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舉辦婚禮。
關於蔣介石與宋美齡的戀愛與婚姻,坊間作品很多,但大都含混模糊,真實成分少,而揣度想像多,個別作品甚至有意作偽,胡編亂造。本文將根據蔣介石日記和其他可靠的資料,力求為讀者還原比較確切、真實的歷史。
一 蔣宋的相識與相愛
蔣介石與宋美齡初次相見在何時?何地?董顯光的《蔣總統傳》將時間定在在陳炯明兵變之後,地點則定在上海孫中山寓所。該書說:
陳炯明在粵叛變國父後,政治紛亂異常,蔣總統力挽狂瀾,遂投身於其漩渦中。一日,在國父宅中邂逅宋美齡女士。[1]
董書初版於1937年,經過多次增訂,是國民黨的官書。其書對蔣雖多阿諛之詞,但關於蔣、宋見面的時間、地點一類說法應該比較可靠。1927年10月9日,日本《大阪每日新聞》的記者訪問宋美齡,問:「蔣先生謂初認女士為理想之伴侶,但不知當時女士作何感想?」宋美齡答道:「此乃五年前事,當時餘未注意之。」[2]「五年前」,應即1922年。
陳炯明兵變後,孫中山在廣東無法立足,於1922年8月14日到達上海,積極聯絡蘇俄和中共,開始改組國民黨。蔣介石隨孫中山同船到滬,襄助孫中山處理各項事務。8月22日,離滬返甬。此後,來往於奉化、上海之間多次,但是,日記中並無任何與宋美齡相見的記載。相反,倒有「與潔如觀劇」、「潔如來陪」、「潔如送我上船」等記載,可見,蔣介石與陳潔如正處於情熱中[3]。正像宋美齡沒有「注意」蔣介石一樣,蔣介石也還沒有「注意」宋美齡。有些著作描寫二人第一次見面,蔣介石「看著宋三小姐翩然而至」,「立刻被她的美國式的教養和氣質吸引住了」,純粹是想像之詞。
蔣介石對宋美齡產生愛慕之情是在第二次廣州見面。1926年6月30日,蔣介石日記出現「往訪大、三姊妹」的記載,「大」,指大姐宋藹齡;「三」,指的就是宋美齡。7月2日,宋美齡將回上海,蔣介石日記云:「美齡將回滬,心甚依依。」[4]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字,但說明蔣介石已經對宋產生愛慕之心了。在當年日記最後的《姓名錄》一欄,他特別寫上:「宋美齡:西摩路一三九」等字。
進入1927年,蔣介石日記中關於宋美齡的記載逐漸增多。如:
3月21日日記:「今日思念美妹不已。」
5月4日日記:「致梅林電。」
5月11日日記:「贈梅弟相。」「晚,致梅弟信。」
這裡的「美妹」、「梅林」、「梅弟」,指的都是宋美齡。又是思念,又是致電、致函,又是寄贈相片,說明蔣介石開始了對宋美齡的「苦苦追求」[5]。5月18日,蔣介石自南京到上海參加陳其美殉國紀念會。上午7時,車到上海,蔣介石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去看望宋美齡。這一天,蔣介石雖然照例在日記開端寫了一行字:「叛逆未除,列強未平,何以家為?」意指在陳炯明和「列強」尚未平定之前,不該考慮個人「成家」一類問題。不過,接連幾天,蔣介石都處於對宋美齡的思念中。5月28日日記云:「終日想念梅林不置也。」30日日記再云:「終日想念梅林。」這種情況說明,蔣介石已經進入對宋美齡的相思狀態了。
6月5日上午,蔣介石在南京接到宋美齡的來信。日記云:「接三弟信」。「三弟」,指宋美齡。宋寫信給蔣,這大概是第一次,至少,這是蔣日記中有記載的第一次。蔣不稱宋為「美妹」或「梅弟」,而稱之為「三弟」。在蔣看來,也許可以顯得更親密吧!接信後,蔣介石立即給他的「三弟」復電。7日早晨6時,蔣介石又起床給「三弟」回信。10日下午,登車赴滬,次日清晨3點到達,8點即轉車赴杭州參加市民大會。在有限的空檔中,蔣介石仍然擠出時間,「往訪三弟」。12日,蔣介石從杭州回到上海,與「三弟」一直「談至午夜」。7月3日,蔣介石為參加上海特別市市政府成立典禮,提前到滬,與宋子文、錢永銘、陳光甫等談話,爭取銀行家的支持。當晚,蔣介石與宋美齡等在鄉下小餐館聚餐,在日記中留下了「別有風味」的記載。兩天後,蔣介石設晚宴,款待上海商界頭面人物。宴後和宋美齡乘車兜風,到深夜1時才盡興而歸。次日上午,蔣介石在上海新舞臺召集黨員大會,發表講演。下午,探望「三弟」,拜會友人,然後再次探望「三弟」。
這一段時期,蔣宋接觸頻繁,反映出二人關係的日漸親密,已進入談婚論嫁階段。
宋美齡的父親宋嘉樹出身貧寒,後來逐漸發展為華僑富商。宋美齡本人自幼在美國接受教育,畢業於麻省韋爾斯利女子學院。大姐宋藹齡嫁給孔祥熙,二姐宋慶齡嫁給孫中山。其家世、社會關係自不必說,加上相貌出眾,自然成為蔣介石傾心追求的對象。和宋美齡的耀眼光芒相比,蔣介石原來的幾房妻妾就黯然失色了。
