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RCEP籤署,亞洲乃至全球貿易格局面臨重塑格局,沒能融入RCEP「朋友圈」的臺灣淪為經濟「孤島」。外貿環境的改變將怎樣影響臺灣經濟?面對島內行會苦諫,蔡英文的投機回應有何盤算?為此,觀察者網專訪了臺灣中時電子報社長賴嶽謙教授。
採訪全文整理如下,供讀者參考。
中時電子報社長賴嶽謙 圖自 社交媒體
【採訪/觀察者網 白紫文】
觀察者網:RCEP籤署,臺灣面臨的外貿格局會發生怎樣的轉變?
賴嶽謙:RCEP籤署後,臺灣會面臨很嚴峻的廠商出走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臺灣跟大陸之間的貿易額。
臺灣一年進出口額大概在6000多億美元,這6000多億美元中,我們跟大陸的貿易額是2000多億,跟東協國家的大概是1000多億美元。所以,RCEP一旦籤署並開始執行,中國大陸會下調日本韓國的汽車零組件、石化、紡織等很多產業的關稅。
原本兩岸之間由於有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的早收清單10年前就對臺灣的紡織、石化、船廠、機械以及農產品的關稅降到了零。因此由於零關稅,一下子使臺灣相關產業的廠商在大陸市場很有競爭力。
而一旦RCEP開始執行,一旦大陸同時也對日本、韓國等國的關稅也逐步下調到零左右,對臺灣廠商競爭力的壓力就出現了。這是對臺灣廠商第一個壓力。
第二個壓力在於,臺灣的產品也會賣往東協,正如我前面所說,每年大概的進出口貿易額在1000億美元左右。如果在RCEP框架下,東協與日本韓國的相關產業、尤其是貨物貿易的關稅也都降到零左右,那麼臺灣廠商在東協就會面臨日本、韓國還有大陸廠商的巨大競爭壓力。
這樣下來,臺灣相關產業的廠商就必然會思考,如果要繼續生存下去,就只能遷廠到大陸或東協國家去。而一旦發生臺商出走潮,臺灣的進出口貿易當然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與衝擊。
觀察者網:此次RCEP籤署,東協確實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年開始,東協已經成為大陸第一大貿易夥伴。此前東協一度曾是臺灣第一大貿易夥伴,蔡英文上臺也曾試圖在東南亞著力布局。這次RCEP的籤署是否也預示臺灣東南亞政策的失敗?
賴嶽謙:可以這麼解釋。臺灣對東協布局得很早,我們當初透過華僑、透過臺商的辛苦努力,臺灣很早就開始經營東協,確實臺灣過去比如在機械產業對東協也是重要的出口國,臺灣在東協的國家裡面也扮演過最重要的角色。
在東協「10+1」(東協10國+中國)發展起來,東協跟中國大陸的經濟貿易一直在上升的時候,臺灣就已經發生過第一波出走潮,也就是由於「10+1」發展,而臺灣沒有跟東協籤這樣的FTA(自由貿易協議,Free Trade Agreement),所以臺灣很多產業已經在第一波出走潮中就去往了大陸市場,再從大陸出口到東協。
隨著東協經濟發展,到了東協「10+3」(東協10國+中日韓)的時候,臺灣更多的產業不但進入中國大陸,而且隨著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經濟帶,進入了東協國家發展。
現在是東協「10+5」(東協10國+中日韓新澳)的時代,臺灣已經錯失了最好的時機,而對於仍然留在臺灣的企業來說,當他們面對韓國、日本還有大陸這些強大的競爭力的時候,他們錯過了好的時機,就只能被迫選擇離開臺灣。對於臺灣就業而言,這是一個很不好的消息。
當然這是蔡英文對形勢的誤判造成,蔡英文不太關心和在乎臺灣產業的生存,一心只想競選連任,對於臺灣的產業本身並不十分關心,這也是造成臺灣今天在經濟發展上出現很大困局的原因。
觀察者網:您覺得臺灣哪些產業受影響不大,哪些產業會受影響比較大?
賴嶽謙:對於IT產業的影響就不大,因為IT產業在ITA(信息技術協定)之下,本身都是屬於零關稅的,都有關稅優惠制度,但是在石化、紡織、機械製造以及農產品等產業,對臺灣的衝擊就很大了。
目前來講,臺灣製造業佔臺灣就業人口大概在34%-35%左右;而臺灣的經濟主要依靠服務業,(服務業)大概佔比60%左右。一旦這些傳統產業,如食品、化工、塑膠、紡織、機械、農產品等都受到影響的話,失業率就會升高,製造業失業率升高,很有可能會往服務業轉移,就會衝擊到臺灣的服務業薪資水平。所以對臺灣的整體影響是很大的。
觀察者網:臺灣工業總會理事長王文淵11日建議蔡英文建立兩岸都能接受的互動模式,蔡英文回應時則強調,20日舉行的臺美經濟戰略對話也是臺灣機會。您覺得,此次臺美之間經濟對話能取得什麼成果?
