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那個年代,學習上有句話很流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因為這句話,高中選擇理科的學生是選文科學生的好幾倍,就算不想選理科,也會被家長逼著選。可如今時代變了,流行語逐漸變成了:
「得語文者得天下」。
相信經常輔導孩子作業的家長都已經發現了,中小學語文教材早就變了樣,不管是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還是魯教版的語文素材都已經全面下線,換成了部編教材。
小學一年級課本,首次加入古詩。小學6個年級12冊共有古詩文128篇,與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達87%。初中語文的古詩詞增加51%明年高考要求學生背誦的古詩詞,由60篇增加到70篇。
這一舉動意味著大語文時代的到來,下圖中更能直觀的看出傳統文化的佔比:
教育部曾有專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未來語文將成為中高考的殺器,高考要實現15%考生做不完卷子」。
而這一次次的改革和調整,傳遞出的信息也正應了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說過的那句話:「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在小學時就不重視古詩詞的孩子,想要靠臨時抱佛腳拿高分的孩子,在如今的高考就要吃虧。
古詩詞已經成為語文的拉分項,一份語文試卷中古詩詞的佔比高達30%,也就是說150分的語文試卷,古詩詞佔了45分。
除了專門的古詩詞之外,就連50分的作文題目都是古詩詞,今年的高考卷大部分題目都是古詩詞,如果孩子看不懂古詩詞,連作文題想表達的意思都不清楚,想寫出高分作文更是不可能。
即便如此,為了得高分大部分孩子在背古詩詞時都是機械式的死記硬背,並沒有理解古詩詞的真正含義。
記得有這樣一個段子:媽媽讓孩子去買花椒大料,因為孩子對這四個字不熟悉生怕忘記,出家門就一直念叨這四個字,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起來後就說成飛機大炮了。
孩子死記硬背不僅沒把古詩詞真正變成自己的知識,反而成為學習的負擔。
如何教孩子背古詩,才能避免死記硬背?
一、了解古詩背後的故事
古詩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新奇的事物。尤其是3歲以後的孩子,他們剛開始認識世界,通過古詩能打開孩子的格局,認識事物的多種狀態、靈活孩子的思維。
我就是大寶3歲半的時候讓他們接觸古詩,特意選擇一本畫面色彩豐富的古詩詞——《跟著爸爸學古詩》,孩子首先是被畫面吸引了,看他感興趣了,我就從故事入手。比如這首《早發白帝城》講述的就是李白被流放的故事。
我先問大寶:「你看這個畫面是一種什麼心情呢?」他想了一會對我說「好看」。好吧,他還小對情緒還不是很了解。我問:「你覺得好看的畫面背後其實有一個喜悅的故事,你想聽嗎?」「想!想!想!」。
很好,引起了他的興趣。
「很早的時候,有一個人因為犯錯被趕出了家鄉,他被迫走出了千裡之外。但過了沒多久,就被告知可以回家了,他非常開心,終於能回家了。」
大寶聽完這個故事後對我說:「他是不是很想家啊?」我追問:「你想知道他是怎麼表達自己心情的嗎?」他點點頭,然後我很自然地引出了《早發白帝城》這首詩,並告訴他這個人就是著名的詩人李白,大寶很快就記住了。
隔了幾天之後我再問他這首詩,他還記得清清楚楚。
二、增加背古詩的興趣
都說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道理都懂,真正教孩子背古詩時卻忘了這一點。《跟著爸爸學古詩》這套書就是用故事引起孩子的興趣,將每一首故事變成孩子能看懂的故事,用最淺顯的語言引入背後敘述的事情。
關鍵是這本書的書名是讓爸爸帶著學古詩,我家大寶每次看古詩都去找他爸爸。因為和我的教育方式不同,大寶在學古詩的時候又有了新體驗,還能增加他們父子的親子關係,互動性很強、
為了能讓孩子感受到古詩的意境,書中的每幅插畫都會將意境完美的表達出來,讓孩子了解古詩背景,又能提升孩子的審美觀。我家大寶很喜歡書中的插畫,經常對著圖片看很久。插畫旁邊還有對古詩進行理解的兒歌,更符合孩子的思維特點。
這套書籍的創作者也是4、5歲孩子的爸爸。這3位爸爸不是作家就是畫家,對孩子的心理特點抓得很準,而且這三位爸爸最開始也是為了教孩子背古詩,找不到合適的書籍後,乾脆自己動手製作書籍,還很有權威性。
兒歌中還蘊含了這些爸爸在教孩子學古詩時的方法和心境,給家長們也提供了一些教孩子古詩的方法。其中一位爸爸還是央媒「金話筒獎」主持人,三位爸爸的簡介看下圖。
書中每一幅插畫都是由兒童繪本畫家七一爸爸親手描繪的,讓孩子感受古詩中的含義。古詩旁邊還有相應的詩歌,先讓孩子理解詩歌,再去理解古詩,循序漸進地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