二 蔣介石與毛福梅等妻妾「離異」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共政變後,中國出現了兩個國民政府對立的局面。一個在南京,一個在武漢。兩個政府都反共,雙方開始接洽「合流」。武漢國民政府的條件是蔣介石下野。8月13日,蔣介石發表辭職宣言。第二天,回到故鄉奉化。大約即在此時,蔣介石向宋美齡發出求婚信,函稱:
餘今無意政治活動,惟念生平傾慕之人,厥惟女士。前在粵時,曾使人向令兄姊處示意,均未得要領。當時或因政治關係,顧餘今退而為山野之人矣。據實所棄,萬念灰絕。曩日之百對戰疆,叱吒自喜,迄今思之,所謂功業宛如幻夢。獨對於女士才華容德,戀戀終不能忘。但不知此舉世所棄之下野武人,女士視之,謂如何耳![6]
本函透露,1926年6月,蔣介石在廣東曾向宋藹齡、宋子文透露有與美齡結縭之意,但未得「要領」。現在,蔣介石直接要求宋美齡本人表態了。
中國古代男尊女卑,實行一夫多妻制,一直到民國時期,男人都可以擁有三妻四妾。但是,基督教主張一夫一妻。宋美齡全家都是基督教徒。蔣介石要和宋美齡結婚,就必須處理和原來的幾房妻妾之間的關係。
蔣介石的原配夫人是毛福梅,奉化巖頭村人,父親是南貨店老闆。毛福梅出生於1882年,大蔣介石五歲。二人於1901年結婚。當時,毛20歲,蔣15歲(虛歲),還是未成年人。1903年,毛福梅進入奉化作新女校,讀過不到半年書。至1910年,蔣經國出生。
由於是包辦婚姻,毛氏文化水平又低,蔣、毛兩人感情不好。1919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毛福梅攜經國到滬探望,蔣介石日記即有「家庭之事,不能稍如我意,實所痛心」的記載。四天後,毛福梅即返回溪口。蔣介石自覺不安,但以「夫婦之道乖,其奈之何哉」自慰。1921年1月,蔣介石自奉化回溪口,居然不願意與毛氏「同衾一夕」。從道理上,蔣介石覺得不應該,但情感上又扭不過來。自此,二人關係日漸惡劣,蔣介石見到毛福梅的人影,聽到她的腳步聲,就感到「刺激神經」。4月3日,兩人居然「對打」起來。蔣介石認為「實屬不成體統」,決計離婚。4月4日他給毛福梅的二哥毛秉禮(懋卿)寫了一封千字長函,詳細敘述與其妹的決裂情形及主張離婚的理由。函稱:
吾今日所下離婚決心乃經十年之痛苦,受十年之刺激以成者,非發自今日臨時之氣憤,亦非出自輕浮的武斷。須知我出此言,致此函,乃以至沉痛極悲哀的心情,作最不忍心之言也。英明如兄,誠能為我代謀幸福,免我終身之苦痛。[7]
毛氏與蔣母王採玉關係不錯。蔣介石雖決計離婚,但蔣母反對。4月19日,蔣介石發現毛氏又回到家裡,非常憤怒,決定發出「最後離婚書」。日記云:「母親老悖,一至於此。不僅害我一身痛苦,而且阻我一身事業。徒以愛子孫之心,強欲重圓破鏡,適足激我決絕而已。」蔣介石是孝子,斥責母親「老悖」,這是僅有的一次。同年4月25日,蔣母遍體虛腫,6月14日病故。
蔣母去世,毛福梅少了一個保護人。蔣介石思前想後,決定徹底解決婚姻束縛。11月15日日記云:「家庭之難處置,婚姻習慣之惡,使人終身受罪。凡事都當從解放做去,不可以舊習慣害後生也。」當年11月28日,蔣介石召集親戚商量,參加者遲疑猶豫,久議不決,蔣介石氣急,在舅父面前大發脾氣,親戚們才同意二人離婚,但是,「離婚不離家」。直到1927年8月,蔣介石下野回溪口,才補辦了一紙《離婚協議書》[8]。
姚冶誠原是上海妓館中的娘姨,蘇州人,自幼父母雙亡,靠開糖果店的小叔養大。丈夫從事殯葬、腳力為生,不久離異。1912年與蔣介石結合。初時,兩人感情不錯,但姚冶誠好賭,常與鄰裡吵架,又不懂得照顧人。1920年5月,蔣介石得了傷寒,姚冶誠沉迷賭博,不為蔣介石「侍疾」,出言、舉動都很冷淡,氣得蔣介石立即從寓所搬出,住進旅館。23日,蔣介石由戴季陶夫人送入醫院治療。直到26日晚,姚冶誠才到院探視。蔣介石大怒,勒令姚立刻離開,嘆息說:「餘夙世孽重,遇此冤家也宜哉!」[9]當時,蔣起意與姚斷絕關係,但是,蔣緯國為蔣介石收養之後,即由姚冶誠撫養,認姚為母。蔣介石疼愛緯國,不願讓他有無母之感,其間,蔣母到上海探望兒子,與姚冶誠住在一起,蔣母也覺得姚氏「兇狠」,無法共處。蔣介石託人試探姚的離異條件,覺得姚「敲詐為事,唯利是圖」,便決定與姚暫時分居。此後,蔣常年在外,而姚冶誠則攜緯國常住寧波或奉化。分居之後,二人關係有所好轉。蔣介石給姚寫信,也會出現「無時不想著你與緯兒」一類詞句。1924年至1926年北伐前夕,姚冶誠三次帶緯國去廣州,和蔣介石相聚,但時間都較短。1926年元旦,姚及緯國到廣州,與陳潔如不能相容,於2月19日返滬。1927年,蔣介石為與宋美齡結婚,與姚協議離異。由蔣負擔生活費用,姚冶誠攜蔣緯國移居蘇州。
