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有物種-大熊貓

2020-12-11 騰訊網

大熊貓也稱作大貓熊,一般稱為「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和陝西南部的秦嶺地區。全世界野生大熊貓現存大約有2060頭(2016年數據)。大熊貓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物種,為中國國寶。譽為生物界的活化石

2016年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從「瀕危級」降為「易危級」。

大熊貓黑白相間的毛色和憨態可掬的外表使其深受人們喜愛,在全世界亦有大量粉絲。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成立時就以大熊貓為標誌,大熊貓儼然已成為了瀕危物種保護最重要的象徵。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哺乳綱 Mammalia

目:食肉目 Carnivora

科:熊科 Ursidae

屬:大熊貓屬Ailuropoda

種:大熊貓A. melanoleuca

大熊貓體長約120-180釐米,重約70-150公斤,尾長約10-15釐米。雄性較大。

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但頭圓尾短,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軀幹、尾巴是白色,兩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

大熊貓的頭部特寫

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趾外,還有一個第六趾。這個多出的「拇指」其實是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拍攝的角度問題,看不到抓握的姿態。請結合上圖,腦補大熊貓前掌握住竹子的姿勢吧。

大熊貓的骨骼與標本

兩個亞種的特徵

四川大熊貓亞種(A. m. melanoleuca)的頭大而且長,牙齒小,更類似於熊,胸斑黑色、腹毛白。

秦嶺大熊貓亞種(A. m. qinlingensis)的頭圓,頭骨小,牙齒大,更近似於貓,胸斑為暗棕色、腹毛棕色。

大熊貓喜歡獨居,每隻大熊貓有單獨的活動區域。除發情期外,常過著獨棲生活,晝夜兼行。領域面積為3.9-6.4平方公裡不定,個體之間巢域有重疊現象,雄體的巢域略大於雌體。雌體大多數時間僅活動於30-40公頃的核域內,雌體間的巢域不重疊。

大熊貓看似體態笨重,其實是擅長攀爬的動物。這種能力一方面可以幫助它們前往樹冠層採集更多的食物,另外也可以躲避自然界的天敵的捕捉,如:豹。

但是

由於大熊貓體內的「賣萌基因」作祟

這項優秀的技能往往不為人知

大熊貓棲息於長江上遊各山系的高山深谷,氣候溫涼潮溼,其溼度常在80%以上,故它們是一種喜溼性動物。

通過對野外和動物園的大熊貓的觀察,發現它們有水中嬉戲(浸泡)的習性,這和當時氣溫無關,並不是單純的降溫所需。

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土質非常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長良好,構成為一個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的優良食物基地。

熊貓和別的熊一樣是雜食性動物,處於從食肉動物到食草動物過渡的階段。野生的熊貓主要食物是竹子,也會吃草、野果、昆蟲、竹鼠、羊。科學家認為:「大熊貓具備肉食動物的生理特徵卻不以肉為主食」,是因為一個名叫「T1R1」的基因失活了,造成熊貓無法感覺肉類的鮮味。但它們的消化系統仍然是食肉動物的消化系統,因此只能依靠腸內細菌分解竹葉(但大多未經消化完整排出)。

因竹葉熱量低,熊貓每天要花大量時間進食,平均每隻大熊貓每天吃掉9至14公斤的竹葉,以彌補其飲食中有限的能量含量。同時為免浪費熱量它們通常保持靜態生活和避免與同類往來。

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枝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形比現在的熊貓小,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此後這一主支向亞熱帶擴展,分布廣泛,在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發現了化石。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

大熊貓的圓臉是強大的下顎肌肉的結果,使它們可咬開竹子,以比例來說,大熊貓的咬力比北極熊更大。

大熊貓較小的體表面積表明新陳代謝率較低。這種較低的新陳代謝率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讓大熊貓能以竹子等營養貧乏的資源為生。

大熊貓在4-8歲時性成熟,生育年齡可達20歲。雄性通過氣味尋找雌性位置,當有多個雄性爭奪一隻雌性交配權時會變得極具侵略性。

大熊貓繁殖期為8-9月,妊娠期90-184天,平均135天。它們常在冷杉的大樹洞裡生育,懷孕時體貌無明顯變化。雌性每次產下1~2隻幼崽,重85-142克(呈粉紅色,與成年熊貓形態差別很大),但野外通常只成活一隻。

幼崽約50-60天後睜眼,75-80天後能夠爬行,7-9個月可以少量進食竹子,但仍以母乳為主要食物來源,與母親一同生活約18月-2年後離開。

由於熊貓以竹子為食,每天需要長時間進食來保證熱量的供給,在育幼期母熊貓也要離開幼熊2-4個小時外出覓食。1990年代,研究人員尚不了解熊貓習性,看到母熊貓遠離幼崽而遲遲不歸,就推斷幼仔遭到遺棄。要收養這些被「遺棄」的幼仔進行人工飼養。後對野生熊貓繁殖行為長期的觀察推翻了這種觀點,母熊貓長時間離巢是需要吃夠足夠的竹子來分泌乳汁來哺育後代。