蔡英文出席臺灣工業節大會並接受王文淵遞交白皮書 圖自工商時報
賴嶽謙:臺美經濟對話要發展出一個良好的關稅模式,路還長得很。
因為以美國現在的情況來說,他們當然希望製造業能回到美國去,而臺灣現在對於美國是順差,每年順差100多億。所以對美國來說,經濟談判一定是以減少對臺逆差為目的,怎麼會對臺灣出口有幫助呢?
目前臺灣希望的是,在出口不減少的情形下,縮小對美的貿易順差。美國人希望的是,更多的產品能賣到臺灣來。這次美國要賣含瘦肉精的豬到臺灣,就是要縮短臺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現象。所以臺灣跟美國之間談雙邊貿易協定,對臺灣而言不見得有利。
另外,雖然美國佔臺灣外貿的第二位,但是問題在於比重已經沒有很大。我們最大的比重在於跟大陸的貿易,我們跟大陸的貿易佔45%左右,跟美國的貿易不到20%(據臺灣「行政院」統計,2019年臺灣對美出口佔比14%,觀察者網注)。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擴大跟美國的貿易並不能夠解決、也不能改善臺灣面對的RCEP衝擊,所以蔡英文這樣的講話是在自欺欺人,並沒有把真正的實情告訴臺灣的民眾。
原本臺灣是可以加入RCEP的,但是由於當初蔡英文他們所發動的反對服務貿易、貨物貿易運動(即「太陽花運動」),導致我們的ECFA本身沒有辦法走完,而且蔡英文又不承認「九二共識」,所以中國大陸沒有辦法把臺灣納入RCEP,這對臺灣來講當然是不利的。
觀察者網:王文淵的建議在談兩岸,蔡英文的回應卻在談臺美,您覺得蔡英文在迴避什麼呢?
賴嶽謙:蔡英文不願意面對九二共識,因為對於王文淵的提法,我們都很清楚知道,兩岸要正常的交往交流,一定要回到「九二共識」這個基本框架。
蔡英文上臺以後否定了「九二共識」,造成兩岸之間的經貿及各種社會交流沒辦法正常往來,導致很多本能夠繼續發展的商務合作幾乎全部中斷。
在這個背景下,王文淵他們本身代表工商界,壓力非常的大,因為他們確實是熱愛臺灣這塊土地,他們也不願意他們的產業被迫必須要外移,造成臺灣產業真正空洞化。所以他們希望蔡英文能夠思考,為臺灣2300萬民眾的利益福祉來著想,應該要回到兩岸可以磋商的前提下。
臺灣工業總會白皮書2020截圖
當然王文淵本身也考慮到了蔡英文的反應,所以並沒有把話說透,但是蔡英文是聽得明白的。由於她聽得明白,所以她就必須要「裝睡」,要裝糊塗。因此她迴避了王文淵的提法,取而代之的是給臺灣再畫另外一個餅。
但問題就在於,臺灣廣大的民眾並不知道,我們跟美國的貿易額已經不像過去三四十年前那樣巨大了,臺灣跟美國的貿易額其實已經遠遠不如跟中國大陸的貿易額了。這一點蔡英文也一直沒有明白地告訴臺灣民眾,臺灣的民眾也並不全然、應該講是絕大部分都不知道,我們跟美國貿易額事實上已經沒有那麼大了,跟大陸的貿易額才是最大的,並且我們跟美國的貿易還不到跟大陸的一半。
在這樣的情形下,蔡英文還要創造一個假象,說我們跟美國的雙邊貿易談判可以談出結果來,好像美國更為富有、更為強大,所以臺灣的經濟未來前景很大,這都是製造一種假象,那也都在愚弄臺灣的民眾。
觀察者網:最後想問您一個比較開放的問題,您覺得如果拜登上臺,臺美關係會有怎樣的改變嗎?
賴嶽謙:拜登上臺以後,我認為他會延續歐巴馬時代的中美關係,因為臺美關係事實上是建立在中美關係基礎上的。對拜登而言,會在一個基本框架,也就是在一個中國原則、三個公報、還有臺灣關係法這個框架下跟中國大陸互動。
從美國國家安全與利益來講,對拜登來說,兩岸之間的九二共識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為什麼?因為在過去,九二共識帶來的是外交休兵,一旦外交休兵,大陸就不會與處於戰略位置要地的國家進行建交。確保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相關國家不與中國大陸建交,這是有利於美國的。所以在歐巴馬時代,九二共識是有利於美國的。
而如果中國大陸繼續比如跟海地、或加勒比海、南太平洋的其他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那麼透過外交發展經濟關係,再由經濟發展到未來港口的軍事上的合作都是有可能的,這些都不是美國人所樂意見到的。
所以拜登在大戰略上來講,應該會比較傾向於兩岸有九二共識所帶來的外交休兵這樣的一個對於美國來講有利的政策。當然美國到底會怎麼做很難說,但是中美關係一旦和緩,美國打臺灣牌的力道就會減弱,臺美關係也就不會像川普時代那樣「緊密」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