蔣介石難以處理的是和陳潔如的關係。陳潔如,原名潞,浙江鎮海人。1906年生。父親陳鶴峰,在上海當「棧師傅」(倉庫保管員)。陳潞於1918年進入愛國女學讀書,與後來與張靜江續弦的朱逸民成為好友。蔣介石常去張府訪問,因此與陳相識,為陳所吸引。《陳潔如回憶錄》稱,二人於1921年12月5日,在上海永安大樓大東旅館結婚,但是,根據蔣介石日記,當日,蔣介石在溪口,不在上海。蔣母於當年6月14日去世,11月23日下葬。蔣介石不可能在母逝世不到半年,下葬不到半月之時就大辦婚禮,而且《日記》中也全無與陳潔如結婚的相關記載。多年前,我曾著文證明,《陳潔如回憶錄》中引用的許多文獻、信函,均為執筆者偽作。現在以《回憶錄》與蔣《日記》相校,可以證明除有限的幾件事外,許多生活情節也出於虛構和編造,不能相信。
蔣介石1921年12月13日日記稱:「投宿大東旅社,潞妹迎侍。」這一天,應該就是蔣、陳結合的日子。稱「迎侍」,顯然未辦結婚手續。其後,自1922年1月至8月下旬,蔣介石一直在桂林,隨從孫中山籌劃北伐。其間,蔣介石又是寫信,又是寄相片,表達對「潞妹」的思念。陳炯明兵變後,蔣介石於1922年8月陪孫中山到上海,和陳潞見面機會更多,日記中常有「宿於潞妹家」,「訪潞妹三次」,「偕潞妹觀劇」,「潞妹與緯兒玩耍」,「潞妹隨侍」等記載,顯見關係已經很不一般。同年12月15日、17日,蔣介石日記載:「晚,潔如來陪」,「晚,偕潞妹回寓」,顯示二人已經正式同居。這一時期,陳潔如真誠地愛著蔣介石,以致蔣曾用「孺慕」二字來形容[10]。但是,陳潔如容不下蔣和姚冶誠繼續保持關係。1924年,蔣介石攜姚及緯國到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將陳潔如惹惱,寫信表示,永遠不再與蔣介石相見。1月17日,蔣介石火急致函張靜江打探「究竟」。同月24日,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長,但有關方面拒發開辦費用,蔣介石拂袖離粵。直到4月21日,在孫中山等催促下,蔣介石才回粵就職。1925年4月18日,陳潔如自滬來粵,蔣介石親到碼頭迎接。同回黃埔司令部。自此,陳即以「校長夫人」身份在廣州出現,風光一時。不過,好日子不長,此後,陳、蔣之間常常鬧點彆扭。兩人時愛時憎,亦愛亦憎。蔣介石5月25日日記云:「又與潔如賭氣,不能安眠。」6月5日,陳潔如鬧著要回上海,蔣介石擔心陳此去「受騙受苦」,日記云:「終不放心潔如在滬,恨之又愛之也,憐之又痛之也。」[11]然而,陳潔如剛剛離開廣州,蔣介石就又要她回來。「思慮半日,望如雲霓」,「想起潔如前事,痛恨不堪,幾乎暈倒」。陳潔如本來答應月末可到,28日,仍未到,蔣介石為此大發脾氣,自稱「暴戾不堪,不能忍耐」。陳潔如到廣州後,悉心侍奉,蔣介石有時覺得可以原諒其既往,但有時卻又因家中「器物凌亂無次」,大聲訓斥。
1926年6月,蔣介石與宋美齡相見後,對陳潔如不滿更多。如:「治家無方,毫無教育」等。當年7月30日,蔣介石在北伐途中致函陳潔如,要她「讀書治家」。同日,致函張靜江稱:
潔如之遊心比年歲而增大,既不願學習,又不知治家,家中事紛亂無狀。此次行李應用者皆不檢點,而無用者皆攜來,徒增擔夫之苦。請囑其不管閒事,安心學習五年,或出洋留學,將來為我之助。如現在下去,必無結果也,乃害其一生耳!如何?[12]
同年11月12日,蔣介石得悉陳以每月72元的租金遷居大屋,大為不滿,日記云:「招搖敗名,年少婦女,不得放縱也。」這個時候的陳潔如,在蔣介石的心目中,大概只留下不滿和嫌憎了。1927年,蔣介石決定與宋美齡結婚,即向陳潔如提出,要求她出國留學,以五年為期,然後恢復婚姻關係[13]。8月15日,蔣介石在一天內,連續給宋美齡、宋子文、張靜江夫人朱逸民及陳果夫四人寫信。朱逸民是陳潔如的密友,蔣介石這時給朱逸民寫信,內容必與陳潔如相關。同月19日,陳潔如偕張靜江的兩個女兒蕊英、倩英自上海啟程,赴美留學。據親見者記載:
蔣夫人穿一件淡灰色細紗長馬甲,下面有白紅色的間色,裡面襯著半節式的背心,腳上穿白皮鞋和粉紅色的長統絲襪,短髮蓬鬆,態度自然。在小火輪汽笛吹第一次的時候,伊不覺得怎樣。到了大輪船的汽笛吹,小火輪的汽笛再吹的時候,伊就哭泣起來了。[14]
陳潔如此去,蔣介石即藉機斬斷了和她的婚姻關係。
三 蔣介石與宋美齡的訂婚與結婚