人工飼養的熊貓脫離野外環境,自然發情率低。野外大熊貓成年後表現出繁殖行為的比例是100%,而到2000年為止圈養大熊貓只有26%,為它的人工繁殖帶來困難。1990年代以後,大熊貓的人工繁殖已經完善,多採用人工授精的方式。

萌獸幼崽磁力貼

共8款

巴斯

佳佳

熊貓一歲等於人類三歲,野生熊貓壽命一般為15至20歲,而飼養熊貓可達30歲以上,史上最長壽熊貓有38歲。

2010年1月在世最年長的熊貓則為「30歲」 巴斯(1990年北京亞運會的吉祥物盼盼原型)為住在福州大熊貓研究中心的熊貓,2017年9月以「37歲」高齡去世。

2014年1月在世最年長的熊貓則為「35歲」 佳佳,住在香港海洋公園的雌性熊貓,2016年10月16日以「38歲」高齡去世,它成為目前壽命最長的熊貓。

大熊貓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IUCN紅色名錄內列為易危物種。1958年設立的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的 保護內容的重點就是大熊貓,這個保護區由國家林業局直接管轄。但由於當時較落後的保護觀念和生態學知識的相對匱乏,1980年代期間雖然全中國都在高喊 「保護大熊貓」,但真正有利於熊貓的做法卻並不多。許多人都認為最好的保育辦法就是從野外捉來熊貓進行人工飼養,而飼養條件較差和工作人員缺乏飼養相關的一些科學常識,使許多研究基地成為熊貓永久的牢籠。

對於竹子開花給熊貓帶來的負面效果,也通常是通過捕捉熊貓的方式解決,沒有研究它的食性進化和評估竹子死亡對它的實際影響。由於棲息地被破壞、環境汙染、與種群隔離等原因,使野外種群的繁衍出現危機。

1998年天然林砍伐的全面禁止和禁止個人擁有槍枝的實 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熊貓的生存。

1992年以後,向保護區內的移民被禁止,並安排居民陸續遷出,使熊貓的棲息地得到了一定的保證。經過多年的保護工作,有些地方大熊貓的野外種群數量開始上升。

姬姬(當時名為磧磧)於1955年5月在四川寶興縣磽磧鄉被收養,後送往北京動物園。1957年5月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伏羅希洛夫來北京訪問後,中國於當月將姬姬與另一隻大熊貓平平作為國禮送給莫斯科動物園。不久,姬姬被誤當作雄性而被蘇聯送回。1958年,奧地利動物商海尼·德默(Heini Demmer)用三隻長頸鹿、兩隻犀牛、河馬、斑馬等非洲動物從北京動物園換得姬姬。同年9月,英國倫敦動物園以1.2萬英鎊購得姬姬。1966年與1968年,在英國與蘇聯協商下,姬姬兩度前往蘇聯與莫斯科動物園的雄性大熊貓安安進行交配嘗試,但均未成功。1972年姬姬在倫敦去世後,遺體被製作成標本,由皇家自然博物館永久收藏。

1961年熊貓的形象被選為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標誌(原型為大熊貓姬姬)。20世紀下半葉以來,熊貓被看成是中國的象徵。19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贈送熊貓予美國和日本的動物園,這被視為是新中國與西方國家初次的文化交流,是當時中國外交的重要環節。到1980年代中期,熊貓的外交用途已大減,中國只借出熊貓予其他國家十 年。現在國外動物園的熊貓多被中國政府有償出借,熊貓如果在國外婚育,後代仍屬中國所有。

截至2004年,一個為期4年的《全國第三次大熊貓調查報告》統計指出野外大熊貓總數約為1596隻,較1985年的1114隻為多。其中僅約有273隻野生秦嶺大熊貓,僅佔全國大熊貓總數的17%。

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大熊貓的命運再受挑戰,當中臥龍自然保護區這塊重要的棲息地遭受破壞。

2009年春節期間,13隻汶川大地震後的大熊貓重返自然保護區。

2015年3月,野生大熊貓種群增加了16.8%,達到1864隻。

2016年野生大熊貓現存大約有2060頭。

大熊貓的名稱溯源

古代中國人對大熊貓的稱謂很多:先秦時期, 《山海經》中記載有「白豹」、「猛豹」、「貔(貔貅)」、「騶吾(騶虞)」、「白虎」;《詩經》在《大雅· 韓奕》中記有「獻其貔皮」,《大雅·星矣》中記有「貊其德音」,《大雅·召南》中記有「籲嗟乎騶虞」。

