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有著名的兩句話,「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以及「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則不遜遠則怨」,道理也很簡單,就是儘量避免去惹那些生活中斤斤計較的人,避免生出禍端,而和孔子在同一時代的華元,很顯然是沒有聽說過這句話的。
春秋時期,出生在宋國都城商丘的華元,是宋戴公的第五世孫,歷經四任國君,集政治家、外交家和軍事家於一身,在諸侯林立的時代,華元可以說是宋朝肱骨大臣和頂梁柱。
而在公元前606年,春天,鄭國作為楚國的附庸接受命令攻打宋國,而宋文公命令華元率兵抵禦,宋國隨即展開了詳細的準備。華元知道,宋國比起楚鄭的國力,肯定要更加弱小,軍隊只有奮勇向前,那麼才能夠打勝仗,那麼如何鼓舞大家的士氣呢?他想了一個好辦法。
2月,鄭國軍隊集結完畢,軍營中的士兵突然接到了消息,明天的酬師大會上,將會有羊肉吃!
大夥聽了,無不歡呼雀躍,在戰爭頻發、生產力低下,物質緊缺的春秋,不少人別說肉,就連吃飽飯都算不錯了,《周禮》提到:天子諸侯無故不殺牛羊,這也說明羊肉天子都不一定天天吃,更加證明了其稀缺性。
第二天,華元果然在營地當中支起了幾口大鍋,裡面放上羊肉煮成的湯,整個營地都散發著一股肉菜的香氣,各個士兵,排起了長隊,輪流領著食物,華元也趁機發表了一番「只要大家努力打仗、羊肉大大的有」的演講,宋軍氣勢高昂,享受著這一片戰前的狂歡。
然而有一個人,卻和這個氣氛格格不入,那就是華元的馬車夫羊斟,他躊躇地站在營帳一邊,希望也能分到一口,然而華元卻似乎將其遺忘一般。有部下注意到了羊斟的窘態,不由得小聲提醒華元:「您的車夫還沒有吃到肉湯呢!」馬車夫在古代一直被視為低等職業,而華元聽了,更是不屑的說:「他一個卑微車夫,要喝什麼湯呢?」這番話傳到了羊斟和周圍將士的耳朵裡,羊斟恨不得找一個地縫鑽進去,他此後暗自發誓,要輕視自己的華元付出代價。
次日,宋軍和鄭軍在大棘展開了決戰,氣勢高昂的宋軍擺開陣勢,只等主帥華元一聲令下,然而戰鼓敲響後,宋軍卻看見車夫羊斟駕駛著馬車,帶著華元一馬當先的衝了過去,最初大家以為,主帥是身先士卒,然而眼看著到了敵營前,羊斟卻依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華元不得急了,大聲質問羊斟:「你在幹什麼?」沒想到羊斟卻惡狠狠地回答說:「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意思是昨日分羊肉的事情,你說了算,而今天的事,就我說了算了。
羊斟帶著華元筆直衝進了鄭國的軍營中,一臉懵的鄭國士兵隨即十分開心地笑納了這份大禮,就這樣,這場戰爭戲劇性的開始了,而宋軍看見主帥沒了,哪還有心思打什麼仗?忙不迭地向後逃跑,鄭國乘勝追擊,大獲全勝,《左傳》提到:「宋師敗績,(鄭國)囚華元,獲樂呂,及甲車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
這場戰役之後,從此也誕生了一個成語,叫做「各自為政」,意思是各自按自己的主張辦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慮全局,各搞一套。華元最終怎麼樣了呢?幸運的是宋文公多少捨不得自己的大臣就這樣被俘虜,於是和鄭國約定好,用一百輛戰車、四百匹毛色漂亮的良馬,從鄭國贖回華元。不過戰車和良馬沒有送到,華元就自己逃了回來。「宋以兵車百乘文馬四百匹贖華元。未盡入,華元亡歸宋。」就不知道華元以後吃羊肉的時候,又是怎樣的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