蔣介石用不同辦法處理了和毛福梅、姚冶誠、陳潔如的婚姻關係,他和宋美齡結婚的障礙也就掃除了。根據蔣介石日記,9月8日上午,蔣介石收到宋子文及宋美齡的親譯來電。17日,蔣介石復宋美齡電。內容均不詳,推斷應與婚事及前程計劃有關。9月22日,蔣介石決定出國考察。23日,船抵上海,照例首先探望宋美齡。日記云:「與三弟敘談,情緒綿綿,相憐相愛,惟此稍得人生之樂也。」第二天,蔣介石就忙著邀請王正廷「作伐」。午夜,又去拜訪何香凝,大概也是為了請她出來當媒人。25日,蔣介石於探望宋美齡之外,又拜訪張靜江,會見張靜江之後,又去見宋美齡,直至11時才回寓。當時,國民黨內對蔣介石的家事多有質疑。26日,蔣介石修訂早已寫好的《啟事》,交《申報》連登三天。該《啟事》的主要目的在於說明自己與毛福梅、姚冶誠、陳潔如已無婚姻關係:
民國十年,原配毛氏,與中正正式離婚。其他二氏,本無婚約,現已與中正脫離關係。現在除家有二子外,並無妻女。惟傳聞失實,易滋淆惑,專此奉復。[15]
當日,蔣介石與宋美齡訂婚。日記云:「晚與三弟談往事,人生之樂,以定婚之時為最也。」
27日下午,二人同到孔祥熙寓合影,並一同拜訪王正廷和馮玉祥夫人李德全,感謝他們充當介紹人。當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密談」至深夜1時。
9月28日,蔣介石東渡日本。當日晨6時,蔣介石就起床整裝,向宋美齡告別。自然,二人都不忍分離。蔣介石日記云:「情緒綿綿,何忍舍諸!不惟外人不知三弟之性情,即中正亦於此方知也。」7時前,蔣介石登上上海丸。
上船第一天,蔣介石就給宋美齡連發兩封電報,「不知其今夜果能安眠否?」30日,10月1日,連續發電。日記云:「近日無論晝夜,心目中但有三妹。別無所思矣。不知近日三弟作如何狀也?」
宋美齡的母親倪桂珍當時住在神戶有馬溫泉養病,因此,蔣介石到日本後的第一任務就是探望倪桂珍,請她同意婚事。10月3日,蔣介石到達神戶,立即和宋子文同車,到有馬溫泉拜訪宋太夫人。蔣介石日記記載說:「其病已愈大半,婚事亦蒙其面允。惟其不欲三弟來此,恐留此結婚也。不勝悵望。」蔣介石原來打算在日本結婚,然後與宋美齡結伴赴美。現在老太太當面應允婚事,蔣介石很高興,但是,老太太不贊成女兒來日結婚,蔣介石又很失望。他便立即致電在上海的宋美齡,詳述自己一時不能歸國的實情,要她「速來」。蔣介石在日記中惴惴地寫了一句:「彼當來乎?」下午,蔣介石第三次拜見倪桂珍,發現老太太很高興,目不轉睛地盯著自己瞧,看得他很不好意思,日記云:「未免令新婿為難。」10月4日下午,蔣介石收到宋美齡「不來日」的回電,好夢難圓,心中不勝悵惘。
這以後的一段日子,蔣介石便留在日本,與宋美齡電報往來,互通音訊,同時看報讀書,陪倪桂珍談天,與宋子文談國事,談時局。1927年上半年,宋子文站在武漢政府方面,與蔣介石對立,後來又不贊成妹妹和蔣介石的婚事。顯然,二人這時已經前嫌盡消,談得很投機了。
10月8日,倪桂珍回國,蔣介石到神戶送行。23日,蔣介石到東京,陸續會見日本友人和政要。11月5日,會見日本首相田中義一。這一時期,國民黨內部派系紛爭,無法調和,閻錫山、馮玉祥等人紛紛要求蔣介石回國,因此蔣便改變計劃,於10日回到上海。他聽說宋美齡有病,立即往訪,發現宋「形容枯瘦」,想系「操心過度」,不勝憐惜。11月12日下午,蔣介石外出尋屋,準備婚房。14日,陪倪桂珍、宋藹齡、宋美齡祭掃嶽父宋耀如墓地。正當蔣介石加緊婚禮準備之際,蔣緯國突然向蔣介石報告,何應欽、白崇禧的夫人準備邀請姚冶誠來滬。姚氏生性潑辣,蔣介石擔心她受政敵挑撥,到婚禮上鬧場,一時很緊張,後來了解並無其事,才安下心來。當晚,蔣介石應孔祥熙之宴。晚,與「三妹」歡敘。接連幾天,不是談天,就是談論人事。11月26日,二人一起到祈齊路看新房。27日,上海《申報》出現了一份別具一格的結婚《啟事》,聲明不收婚禮,凡有饋贈,請移作修建「廢兵院」(傷兵院)費用。中云:
中正奔走革命,頻年馳驅戎馬,未遑家室之私,現擬辭職息肩,惟革命未成,責任猶在。袍澤饑寒轉戰,民眾流離失所,詎能恝然忘懷。尤念百戰傷殘之健兒,彌愧憂樂與共之古訓。茲定12月1日在上海與宋女士結婚,爰擬撙節婚禮費用及宴請朋友筵資,發起廢兵院,以完中正昔日在軍之私願,宋女士亦同此意。如親友同志厚愛不棄,欲為中正與宋女士結婚留一紀念,即請移節盛儀,玉成此舉,無任銘感。凡賜珍儀,敬謹璧謝。婚儀簡單,不再柬請。式布區區,惟希公鑑。[16]
28日下午,蔣宋一起乘車兜風之後,訪問蔡元培,請他主持婚禮。婚禮選址在戈登路大華飯店禮堂,這是當時上海最豪華的結婚場所。29日,蔣介石與宋美齡提前到禮堂「習禮」,預演一番。接著又訪問證婚人。忙來忙去,蔣介石一度「腦暈」。
