和我們這樣,因為想聽歌,他們需要去買光碟,或者在蘋果商店買版權。像我這樣,拉一個歌單,好聽就下載,不好聽就pass的情況,幾乎不可能出現。

日本人的拮据,是在高成本社會下,大家普遍的精打細算。

日本成本高,不僅僅是因為人貴。

很多人會說,日本的街道很乾淨,沒有佔道經營的情況。但是,這就帶來了,相關經營者成本的提升。因為不管你幹嘛,都要交用地費用。而我國煎餅果子大媽,除了雞蛋麵粉等食材,其他成本幾乎為零。

但在我國,您可能只看到了部分中等收入者的大手大腳,對於那些月入3萬但是房貸1萬8的家庭、對於那些父母有一方長期患病的家庭、對於那些孩子有8個輔導班的家庭,你有沒有注意過?

他們是不是買個菜還要斤斤計較?

買個排骨還嫌骨頭多?

為了吃個霸王餐在手機前面盯半個小時?

更別說,那些在您眼中不算人的城市低收入階層、農民工、農民和無固定職業者了。

做個公交車能逃票就逃票、一碗羊肉湯加5次湯、一盤土豆絲添三份免費米飯。這些我都是在工作中接觸到的。他們真的非常窮,而且,非常多。

只不過,被您選擇性遺忘掉了。

和日本相比,我國的兩極分化很嚴重

都知道日本階級固化,到大家也忽略了,在日本,除了大老闆、明星之外,其他打工族的工資,差別並不是很大。

比如:

新聞社的30歲左右的記者,月薪在30—38萬之間,也就是月薪兩萬。

札幌病院的一個華人醫生,也是30歲左右,收入在45萬日元左右。

客棧的一個前臺小哥,收入也有28萬。

公交車、電車、地鐵的員工,包括車上司機,他們收入也在30萬左右。

總之,不管你有沒有技術,有沒有上進心,你的收入不會差別太大。

像這種經濟發達、貧富差距小的國家,下層和中層的國民的生活並不會富得流油,但至少他們的生活品質,肯定是比我們國家同階層的人要高。

國內呢?自然是窮人有窮人的活法,富人有富人的活法。

窮人有窮人的活法,下限很低。10塊錢在外面吃都可以解決一天的夥食,一個月交通費也就100多,不買汽車買輛電瓶車還更方便一些。

換句話說,如果是在自己生活的城市裡想節約下來其實可以很省錢,和父母住一起的話基本上也沒啥夥食費的問題。2-3千都能活下來,極端的一千以內都可以。 而且如果在城市裡買房,父母一般都會支援。房子是可以預期的,買房早的會很快還完貸款,不買房的租房也比買房合算,就算一咬牙買房買的遠一些,一通地鐵也很快,反正你們中國交通費又不貴。

就算買房了,也基本是一次性投資,咬咬牙也問題不大,加上大殺器淘寶京東拼多多之類,可以買到性價比很高的東西,反正又不是不能用。

你要是在自己一線的城市,年輕人一個月有1w左右人民幣的收入,你都可以生活的比較舒心。一年存個幾萬人民幣,出國旅遊當然就敢花錢拍照了,出國拍照也都是給朋友圈看的。

消費的觀念

為什麼感覺日本人出去旅遊也不愛花錢?

拋開日本人的民族性不談,關於旅遊消費的問題,你去一趟泰國就知道了。

在經濟上,泰國就像貧窮版的中國——人均GDP低、貧富差距大,所以在曼谷你可以在夜店豪擲幾萬,也可以在三十一晚的青旅吃十塊錢一份的蠔烙。

中國人去泰國,就像日本人來中國一樣:吃一頓飯好便宜,景區門票也好便宜,酒店也好便宜。

但是真的要他們選快捷酒店或希爾頓,大多數還是會選快捷酒店。

這種消費差異是國家經濟決定的,跟階層並沒有關係,一旦碰到超越階級的消費,該消費不起的還是消費不起,不論你去哪個國家。

日本出境旅遊人均消費和中國差不多。但考慮到中國有很多純粹為了打卡拍照的低價團遊,正經旅遊的,日本人均消費低於中國。

問題是,不光日本,正經出行的出境旅遊,美國人均消費也不如中國。

遊客裡,歐美國家數美國人最為有錢任性,但是和中國比就是弟弟。

美國人其實很喜歡去歐洲。但歐洲各大奢侈品門店,你看不到幾個老美,到處是中國人。俄羅斯人也喜歡去東南亞,但到飯點全在路邊店啃三明治,海鮮市場找龍蝦的十個有九個中國人。

為什麼日本的消費意識遠遠比起中國年輕人的消費意識更節儉?

消費的自信來自於這麼多年中國的收入增加,條件改善,以及發展機會更多。而日本經歷過泡沫經濟崩潰以後消費意識開始通縮,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經歷過一次大起大落,你還會不會有同樣的消費意識呢?

