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妻死,莊子不但不哭,還鼓盆而歌。如今,莊子的生死觀,似乎在異國他鄉得到了「傳承」。
死亡與葬禮,常常令我們感到沉重,諱莫如深。
今年年初,橫空爆火的一段「黑人抬棺」視頻,猛然刷新了大眾對殯葬的印象:
身後事還能這樣安排?
非洲向來有著喪事大辦的傳統,他們不僅能把棺材做成各種奇異的造型,比如飛機呀、鯉魚呀、球鞋呀……在抬棺時他們更是載歌載舞,向死者致以最後的致意。
死亡,不再是悲傷、禁忌。
不僅在非洲,我們的鄰居日本,在對「死亡」這件事上,也是認真的。
這不,最近飛升上天的「宇宙葬」都趕著排隊預約了。
1
乘氣球或者坐火箭
「宇宙葬」,顧名思義,就是把死者送上天去安葬。
具體如何操作呢?
首先得提前給自己挑選一個材質過硬的大氣球。
死者火化後,將骨灰磨成1毫米以下的細粉。
然後放到氣球內,注入氫氣。
親友圍著氣球做完最後的道別,便放開牽著的繩子:走你。
氣球迎著風漸漸飛向天空,化作小小一點,直至消失不見。
據專業人士介紹,這樣的氣球最終會飛升到35~50公裡的高空,受低壓高溫的影響而膨脹爆炸,骨灰也隨之燒盡,不留痕跡。
如果你對這樣的高度不滿意,還有升級版Plan B——坐火箭上天安葬。
一位名叫尾立壽美子的日本女士,在2015年去世後便嘗試了這種安葬方式。
美子生前很喜歡旅行,特別羨慕兒子有一份能環遊世界的工作。
在她故去後,兒子便把宇宙葬送給母親,作為告別禮物。
她的骨灰被裝入一個小盒子,搭乘火箭飛向浩瀚太空。
在火箭的燃料盒耗盡,自動與機體分離的時候,骨灰盒也會隨之掉落,成為一顆流星,燦然划過天際,同宇宙融為一體。
如果你覺得火箭也不夠炫酷,還有頂配版Plan C——坐人造衛星環遊太空。
將骨灰盛放在特製的膠囊內,隨發射器一同升空,進入固定的太空軌道,飛行數年到數百年不等(視價格而定)。
每個骨灰膠囊都有編號,發射升空後能準確追蹤定位,攝影留念。
近年來,隨著「宇宙葬」的爆火,日本相關企業也趁熱打鐵,花式創新,延伸推出了月球旅行、宇宙探險等升天模式,套餐繁多,新奇浪漫。
如此拉風的喪葬服務,收費高嗎?
在日本,宇宙葬最便宜的「基礎版」只需要24萬日元(約1.5萬人民幣),但「高配版」則需花費1000萬日元(約64萬人民幣)以上。
▲ 有日本公司推出的「宇宙葬」收費最低24萬日元起
統計數據顯示,日本傳統葬禮的開銷在190萬日元(約12萬人民幣)左右,東京地區均值更是高達230萬日元(約14萬人民幣)。
「沒有錢都不敢死」,養老善終,成為擺在很多高齡老人面前的一大難題。
宇宙葬這種新興的喪葬模式,不僅有創意,且基礎價格低於傳統葬禮,正受到日本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
2
花式喪葬顛覆想像
然而,在日本喪葬界,只有「宇宙葬」標新立異,一枝獨秀嗎?