11月30日上午,蔣介石忙裡偷暇,撰寫結婚感想,題為《我們的今日》。文中提到,當他第一次遇見宋美齡時,即認為宋是「理想中之佳偶」,而宋美齡也曾矢言,「非得蔣某為夫,寧終身不嫁」。蔣介石宣稱:「餘今日得與餘最敬最愛之宋美齡女士結婚,實為餘有生以來最光榮之一日,自亦為餘有生以來最愉快之一日。」他自述參加革命以後,冷熱不定,常常在積極進行之際,忽然萌生消極退隱之念,引起「前輩領袖」和厚愛同志的關心。他表示:「自今日與宋女士結婚之後,餘之革命工作必有進步。餘能安心盡革命之責任,即自今日始也。」為了渲染他和宋美齡結婚的意義,蔣介石還在文章中講了一通「大道理」:「家庭為社會之基礎,欲改造中國之社會,應先改造中國之家庭。餘與宋女士討論中國革命問題,對於此點實有同一之信心。」云云。文章寫完後,二人又到宋宅預演了一番婚禮。當日,各方紛紛送禮、送紅包。據《申報》報導,「禮物無不昂貴」,「收款員竟無片刻暇晷」。其中,張靜江送400元,上海萬國儲蓄會中方董事葉琢堂、四明銀行總經理孫衡甫等各送200元,中央銀行行長周佩箴等各送100元。報紙聲稱,可見眾人對「廢兵院」建議的支持云云。
12月1日上午,蔣介石寫了一篇《勖愛妻》文。下午1時,先到孔宅換禮服,3時到宋宅,行「教會婚禮」。到者一千餘人。婚禮由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會長餘日章為祝婚人,劉紀文任儐相。首由祝婚人致詞,次新人宣誓,交換戒指,證婚人致詞。4時,再到大華禮堂,行「正式婚禮」。蔣錫侯、宋子文代表男女兩家主婚,蔡元培、譚延闓、王正廷、何香凝、李德全等證婚,邵力子司儀。宋美齡由宋子文挽著,在琴聲中慢步走出。全體向國旗、黨旗、總理遺像三鞠躬。由蔡元培宣讀證書,新人彼此一鞠躬,儀式即行結束。譚延闓日記云:「禮甚簡單,鞠躬,讀證書後蓋印,即禮成矣,尚不如宗教式之嚴重也。」[17]當日,蔣介石感到幸福之至,日記云:「見餘愛姍姍而出,如雲霞飄落。平生未有之愛情,於此一時間並現,不知餘身置何處矣!」婚禮完成後,二人共同乘坐新買的汽車兜風。當晚,至宋宅宴會。9時,回新宅,入新房。次日,在家「與愛妻擁談」,日記云:「乃知新婚之蜜,非任何事所可比擬。」12月3日回門,拜訪嶽母。當日,倪桂珍設宴款待。晚10時回寓。不料蔣介石的頭卻又「作痛」起來。在宋美齡的「慰藉」之下,蔣介石才感到稍微好了一點。
蔣介石與宋美齡總算沒有忘記所登「廢兵院」啟事。12月20日,二人一起到曹河涇察看院址。
四 新人笑,舊人哭
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美人在懷,如願以償,自然春風得意。12月19日日記云:「九時起床,與三妹歡爭。」「歡爭」這是個很少見的詞語。「爭」,當然就有「吵」的意思,然而,卻又「歡」,吵得很愉快。這種「爭」,自然是一種關係親密、融洽的表現。不過,兩人之間很快就都不愉快了。12月27日,蔣介石日記云:「往跑馬場接三妹。晚,以三妹煩惱,餘亦不悅。十時勸慰後即睡。」從文字上推敲,這時還是宋美齡「煩惱」,蔣介石因之「不悅」,兩人之間尚無矛盾。但是,矛盾很快就來。兩天後,宋美齡外出,蔣介石一人獨處,感到寂寞。日記云:「復以其驕矜而餘亦不自知其強梗失禮也。」這就是說,蔣覺得宋「驕矜」,宋認為蔣「強梗無理」,彼此都發覺了對方的缺點。當日下午,蔣病臥在床,但是,他很快得知,宋美齡在娘家也病了。於是「扶馬連夜往訪」。宋美齡坦率地陳述:結婚以後「不自由」,勸蔣介石「進德」,提高個人道德修養。蔣介石嘴上未表態,但內心贊成,「頗許之」[18]。第二天上午,兩人一直耗到10時才起床。
宋美齡在美國受過高等教育,其氣質、情趣不自覺間影響了蔣介石,使蔣覺得她既可愛,又可敬。蔣介石的妹妹蔣瑞蓮住在上海,1928年新年,蔣介石夫婦前往探視,發現妹妹正在家裡與客人打牌,蔣介石自覺慚愧,深怕宋美齡看不起[19]。1月6日,蔣介石在南京,得知妻子在上海生病,非常擔心。8日,蔣介石接到宋美齡來信,日記云:「接三妹信,憂喜交集,勉我國事,勸我和藹,心甚感愧。」[20]當時,宋不願意到南京來,蔣介石自稱:「若有所失」,「抑鬱不知所事」。14日,宋美齡自上海致電蔣介石,有所勸誡,蔣介石「慚愧幾不成眠」。第二天,宋美齡到南京,蔣介石親到下關迎接,得知妻子皮膚病很厲害,又患神經衰弱,自悔不該與其「頑梗」。他陪妻子到湯山泡溫泉,謁中山陵,逛莫愁湖、雞鳴寺、夫子廟,甚至「終日休息戲嬉」。其間,宋美齡繼續對蔣有所規勸、勉勵,使蔣「心甚自慚」。其日記云:「三妹愛餘之切,無微不至,彼之為餘犧牲幸福,亦誠不少,而餘不能以智慧、德業自勉,是誠愧為丈夫矣!」[21]又云:「三妹待我之篤,而我不能改變兇暴之習,任性發露,使其難堪。」[22]3月30日,宋美齡讀蔣介石日記,特別寫了一段話,要蔣慎重落筆,小心保管,謹防失落:
此日記本為兄帶往前方所用,當此軍事磅午之際,最易失落,萬祈留心保守為荷!