中國現在的一切,日本其實都經歷過,曾經日本也是這樣的消費意識,只是現在正常了而已。

實事求是

日本平均月薪是中國的四倍,儘管物價的確也高,但無論如何存款積攢的金額要比中國高不少。

發達國家在食物價格不佔優勢外,在電子、房屋、以及其他工業品消費佔據絕對優勢:所以你可以看得見日本千人汽車保有量可以達到500+輛,著名奢侈品消費市場銀座和千代田區可以了解一下,日本至今都是世界主要消費市場之一。

但日本人吃飯比較拘束一些,不過羨慕的是,日本東京房屋平均價格已經回歸到合理水平,名古屋、大阪的房屋,甚至比北京上海要低不少。

無論如何,日本經濟遠遠發達於中國任何地區,日本工業化時間比中國早太多,中國人仍要務實,勉勵自己快速趕上。

相關焦點

  • gdp通俗講是什麼意思,人均gdp越高越好嗎,2019年國家gdp排名
    國家GDP(國民生產總值):國家所有單位在一年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主要指標。如我國人均GDP是印度的近5倍,我國人均收入也是印度的近5倍。GDP與收入的關係,GDP總量比較大的國家,排名靠前的國家基本如此,小國家有可能失真。如一些小國,產品附加值高,都是知名品牌自然這個國家的同樣GDP就要比其他國家賺得多,自然收入更高。GDP和收入有些不同,GDP更全面地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情況,包含的內容更廣。
  • 中國最富有的四線城市,人均GDP超越北上廣,40年GDP增長了1033倍
    說起國內哪些城市最發達,相信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北上廣深四座一線城市,畢竟這幾座城市的經濟總量一直位居全國前四名的位置。一般來說,大部分人的印象裡都會覺得國內的一線城市、新一線和部分二線是最發達最富有的,而三、四線城市經濟相對來說就弱一點。
  • 日本金融家:2050年中國人均GDP超日本
    《環球時報》駐法美日墨等國記者,近日對比了所在國人均GDP 和中國人均GDP 的變化,也聽到了來自各方的深度解讀。美國前官員:中國幾乎實現所有規劃中國人均GDP2019年首超1萬美元,在美國經濟界引起不小的反響。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這一數字已接近高收入經濟體水平。
  • 日本人均GDP比中國高,為何卻是中國人到日本爆買?
    日本人均GDP確實要比中國高,大約是年收入3萬多美元,而中國人均年收入1萬美元。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日本人從沒有到中國爆買,反而是中國人喜歡到日本爆買,這是為什麼呢?對此,專家們解釋稱,人均GDP與人均收入並不是一回事,人均GDP是每個人平均一年創造的新財富。但不同國家在財富分配結構比例是不一樣的,人均GDP還要扣除政府的稅費、企業的利潤,真正老百姓的實際可支配收入遠沒有這麼多。中國現在有很少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了,生活水平並不比日本人差,所以他們就會到日本去爆買商品。
  • 發達國家人均GDP標準?中國有幾個城市達到發達國家標準
    我國人均GDP已經突破一萬美元,中國經濟又重新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國十四五規劃和遠景目標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比最早三步走制定的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提前了15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老牌發達國家美、瑞士、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芬蘭、荷蘭、新加坡、日本等各25個國家地區人均GDP在四萬美元以上,韓國、義大利、西班牙等7個國家和地區人均
  • 2019年,中國人均GDP超1萬美元!為什麼說這事意義重大?
    圖為土耳其高鐵線路圖(紅線為主幹,黃色為計劃的支線,五個標U的是有地鐵的城市)2016年底,中國高鐵營業裡程達2.23萬公裡,約佔世界的60%,長度為日本的8.5倍,由於我國人口是日本的10.8倍,所以人均高鐵長度相比日本稍低。
  • 我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 2019年中國GDP總量世界排名
    不過,雖然我國人均GDP與高收入國家差距在縮小,但仍處在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實現人均GDP過萬美元,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這與2018年世界排名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位的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四個主要發達國家的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之和(14.7萬億美元)大體相當。  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意味著什麼?寧吉喆解釋說,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8年人均GDP在1萬美元以上的國家人口規模近15億人。
  • 60年來日本人均名義GDP翻了101倍,韓國翻了392倍,那麼中國呢?
    1959-2019年,這六十年來世界經濟快速發展,全球人均名義GDP從440美元漲了11428美元,翻了26倍,除去美元這六十年的778.5%通貨膨脹率,也翻了3倍,東亞的中日韓三國不但聰明,還十分能幹,是全球的楷模,為世界經濟做出了很大貢獻,日本的攝像頭、韓國的手機屏幕、中國加班的工人,總之幾乎所有的智慧型手機都離不開東亞三國
