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晚8點,金融城雙塔亮燈,向抗疫與防汛英雄們表達崇高敬意
王靜宇(右一)
馬勇
馮奕
張仁卿
從來就沒有從天而降的超人,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前線醫護人員為戰「疫」衝鋒陷陣。在他們的背後,有警察,記者,基層工作者等許許多多平凡的人,他們恪盡職守、擔當有為,為守護人民群眾健康甘於奉獻。昨日,四川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汛救災表彰大會隆重舉行。英雄的事跡一次又一次地感動了我們每一個人!
四川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個人:
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副院長、副主任醫師 張仁卿
疫情不退 他亦不退
2020年的春節,一個讓無數人難忘的節日,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節日的祥和,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張仁卿選擇逆行,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隨後,他與省市專家組各位專家一道參與了患者救治工作。他所在的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為成都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定點收治醫療機構,成都市所有重症、危重症患者都在這裡接受治療。
從1月16日開始,他一直戰鬥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既是「戰士」也是「指揮官」;作為專家組的組長,他的手機24小時不關機,病人凌晨兩三點發病,醫護人員都會打電話給張仁卿,無論多晚,他總會第一時間接起電話;他的時間安排總是圍繞著病人轉,晚飯時間常常在晚上9點過後……
在張仁卿的帶領下,醫院精銳醫護團隊嚴格按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對患者積極給予α幹擾素霧化、口服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克力芝)等抗病毒治療,以及抗感染、祛痰等對症支持治療,對合併有其他系統,如心臟、腎臟、內分泌等基礎疾病的患者,給予專科會診及治療,進行心理幹預、營養支持等,嚴格落實省市專家指導意見實行一人一方案精準施治;同時,還依託「國家中醫藥防治傳染病重點研究室(成都)」組成新冠肺炎中西醫結合治療團隊,開展中醫、西醫專家聯合會診,分析病例發病特點和症型,堅持「三因制宜」原則,形成「一人一方」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每例患者平均服用中藥湯劑4劑,發熱均在短期內緩解,咳嗽和氣促症狀改善,臨床取得良好療效。
「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我們要有不勝不退的信念,要有嚴謹細緻的作風,大家齊心協力,一定可以打贏!」張仁卿表示。
四川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師 馮奕
當一名白衣天使無怨無悔
「當一名白衣天使,為患者架起生命的橋梁,我無怨無悔!從踏入社會的那天起,我就把自己的青春和命運交付給了護理事業,當一名白衣天使,用無私的奉獻為患者架起生命的橋梁,我無怨無悔……」昨日,拿到沉甸甸的榮譽,馮奕眼裡有淚,心潮澎湃。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她毅然決然地選擇加入小分隊,成為第一批援助成都市公衛中心醫療隊的一員。
2月5日晚上,一通緊急電話通知馮奕立刻支援成都市公衛中心,她沒有猶豫,仿佛早就做好了準備,簡短地跟家人說明原因後於2月6日直接投身於新冠肺炎疫情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中。作為有著8年ICU工作經驗的專科護士,她一進病房就主動接手氣管插管及CRRT重症患者的救治,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每天一忙起來就是7、8個小時。哪怕外面仍是寒冬,過不了一會兒她就會汗流浹背,臉上的N95口罩隔絕了空氣中的病毒,也磨破了她的鼻梁、臉頰,但絕不會隔絕她對治療病人的熱情。
馮奕告訴記者,護目鏡長期佩戴,霧氣凝結成水珠不斷往下滴,使得她視線模糊,也導致了醫療護理過程中的諸多不便,穿刺時為了儘量減少霧氣只能憋住氣爭取一次成功,如果霧氣太多要經常晃動頭利用鏡面上的水珠將其衝刷乾淨;戴著厚厚的雙層手套讓她的手不再那麼靈巧,每次採血、穿刺的操作都是對臨床經驗的一次極大挑戰;穿脫衣服至少需要20分鐘以上,上個廁所的代價太大,所以為了節約時間大家都不喝水,8個小時下來每個人都唇焦口燥。然而這一切困難就這麼扛過來了。
在特殊的環境裡面對高強度、高壓力、高要求的工作狀態,大家考慮的是病員呼吸是否順暢,有沒有胸悶氣急,心率是否正常,小便有沒有,血壓是否穩定……而不是醫護人員自己的身體狀況。
每次看到通過醫護人員的努力,患者由危重症、重症轉為輕症,輕症轉為治癒出院與家人團聚,就是對她以及所有醫護人員最好的褒獎。
四川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成都市公安局雙流區分局治安管理大隊民警 馬勇
守好全川疫情防控「空港第一關」