至每日所記之言語事實最為重要,因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如一言一事記載其上,萬一為他人所見,關係我兄前途非淺,千祈慎重為囑!美齡十七、三、卅。
這是宋美齡在蔣介石日記中的唯一留言。
古語云:新婚燕爾。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後,雖偶有小矛盾,但生活總體是甜蜜、和諧的,但是,遠赴美國求學的陳潔如就苦了。
據陳立夫回憶,蔣在與宋美齡結婚之前,曾要求陳立夫代表自己去和陳潔如「講離異」,陳潔如「當時的態度很好,她說蔣介石做了中國的統帥,應該有一個像樣子的女人做太太,我知道我的身份,我願意退讓,我願意到美國去念書。」陳立夫此說,與陳潔如在回憶錄中所言「同意讓開」,有相合之處[23]。12月下旬,陳潔如在紐約得知蔣宋結婚到消息。28日,她寫信給好友朱逸民,詢問她「是否去賀喜?聞說廖夫人做證婚人,未知有此事否?」朱逸民在回信中告訴陳潔如,自己曾與宋美齡交談,要陳原諒。陳不以為意,回信表示:「這種地方亦是無法可想的。事到其間亦只能勉強做去,所以我很可原諒你,而感謝你的愛意,時刻記掛著我。」[24]這些地方,說明陳潔如的性格相當寬厚。
陳潔如赴美之前,蔣介石許諾,每月提供陳在美生活費175美元。陳潔如到美後,計算房租、夥食、學琴、學費、車費等,共月需182美元。1928年3月20日,陳潔如寫信給朱逸民,請張靜江轉告「介石」,要他每月匯付300美元。信稱,自己到美後,只給「介石」寫過一封信,原因是「恐怕他們愛好似鴛鴦般的夫妻發生衝突」。不過,蔣介石始終沒有給陳潔如回信,這使陳很傷心,由悲而怨,而憤,而恨。以下各函,反映陳的這種感情變化過程:
10月24日函云:「這種東西是沒有良心的,有了東就忘了西的,真是要氣死人的。」
12月1日函云:「介石是否要我到死的地步?要他每月增些月費,他也不理。死死活活亦要給我一個回音。自己不想寫信亦可以的,只要通知我一聽就完了。好姐姐,你想他可惡嗎?」
1929年1月7日函云:「如遇介石時,代我給他吃幾個白果(白眼),拜託!拜託!」
同年2月17日函云:「可恨介石,要他的錢,總是半吞半吐的,不來照你的意思的。你想可惡嗎?」
同年8月28日函云:「愛姐姐啊,為何世界上的男子這樣黑良心,自我離祖國以來,一個字的音信介石亦沒有給我過,尤其是朋友的交情亦沒有,你想要氣死人嗎?」
同年10月13日函云:「我時常想家中,想起之時身不由知〔己〕,思想和精神覺得非常痛苦,因此更覺介石之心如黑炭……我將來如自立,至死我不願再嫁他人。」
不僅不願再嫁,陳潔如甚至想到死。11月13日函云:「(如)只有我個人,我實在不願為人於世,只是希望早死一日,早有出頭之日。」
蔣介石與陳潔如離異時,總付過一筆錢,到美留學則有月費、年費之分[25]。陳潔如要求將月費增至每月300美元,蔣介石沒有答應。1929年2月,陳潔如提出,如不允增加月費,則請其匯寄1萬美元船費,以便遊歷歐洲各國後回家。1930年5月,陳潔如趁張蕊英回國之便,再次致函蔣介石,要求準許她於明年回國,然而,蔣介石仍不答覆。次年6月19日,蔣介石正在閱讀陳潔如的來信,為宋美齡所見,蔣心情緊張,連忙撕碎。宋一氣之下,於次日離寧赴滬。21日,蔣介石清晨5時就起床,寫信向宋藹齡和宋美齡解釋[26]。陳潔如因長久等不到蔣介石的回信,於1932年5月30日致函朱逸民云:「可恨的就是每日兩眼望穿,音悉不見,真使人心身可恨萬分。我實在有苦無處可告,只能私吞而已。」
杜甫《佳人》詩云:「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合婚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這首詩宛如陳潔如對蔣介石的譴責。
五 蔣介石皈依基督教
蔣介石的父母均信佛教。蔣介石本人也曾幾次想出家當和尚。和宋美齡訂婚後,蔣介石有時參加基督教活動。1927年12月11日,蔣介石到景林堂聽教。24日晚,在嶽母家過聖誕。25日下午,在嶽母家祝耶穌聖誕。這一天,蔣介石很高興,稱之為「十年來未曾有之歡樂得之於今日」。1929年,蔣介石開始閱讀基督教著作《人生哲學》。日記有「到嶽母家聽道畢」,「到湯山,聽嶽母講教義」等記載,不過這一時期,蔣介石還不是教徒。
1930年1月12日,蔣介石到孔宅與王寵惠、孔祥熙一起聽講教義,開始動心。日記云:「總理亦教徒之一,且倫敦蒙難,以專心虔禱,得免禍害也。」2月17日,倪桂珍動員蔣介石入教,蔣答以「餘以尚未研究徹底,不便冒昧信從」。當時,蔣介石的感覺是倪的要求很堅決。21日,倪桂珍和宋美齡邀請江長川牧師專程自上海到南京,勸蔣介石受洗禮,蔣仍答以「未明教義」,江長川牧師則勸蔣「先入教而後明教義」。蔣要求給與三個月的時間研究教義。當時,蔣的想法是:「以救世之旨信耶穌」可,「以《舊約》中之禮教令人迷信則不可」。
2月28日,蔣介石聽說倪桂珍要從南京回上海,想起嶽母對自己的「處處愛惜」,不覺淚下。這以後,蔣介石繼續參加宗教活動。5月4日晚,旁聽牧師講解使徒保羅的《與猶太人書》。8日上午禱告。8月2日,在車中默求上帝保佑。8月15日日記云:「今日看完《新約全書》,尚未深加研究,特再看一遍。惟耶教乃教人救世,損己利人為本,當信奉之。」10月23日,蔣介石到上海,發現嶽母病況嚴重,決心入教,「以償老人之願,使其心安病痊」[27]。當日,蔣介石接受江長川牧師洗禮。正式成為教徒。24日日記云:「主義為餘政治行動之信仰,教義乃為餘精神惟一之信仰。願從此以後,以基督為餘模範,救人救世,永矢勿怠。」[28]此後,蔣介石即將基督教視為救國良方,力圖將儒學、三民主義和基督教教義結合起來。有時,他甚至表示,要將中國建設為一個基督國家。蔣之所以如此,一是欣賞基督的救世精神,一是用以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學說。對於「主」,他也就越來越迷信,甚至以《聖經》佔卜吉兇,尋求解決政治、軍事危機的啟示。