此後、從漢代《爾雅》至清代《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匯集了歷代古籍、傳說、轉稱或諧音,在中國各地對大熊貓的稱謂達30多個。

在中文裡,「熊貓」和「貓熊」都是近代用語,不是古代用語。1869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德(譚衛道)在四川寶興縣鄧池溝發現了熊貓後,給「熊貓」定名為「黑白熊」(Ursus melanoleucus)。後來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動物學家阿爾封斯·米勒·愛德華茲鑑定了阿爾芒·戴維德送來的大熊貓標本後,發表了《論西藏東部的幾種動物》,其中寫道「就其外貌而言, 它的確與熊相似,但其骨骼和牙齒與熊有區別,而與Panda(小熊貓)和浣熊相近」,因此他把「黑白熊」改名為「Ailuropoda melanoleuca」(意為與小熊貓似的獸)。

阿爾芒·戴維德

1826年9月7日-1900年11月10日

「熊貓」(panda)這個名稱其實是小熊貓(lesser panda)先取得的,所以大熊貓(giant panda)的稱呼則是相對於小熊貓而命名的。但是因為大熊貓遠比小熊貓有名,所以單講「熊貓」時,漸漸變成專指大熊貓。

「熊貓」之詞早在1915年間就有使用,1915年編成、1935年出版的《中華大字典》935頁寫到「熊」之(三):「熊貓,獸名,似貓而善升木。」從所附熊貓圖看,當時指的是小熊貓。但1938年出版的《辭海》第1849頁中「熊貓」寫到:「獸名,產新疆;……距今六十年前,為法國科學家比利大衛氏所發現」,已經用來指大熊貓。