  • 2020年中國GDP或接近15萬億美元,將是日本的3倍!那人均呢?
    按照日媒的觀點,2020年日本經濟受到兩大因素的困擾。首先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給日本經濟、貿易、消費、投資等都帶來的較大衝擊,日本GDP出現了大幅下滑——前三季度實際縮減6%,全年降幅預計在「-5%到-5.5%」之間。
  • 2019年中國GDP是日本、韓國之和的2倍多,那人均GDP的差距呢?
    東亞三大強國的經濟特點各不相同,其中日本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從戰後50和60年代的經濟復甦,80年代的高速增長中,逐漸定型」。其經濟特徵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首先是典型的政府導向型市場經濟模式。在汽車、鋼鐵、化工、煉油、機械、電子、原材料等諸多行業,日本企業仍保持著不小的優勢。但近些年那些高速增長的新興行業,日本卻無所建樹。比如網際網路、電子商務方面日本缺乏優質企業,相反美國、中國卻走在了世界前言。此外,在大數據、雲計算、量子通信和技術、現代通訊、智慧型手機等方面,日本也不如中國和美國。這使得日本經濟中的亮點在不斷縮減。
  • 2009年,美國GDP是中國3倍,人均GDP是中國13倍,現在差距多大?
    2009年,中國GDP總量為51216億美元,美國GDP總量為144187億美元,是我國的3倍左右;當時中國人均GDP為3678美元,排名第100,美國人均GDP為46381美元,排名世界第9,是我國的13倍!
  • 2019年日本人均GDP約4萬美元,是中國人均的4倍,那韓國人均呢?
    反之,如果數值越小,表明了該國經濟具有較高的獨立性,抵禦「國際風雲變化」的能力更強。2019年日本的外貿依存度是多少呢?按照2019年日元與美元的平均匯率折算,155.5萬億日元的進出口總額大約是14267.36億美元(全球排第四名)。
  • 2019年東亞三強:中國、日本、韓國的經濟增速、GDP和人均GDP分享
    GDP、人均GDP達到什麼程度呢?今年南生就簡單介紹下其中的三強:中國、日本、韓國,讓網友們初步了解下。與上年相比,韓國經濟增速大幅下滑按照韓國官方公開的信息,2019年韓國經濟實際增速由上年的2.7%,下滑至2%。
  • 日本是頂級發達國家,中國GDP將近日本三倍,為何還不夠發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一舉成為了亞洲第一個發達國家,排進了世界強國之內,而中國卻還是沒有成為發達國家,在中國因為歷史的原因使得國內的人民十分的討厭日本,但是如果拋開歷史我們不得不承認日本在國家發展的一些方面,相對於我國會比較好點,但是對於日本是亞洲最為發達的國家,大部人還是不認同的。那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裡,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
  • 2007年,美國GDP總量是中國4倍,人均GDP是18倍。現在差距多大?
    2007年,美國的GDP是144776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一,中國GDP總量為35714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美國人均GDP是47954美元,排名第12,中國人均GDP是2703美元,排名第111。美國GDP總量是中國的4倍,人均GDP是中國的18倍。
  • 日媒:中國遊客在日本福岡人均消費逾10萬日元
    日本福岡市政府21日發布了從日本遊輪停靠數量最多的博多港入境的中國遊客相關情況調查結果。調查顯示人均消費額約達10.7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035元),是三年前的近三倍。化妝品、健康食品等商品是採購大項。據共同社網站1月21日報導,該調查以問卷形式於去年9月至10月對上岸遊客乘船回去時進行調查。共有660人做出答覆。
  • 2019年,日本GDP是德國的1.3倍,那人均呢?
    在過去了2019年,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第四大經濟體德國的GDP增長速度非常接近,日本是0.7%,而德國是0.6%,日本的表現略好一些。德國GDP為3.85萬億美元,而日本達到了5.08萬億美元,從經濟總量來看,日本達到了德國的1.3倍。
  • 中國進入「第四消費時代」了嗎?
    二、中國並未進入第四消費時代2.1 仍處於品牌化、高端化的「第三消費時代」按照時間及人均GDP水平劃分,中國整體處在「第三消費時代」。即便三浦展在書中把日本的每個消費時代大致定為30年,但實際上四個消費時代是並存的。
  • 1982年東德人均GDP達1萬美元,是中國的50倍,如今怎樣了?
    然而就是這麼一塊地方,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經濟成就,科技發達、經濟發展水平高、民眾物質生活豐富,讓一眾社會主義國家的兄弟們心羨不已。德國不愧是一個產生過一系列思想、政治、軍事、科技牛人的國度,戰後數年間,東德就在廢墟之上鳳凰涅槃。先來看東德的經濟,1950-1960年,東德工業產值年平均增長率超過10%,整個60年代也有年均7%的發展水平。
  • 2019年世界人均GDP二十強國家:日本、英國去哪了?
    鑑於各村民發展程度差異較大,目前國際上將地球村的村民分為了兩大群體: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較高、國民生活水平較高的國家即為發達國家,反之則為發展中國家。衡量一個國家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最主要的指標有四個:人類發展指數、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工業化水準、國民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