六 宋美齡逐漸介入蔣介石的政治活動
蔣宋結婚後,宋美齡逐漸介入蔣介石的政治活動。
國民革命的目標是打倒北洋軍閥。經過艱難的整合,國民黨內部蔣介石、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四大派系逐漸達成一致。1928年2月,國民黨召開二屆四中全會,改組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譚延闓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會議決定「兩個月內會師北京,完成統一」。4月1日,蔣介石在徐州發表《告前方將士書》,號召國民革命軍「直薄幽燕,長驅關外,使張作霖覆滅之後,更無繼張作霖而起之人」。
出兵之前,蔣介石審察後方勤務、醫療等事,發覺準備不足。4月6日,蔣介石致電在上海的宋美齡稱:「前方傷兵藥材必不夠,請再多購一倍,派員專解來前方直接補充,以免流弊。」[29]13日再電稱:「此次戰鬥勝利,但傷兵亦多,今日已到有千名。各病院病衣、褥套皆不照發,觸目傷心,藥品請速寄來,並請多聘好醫來徐為盼!」[30]5月5日,宋美齡復電蔣介石,她正在「盡力羅致名醫,請勿顧慮」。當時,蔣介石等將傷兵安排到南京治療,宋美齡曾擬邀請何香凝赴寧慰勞,何以管理過繁,不願擔任,宋美齡即擬在宋子文赴寧時同行,親自處理醫院各事[31]。
這時,宋美齡開始幫助蔣介石接待外賓,處理外交。1928年5月,日本出兵山東,佔領濟南,蔣介石派兵保護英、美領事,要宋美齡聯繫兩國駐滬領事,報告平安[32]。1930年5月,法國駐華公使自北京南下,蔣介石致電宋美齡,要她「優禮」接待[33]。
北伐成功之後,蔣、李、馮、閻之間的聯合破裂,形成各派軍閥相互混戰的局面。宋美齡毫無保留地支持蔣介石對其他軍閥的作戰。1930年5月,蔣、閻、馮之間爆發中原大戰,主戰場在河南,支戰場在山東,圍繞平漢、隴海、津浦三條鐵路線進行。6月3日,蔣介石在隴海路指揮作戰,致電宋美齡云:「請另購肉類及筍類與糖類小罐頭食品各十萬個,毛巾十五萬條,與避疫水一併專車送來前方,慰勞將士為盼。」[34]8日,宋美齡回電云:「犒賞品經子良費盡方法,勉力辦就。」要蔣立即派人前來取運,以免途中意外[35]。子良,宋美齡之弟,時任外交部總務司司長,此電顯示,宋美齡幾乎成為蔣介石德後勤總管了。
蔣宋聯姻後,宋子文成為蔣介石的支持者。1928年1月,宋子文出任南京國民政府的財政部長。這樣,蔣出徵,宋子文就要為之多方籌募經費,甚至為之向國外訂購武器[36]。蔣要錢要得多,要得急,宋子文供應為難。有時就發牢騷,甚至撂挑子。在這樣的時刻,宋美齡常常扮演調解者的角色。1928年5月20日,宋子文、孔祥熙到前方探視蔣介石,見面後未多談即回。21日,蔣介石從宋美齡來電中得知,宋子文準備辭職,立即回電,請宋美齡「代挽之,以舒兄後顧」[37]。從以下電文中不難看出宋美齡的這種作用:
(一)如聞子文兄憂勞致疾,無任繫念。請代慰問,當此危難之時,只好寬懷達觀也。
(二)財政困難,兄所深知。文兄為難,兄無不知,自當從事節省。
兩電說明,宋子文籌款艱難,既憂且累,以致成病,全虧宋美齡從中慰解。然而,這種慰解很快就不起作用了。1930年7月,前方緊急,蔣介石向宋子文要軍費,宋拒發,宋美齡苦苦哀求,宋仍然拒發。情急之下,宋美齡將自己名下的房產、積蓄全部交給兄長變賣,對宋說:「若軍費無著,戰事失敗,吾深知介石必殉難前方,決不肯愧立人世,負其素志。如此則我如不盡節同死,有何氣節!」據說,宋子文為之感動,立即設法籌措將軍餉發下[38]。
古語云:有錢能使鬼推磨。在軍閥混戰中,有錢、無錢常常是戰爭勝敗的決定因素。宋子文將軍餉發下,蔣介石的「討逆軍」即於8月15日攻克濟南。但是,濟南甫克,蔣介石新的需索卻又開始了。8月16日,蔣介石致電宋美齡電云:
前途多艱,不能因此小勝而自矜也。現在最要者為四十萬件之衛生衣與本月下旬之軍米。枕琴老實,不敢與子文催促。請約枕琴與子文協商。此衛生衣與軍米於此月一星期內必須辦妥解來,前方不致以飢凍而崩潰也。[39]
枕琴,指周駿彥,蔣介石的奉化同鄉,長期在蔣介石軍中負責軍需。不久前,宋美齡以「盡節同死」相激,宋子文才肯解囊。現在再次要宋子文掏錢,周駿彥自然膽怯。蔣介石沒有辦法,只能仍請宋美齡出面幫著說話。
反蔣聯軍與蔣介石的「討逆軍」在河南、山東鏖戰,閻錫山、馮玉祥、汪精衛、鄒魯等反蔣頭領則積極密謀,成立另一個國民黨和另一個國民政府,以與蔣介石對抗。7月13日,反蔣各派在北平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成立北平國民政府。9月18日,張學良在東北通電,籲請各方息爭罷兵,靜候中央處置。同時,又派東北邊防軍兩軍入關助蔣。閻錫山、汪精衛等人發現後背被抄,匆忙間逃往山西,通電下野。自此,蔣介石和南京國民政府的正統地位確立。
兩軍對壘,張學良之所以肯於在關鍵時刻派兵入關,除了當時張將中國統一的希望寄托在蔣身上這一原因以外,也還有錢能通神的因素。蔣介石很早就和張學良談妥,只要張學良出兵,所需之款可照辦。8月28日,李石曾又在北戴河與張學良敲定,要蔣介石從速備款。9月17日,蔣介石致電宋美齡云:
張漢卿通電,大意主張息爭和平,一切問題聽候中央解決,並言中央對於國是,必有辦法雲。另電,已派人赴北京勸汪離平。請催子文兄速電匯出兵費五百萬元,勿延,以免變卦也。[40]
19日,宋美齡復電蔣介石:「來電已轉文兄,彼昨匯張學良一百萬,並每日陸續照數匯勿念。」[41]可見,沒有宋美齡催促宋子文掏錢,中原大戰鹿死誰手還是未定之數呢!