馬勇今年40歲,戰「疫」期間,堅定守好全川疫情防控的「空港第一關」,他和戰友們累計接待航班1600餘個。現在,馬勇仍帶隊戰鬥在接機轉運安保一線。「這份榮光不只屬於我,它凝聚著集體的艱辛與付出。」他說,在今後的工作中,哪裡有危險,他就會戰鬥在哪裡;哪裡有群眾需要,他仍將義無反顧、衝鋒在前。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全國第四大航空樞紐,雙流區作為機場所在地,按照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統一部署,設置了多個集中醫學觀察點,雙流公安參與開展接機、泊運轉移以及觀察點的安保任務。馬勇不僅主動請纓參戰,還自願到最危險的「密切接觸者」觀察點執勤。
2月1日至23日,他帶領6名輔警,駐點24小時守護,累計接待留觀人員110人,其中38人與被確診新冠肺炎患者有密切接觸,另外72人與高度疑似病例有密切接觸。「嚴防疫情擴散,我們在崗一分鐘就要履職六十秒。」馬勇知道,守護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既然擋在了「接觸者」與廣大市民中間,就要堅守生命防線,駐點守護就是戰鬥,
隨著國內疫情形勢好轉,馬勇剛結束隔離期,還沒來得及休整,防範境外疫情輸入的戰鬥號角就吹響了。雙流公安成立工作專班負責國內重點疫區和國際航班旅客入境來川的接機轉運安保工作。馬勇第一時間向組織提交請戰書,並被確定為黨員先鋒隊組長。
他將12名警力分成三組輪班,每組4人,每班24小時,時刻在機場指定位置待命,有從疫情高發國家直飛入境或者從國內其他口岸入境轉乘國內航班抵蓉的乘客時,馬勇他們要第一時間到停機位,聯合其他工作組,引導旅客接受體溫檢測及相關信息採集,隨後跟車轉運至不同的集中醫學隔離觀察點。
馬勇和戰友們累計接待航班1600餘個,平安護送旅客1800多批次、共計18340人。奪取了機場作戰單元安保勤務零差錯、參戰警力零感染、服務旅客零投訴的戰果,為全川疫情防控取得勝利貢獻了公安力量。
四川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個人:
成都日報社群工部記者 王靜宇
勇敢擔起「90後」媒體人的責任
在成都日報社群工部,王靜宇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90後」的她面容姣好,年輕又有活力,渾身散發出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昨日下午,載譽歸來的她顯得靦腆又安靜。「就是幹好本職工作,黨委政府和人民給予了我最高的獎賞,我很幸運,我會更加努力。非常感謝!」她由衷地表示。
今年初,一場來勢洶湧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牽動人心。1月21日凌晨接近2點,省衛健委官方通報,有兩例疑似病例在定點醫院隔離診療。負責醫療戰線採訪報導的王靜宇趕緊將睡意收起,在通報基礎上,立刻聯繫採訪,報導專家科普、成都設定點醫院等防護舉措,第一時間讓該消息得以在《成都日報》和新媒體及時發布。
這則新聞也成為她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開端,從那天起直至現在,王靜宇保持每天都在《成都日報》或者新媒體上發至少一篇動態稿件或者科普稿件的工作強度。她的稿件就是一顆定心丸,讓讀者感受到安定人心的力量。
從1月21日起,王靜宇迅速進入「戰時狀態」,扛起黨報記者的職責,走進我市各大醫院發熱門診、疫情隔離區、疾控中心、機場、新聞發布會現場、疫情防控各職能部門值班值守或檢查點,保持著全天候新聞採訪報導。她從沒有向單位提出過任何要求,也從不會說自己的採訪有多麼危險和困難,一名「90後」的年輕記者,就這樣默默地扛起了責任與擔當的大旗。
1月28日,得知四川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已痊癒即將出院的好消息,她立即趕往市公衛中心,提前採訪接診專家,做好內容儲備。次日一早,再次到醫院隔離區外蹲守。大約1小時後,患者楊先生在醫護人員的陪伴下緩緩走進大家的視野,她立即走上前去,記錄下最真實的影像和最真切的聲音,並第一時間將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向市民傳遞,分享鼓舞與感動。
短短幾個月,她寫下《感動!今天這群人為成都人民的健康立下「請戰書」》《使用過的口罩該怎麼處理?省衛健委給出了答案》《在成都為祖國加油!9人19個小時完成世衛組織新冠肺炎指南翻譯》《超前準備支援戰「疫」 成都市公衛中心二期改建將提供370張專用床位》《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市一醫院)裡的「幕後英雄」:想盡一切辦法 為一線戰士準備「糧草」》《我省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痊癒出院 手寫感謝信:「我們的白衣天使們毫不畏懼」》《臉上的勒痕是無言的勳章 本報記者連線四川省援助湖北醫療隊的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護士長劉之超》等600餘篇報導,以文字、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在新媒體、紙媒等多平臺呈現推出,獲得大量點擊量與轉載,一篇篇有思想、有深度、有溫度的新聞報導背後,凝聚的是王靜宇將鏡頭對向他人的默默付出,她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媒體人的光榮使命。(晨迪 何良 攝影 李冬 胡大田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