島國人民對葬禮的操作,遠遠超乎我們的預料。
不僅有浪漫的宇宙葬,還有精緻的鑽石葬。
提取死者骨灰中殘留的碳元素,加工製作成閃亮亮的鑽石,既小巧精緻,又可以隨身攜帶。
唯一的缺點就是貴,僅製作費就需要248萬日元(約15.5萬人民幣)。
如果嫌鑽石葬太貴,怕死不起,可以考慮樹木葬。
精緻一些的樹木葬在20萬日元(約1.2萬人民幣)左右,可以在墓地周圍種花種樹,畫風清新。
糙一點的樹木葬只需要13萬日元(約8000人民幣),性價比更高,操作嘛,自然更為粗獷。
在指定地點的「樹林墓地」裡,挖出2米多深的地洞,將不同死者的遺骨一起埋進去,與大地融為一體,完事兒。
死後被埋在唯美的櫻花樹下,尤其受日本人追捧。
還有一種更極致的樹木葬,是插根管子直到樹木的根部,然後將骨灰磨成細粉,從管子裡灌進去,精準送達樹根,成為養料。
這樣的管子是公用的,誰都可以把骨灰倒進去。
就是不知道這樣的混合「養料」,是否有熟人……
如果想死後同認識的人埋一起,可以選擇與朋友一起「合葬」。
日本的「合葬」與中國傳統的那種夫妻墓地不同,普遍流程是將死者火化後裝入納骨袋,然後放入一個很深很大的納骨棺中。
這樣特製的棺材最多可容納2萬具骸骨,費用只需要10萬日元(約6300元人民幣),成為很多老人安排後世的熱門選擇。
理由卻有點心酸:孩子們不想接手家族墓地,自己也不想給子女添麻煩。索性一切從簡吧。
目前日本有550個這樣的墓園,市場火爆,供不應求。
此外,日本還有海葬、冰葬等小眾的喪葬選擇,相較於傳統喪葬,這些新模式或出於環保理念,或是節省空間,或是降低成本,無不順應了時代的需求。
3
個性「增值服務」:
比房地產還賺錢
更令人服氣的是,日本殯葬業不僅將葬禮辦出了新高度,連周邊服務都洋氣到沒話說。
過去懷念故去的親友,需要到墓地裡去,而今,只要手機掃一掃,親人便「回來」了。
這種操作叫做「手機墓地」。
逝者生前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地方設為墓地,一片海,一條街,一棵樹都行。
之後只要走到這個地方,拿出手機一掃,故人的身影便會溫柔地顯現。
過去家裡的祭壇比較大,旁白放在已故親人的照片。
而今二合一了,對著「小箱」喊一聲「爺爺」,只聽「叮」的一聲,爺爺溫暖的笑容便會漸漸浮現。
如果親人故去後想找僧人做法事,最高花費可達1.5萬人民幣。
現在機器人和尚已上線,成本低至3000人民幣。
還有更迷你的誦經機器人,可以實現僧人在線念經,攜帶方便,不受時空限制。
此外,各類精緻的喪葬產品,無不擊中了日本人對美的追求。
▲個性殯葬花藝
▲兒童棺材
面對如此溫情、時尚又個性的產品,誰不願意掏腰包買下最後的「念想」呢。
隨著老齡化的加劇,日本平均每年的死亡人數近140萬。
▲ 預計到2025年,每3個日本人裡就有1個65歲以上的老人
龐大的「死亡消費」訴求讓殯葬行業突飛猛進,成為比房地產還賺錢的致富秘門。
窪田順生在《屍體的經濟學》一書中曾表示:日本殯葬業毛利率高達50%。不少年輕人都放下顧忌,爭相加入與死亡做生意的行列。
4
老齡化加劇的日本:
死亡也是一種美
日本殯葬業能迎來如此蓬勃的發展,除了老齡人口的實際壓力外,還離不開大眾對死亡的積極態度。
在日本傳統文化中,死並非終結與消亡,而是生的另一種延續。
從《源氏物語》到川端康成,死亡一直是貫穿日本文學的核心議題,死同生一樣,都飽含著耐人賞味的哀與美。
人們不僅不迴避死亡,更普遍追求死亡來臨時刻的儀式感與平靜狀態。
因為在佛家看來,如果死前能保持平靜,進入寂滅的心境,便能助人覺悟,死後不再遭受輪迴之苦,獲得徹底的解脫。
日本篤信佛教,常常以追求「寂滅」為樂:「死如出獄,死如再生」。
日本經典名作《太平記》中也曾詳細描繪過死亡最得體的方式:既要吟詩,又要自行了斷。
「日野俊基從他的長袍中拿出一軸白紙,用紙角擦了擦脖子,然後把白紙展開,寫下了他的辭世詩:古來一句,無死無生,萬裡雲盡,長江水清。寫完之後,俊基把毛筆平放,用手理了理頭髮。就在這一瞬間,行刑者的長劍從後方倏然一閃。俊基的頭顱向前倒下,身軀也隨之倒下。」
如此泰然、積極地追求死亡,實屬日本文化一絕。
2008年,日本電影《入殮師》上映,引爆觀影狂潮。
影片從入殮師的角度,觀察各種各樣的死亡,講述一個個關於死亡的溫情故事。
▲ 電影《入殮師》劇照
不少日本人很是贊同影片傳遞的觀點:
人生不過一場旅行,死亡也是美好的。
當下,越來越多的日本年輕人開始關注「死亡」,積極加入到預先體驗死亡的大軍中。
各色殯葬相關產業蓬勃發展,殯葬廣告在網絡上隨處可見,明碼標價,競爭激烈。
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
這大抵是日本人對待生命的真實寫照。
最後的時刻,最後的告別,也要美而得體。
從宇宙葬到誦經機器人,花樣百出的日式殯葬背後,
充盈著的,也許是對生命極致的珍惜與愛。
對於未知的身後事,你怎麼看?文/餘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