還在1929年,蔣介石就曾在日記中寫道:「結婚二年,北伐完成,西北叛將潰退潼關,吾妻內助之力實居其半也。」[42]話雖然誇大,但宋美齡在幫助蔣完成北伐,平定各反對派別,鞏固蔣介石和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方面,顯然有其作用。
蔣介石帶兵在外,與宋美齡聚少離多,自然難免相思之苦。1928年3月31日,蔣介石赴徐州指揮北伐。車上,蔣介石研究作戰地圖後假眠,昏沉之間,似乎覺得「三妹」就在身側,醒後倍感悽涼。4月3日,接到妻子手書,自稱「增加我勇氣逾倍」。同月,孔祥熙、宋子文到前方,帶來宋美齡書信,要蔣「不矜才,不使氣」,蔣介石即在日記中檢討自己「對下總不能溫和厚愛,使人無親近餘地,對學生亦如之」,要求「切戒」[43]。6月2日,張作霖撤離北京。3日,蔣介石回到南京。由於北伐已經勝利,蔣介石曾想辭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一職,被宋美齡批評為「性質消極」。13日,蔣介石、宋美齡同遊鎮江焦山,住枕江樓,極目四望,江山壯麗,蔣介石自稱有與妻子終老於斯鄉之念。19日,宋美齡自南京登車返滬,已經上車了,因不忍分離,下車不走。下午二人到中山陵遊覽,宋美齡又向蔣提了許多意見,蔣都覺得有理,決心自明日起,按時辦事,再不灰心墮氣。宋批評蔣經常後悔,不是丈夫氣概,蔣介石也覺得「有理」。
中原大戰中,蔣介石在前線指揮作戰。1930年7月4日,蔣介石正在河南歸德,得到宋美齡的來信,非常高興,自稱「家書千金,足慰戰地懸望」[44]。31日,蔣介石到徐州,住進一所綠樹成蔭的院落,心中突然湧起對妻子的強烈思念之情,但轉念一想,「叛逆未滅,何以家為」,決定暫不考慮與妻子會面,以為全軍表率[45]。過了一個月,蔣介石終於難捱相思之苦,命宋美齡到徐州相會。9月3日,宋乘飛機趕到徐州,夫妻相聚。才過了兩夜,宋美齡就勸蔣介石「以國事為重」,儘快到前方指揮出擊[46]。5日晚,蔣介石返回河南歸德前線。
蔣介石曾在日記中誇讚宋美齡「以公忘私,誠摯精強,賢妻也」[47]。宋美齡的話,蔣介石能聽得進。她是一個可以對丈夫的思想、性格、行為發生影響的妻子。蔣介石年輕時生活荒唐。宋美齡曾勸蔣介石「進德」,蔣在1928年9月間,檢討自己的「劣心」在戀愛,在驕矜,在浪漫,認為除去之後,「方能革命立業」,「為民之師法」,「我正則社會皆正,我邪則社會皆邪」[48]。這些,應該都與宋美齡有關。
[1]《蔣「總統」傳》,〔臺北〕中華文化事業出版社1960年版,第116頁。
[2]《大阪每日新聞》,1927年10月9日;《交通日報》,1927年10月14日。
[3]《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22年10月19日,11月27日,12月15、18日。
[4]《蔣介石日記》手稿本關於私人生活部分常被塗黑,本文所用,除特別註明者外,均據毛思誠:《蔣介石日記類鈔·家庭》,《蔣介石個人全宗》,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不一一註明。
[5]宋美齡語,參見顧執中:《報人生涯》,江蘇古籍出版社版,第279頁。
[6]〔上海〕《益世報》,1927年10月19日。
[7]〔上海〕《益世報》,1927年10月10日。
[8]王舜祁:《蔣氏故裡述聞》,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頁。
[9]《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20年5月27日。
[10]孺慕,語見《禮記》,原指兒童對父母去世的哀悼之情,蔣介石此處用詞不當。
[11]《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25年6月5日。
[12]張靜江個人全宗,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13]參見《一個改寫民國歷史的女人》,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310~314頁。
[14]《申報》,1927年8月22日,第4張,第13版。
[15]《申報》,1927年9月28日,第2張,第5版,又29日、30日。
[16]《申報》,1927年11月27日第2張,第5版,又28日。
[17]《譚延闓日記》(手稿本),1927年12月1日。
[18]《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27年12月29日。
[19]《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28年1月2日。
[20]《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28年1月8日。
[21]《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28年3月4日。
[22]《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28年3月29日。
[23]陳立夫:《撥雲霧而見青天》,〔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5年版,第630頁;《一個改寫民國史的女人》,第298頁。
[24] 陳潔如:《致朱逸民函》,張靜江個人全宗,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以下均同,不一一註明。
[25]據陳立夫回憶,當時由周秋琴出面送了一筆錢給陳潔如,陳寫了一份收據。見《撥雲霧而見青天》,第630頁。周秋琴,疑應為周枕琴(駿彥)。這筆錢,應該就是陳潔如致朱逸民函中所稱「自己的錢」。
[26]《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31年6月20日、21日。
[27]《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30年10月23日。
[28]《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30年10月24日。
[29]《致宋美齡》,《蔣「總統」家書》,手稿,第002號,〔臺北〕,「國史館」藏。
[30]《致宋美齡》,《蔣「總統」家書》,第003號。
[31]《致宋美齡》,《蔣「總統」家書》,第005號。
[32]《致宋美齡》,《蔣「總統」家書》,第023號。
[33]《致宋美齡》,《蔣「總統」家書》,第035號。
[34]《致宋美齡》,《蔣「總統」家書》,第052號。
[35]宋美齡:《致蔣介石》,同上,第056號。
[36] 1930年4月25日,蔣介石致宋美齡第030號電云:「請轉子文兄,唐克車已定之十二架何日可到,另有一種專為拖炮用之唐克車,亦請子文兄購定十二架為盼。」
[37]《致宋美齡》,《蔣「總統」家書》,第012號。
[38]《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30年7月19日,並見《事略稿本》第8冊,第353~354頁
[39]《致宋美齡》,《蔣「總統」家書》,第057、058、091號。
[40]《致宋美齡》,《蔣「總統」家書》,第101號。
[41]宋美齡:《致蔣介石》,第104號。
[42]《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29年12月1日。
[43]《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28年4月23日。
[44]《蔣介石日記》(手稿本),並見《事略稿本》第8冊,第305頁。
[45]《蔣介石日記》(手稿本),並見《事略稿本》第8冊,第386頁。
[46]《蔣介石日記》(手稿本),並見《事略稿本》,第8冊,第527頁。
[47]《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29年5月29日,並見《事略稿本》第5冊,第592頁。
[48]《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28年9月15日、21日、23日,並見《事略稿本》第4冊,第154、161、1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