關於大熊貓的演化以及分類

咱們下期再講

相關焦點

  • 大熊貓吃肉嗎,小熊貓和大熊貓有什麼關係(不是一個物種)
    大熊貓是我國的國寶,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十分珍稀,截至2019年,全世界圈養大熊貓只有600隻左右。大熊貓吃肉嗎在很多人心目中,大熊貓只吃竹子,是素食愛好者。其實,大熊貓是哺乳綱,真獸亞綱,食肉目。大熊貓的食性非常奇特,它百分之九十九的食物都是竹子,但是剩下的百分之一,可能性卻十分多樣有趣。比如,大熊貓非常喜愛一種叫作「竹鼠」的動物。這是一種專門偷吃箭竹根部的害鼠,但是它肉質十分鮮美,是一種很出名的野味。
  • 中國|大熊貓
    大熊貓生活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溫帶森林中,竹子是這裡主要的林下植物。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也稱作大貓熊,一般稱為「熊貓」或「貓熊」,屬於食肉目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和陝西南部的秦嶺地區。全世界野生大熊貓現存大約有2060頭(2016年數據)。
  • 野生大熊貓有無可能自行遷徙到鄰國,成為非中國獨有物種?
    地球上數量少瀕臨滅絕的物種有很多,但沒有一種有大熊貓這樣地位,我們習慣於稱它為國寶,主要還是因為它的特殊性,是中國獨有的物種。但是動物和植物不同,它們會遷徙移動,那麼是否存在一種可能性,大熊貓自行遷徙穿過國境線進入鄰國,那麼大熊貓豈不就成為非中國獨有物種?
  • 世界各國的國寶動物;中國的大熊貓、美國的白頭海雕
    中國地方物博,歷史悠久,文明昌盛,有著無數的國寶;但大熊貓無疑是最著名的。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 (大熊貓是中國獨有物種,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
  • 稀有物種又被發現了?攝影師照片「鳥中大熊貓」,中國是獨有的
    然而有時,他們可能會在不經意間被發現,在中國的河北中,又發現了稀有物種。一對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動物碰巧被攝影師拍了下來,這種鳥叫震旦烏鴉,是中國的一種獨特的鳥,這種鳥只生活在蘆薈沼澤裡,數量太少了,因此很少有小夥伴知道震旦系鴉膽子在世界上瀕臨滅絕。他們通常吃昆蟲,有時吃漿果,他們非常小。
  • 野生的大熊貓只在中國有嗎,為什麼數量這麼稀少?
    我們都知道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於我們而言有著非凡的意義,又因為大熊貓數量稀少,所以很多人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大熊貓是不是只有我國獨有的呢? 答案是:「沒錯的!!!」
  • 世界上比大熊貓還珍貴的物種,巴朗山雪蓮,僅存不到500株
    經過初步估計世界上不到五百株,比大熊貓還珍貴,巴朗山雪蓮是四川特有的物種,剛發現就被列入「瀕臨滅絕」植物名單了。到底是什麼樣的植物?現在一起去解一下極度瀕危棲息在海拔4400---4700米的高山流石灘,從未被發現過,現在作為「瀕臨滅絕」的植物新品種進入人們的視野。
  • 秘境之眼|我國本土特有的珍稀野生動物,您認識多少?
    中國是眾多瀕危動物的故鄉它們在華夏大地繁衍生息下列我國本土特有的珍稀野生動物您認識多少?大熊貓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16年《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易危物種坐標: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中國的「名片」大熊貓集珍稀、易危、特有等標籤於一身
  • 小熊貓和大熊貓的區別
    單從字面上理解,確實容易把小熊貓和大熊貓當成是一家人。曾經有人開玩笑說:小熊貓是大熊貓的寶寶!小熊貓和大熊貓的名字相似,也都吃竹子,都特別的可愛。但實際上,小熊貓和大熊貓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中國人如果只說「熊貓」兩個字,通常指的是中國的國寶:大熊貓。
  • 中國竟有兩種大熊貓?
    中國竟有兩種大熊貓?原來中國有兩種大熊貓它們分別是四川大熊貓和陝西秦嶺大熊貓它們的區別在於一種更像熊一種更像貓朱廣權:現在大屏幕上出現兩隻大熊貓,您能看出有什麼不一樣嗎?
  • 大熊貓作文:可愛的「國寶」
    你是否了解我國的大熊貓?今天,我就給你講講我國的國寶——大熊貓吧!大熊貓,屬於雜食目,熊科。它的頭圓圓的,尾巴很短,身體豐腴富態,遠看,就像一個黑白相交的大皮球。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物種,現主要棲息地為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它們生活在海拔2600米-3500米的茂密竹林裡。大熊貓吃食物時也很有趣。只見它左手拿一根細長的竹子,右手拿也抓著一根,悠閒地坐在地上,津津有味地吃著:它先把竹子的外皮咬掉,然後細嚼慢咽地吃了起來。活像一位穿著貂皮大衣的貴婦人。我看著它,不禁手舞足蹈起來。
  • 中國竟有兩種大熊貓:一種像熊一種像貓 30萬年沒有過來往
    全世界只有中國有大熊貓,這個大家都知道。可你知道,大熊貓一共有幾種嗎?日前,央視新聞報導了一則有關大熊貓的有趣新聞,原來中國有兩種大熊貓,它們分別是四川大熊貓和陝西秦嶺大熊貓,它們的區別在於一種更像熊,一種更像貓。
  • 四川慄子坪保護區首次發現鳥中「大熊貓」綠尾虹雉
    慄子坪自然保護區 供圖中新網寶興5月13日電 (劉剛 王鑫 劉宇傑)四川雅安市石棉縣委宣傳部13日對外通報稱,在位於石棉縣境內的四川慄子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保護區管理局大熊貓監測巡護隊於近日在開展紅外相機野外數據採集過程中,發現了珍稀程度堪比大熊貓、有著遠山迷霧中「彩虹」之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綠尾虹雉。
  • 把自己玩成保護動物的動物——大熊貓
    說起大熊貓,不用說我們,想必全世界都知道這種體色為黑白兩色,有著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誌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也是我們的中國的國寶。可是大家知道嗎?大熊貓之前可是瀕危物種之一。
  • 【關注】「十三五」珍稀瀕危物種恢復性增長
    【關注】「十三五」珍稀瀕危物種恢復性增長 2021-01-05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物種保護丨陝西:近5年來人工繁育大熊貓32隻 成為世界第三大大熊貓...
    物種保護丨陝西:近5年來人工繁育大熊貓32隻 成為世界第三大大熊貓繁育基地 2020-12-22 14: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有人在朱家尖看見大熊貓,是真的嗎?
    有人在朱家尖看見大熊貓,是真的嗎? 圖片來自朋友圈 ▲ 近日,有網友在朋友圈驚呼 在大青山發現了大熊貓!
  • 《明日方舟》中瀕危物種有多少?動物系幹員大盤點
    因為數量實在太多,所以我們主要講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物種,這些明星物種被稱為旗艦種,是為這一類物種中名聲最大,最廣為人知的,例如大熊貓、雪豹等。雪豹家族:銀灰、初雪、崖心三兄妹雪豹,貓科動物中的旗艦種,全身灰白色,帶有黑色斑點,這大概就是「銀灰」名字的由來。
  • 旅日大熊貓即將回國,日本民眾請求再借一隻,印度:我們也想要
    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在這些年得到了很多外國人的高度讚賞,但風評向來兩極分化,包括中國在內,很少有國家敢說自己能夠得到所有人的喜歡。但雖然國家不行,但有一些物種可以,就比如中國的大熊貓,就鮮少人會討厭它。
  • 盤點中國三大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只能拿來餵豬
    盤點中國三大獵殺大熊貓案,嫌疑人:只能拿來餵豬開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大熊貓是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國寶」,私捕和獵殺都是違法行為!而且熊貓作為中國特有物種,為中國的外交和創收做出了巨大貢獻,值得我們所有人的珍惜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