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國大陸,推廣最好,學習人群最龐大的,仍然要數跆拳道。姑且不論流傳於我國的跆拳道實戰能力,單說其推廣成功之處,跆拳道除了教授格鬥技能之外,更注重培養學員的意志和修養,尤其不得不提的是它倡導的禮儀文化。想必這是很多家長讓孩子學習跆拳道的很大原因。它的禮儀體現在很多地方。比如上課前,學員列隊,向老師敬禮,再向一同訓練的隊友敬禮。基本動作是站立,上身前傾45度,禮畢恢復站姿。
古老的東方傳統武術中,很多以「道」字命名,除跆拳道之外,大眾比較耳熟能詳的還有日本的柔道、空手道。「道」一字就包含有人生之道,修行之道。正確的方法和精神修煉。柔道是日本特有的傳統格鬥術,以摔投和地面技為主。在注重禮儀的日本,柔道之禮儀也融到了道場裡的方方面面。雙方在進入賽場後,分別站賽場兩側的紅、白標誌線上,兩位運動員兩目相對後上體前傾鞠躬,目視地面稍停後,回到站立姿勢,禮畢。除此之外,柔道對站姿、坐姿、跪姿的姿態均有嚴格規範。
空手道當中吸收了我國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並結合了日本本土的武士道精神。空手道對自身有著嚴格要求,也有著鮮明的禮儀文化。除了空手道中常見的兩種禮儀--即鞠躬禮和跪拜禮之外。和柔道、跆拳道等等類似的還有在道場上的一系列詳細又嚴格的行為規範。在道場上,即使一舉手一投足也要遵守禮儀規定。故空手道還有「君子之拳」的美名,十分強調武者的彬彬有禮。
以上的古老東方格鬥術多以「以禮始,以禮終」的精神為宗旨。除此之外,世界上流傳的格鬥術還有諸多,有的也有自己獨特的禮儀或賽前儀式。近年來在我國新興的以色列格鬥術,又稱馬伽術,據說還是FBI必學格鬥技能。它的禮儀簡單直接,在開始訓練前,第一是對訓練場點頭致敬,第二是像跆拳道一般互相致意,只需向對方互相道聲「kida」。
而與我國廣西流傳的壯拳,昂拳同一源流的泰拳也是歷史悠久的古老格鬥術,又有"八臂拳術"之稱。號稱有「500年不敗神話」。它深受佛教文化影響,賽前禮儀認真而隆重。在每次訓練前都要對老師跳拜師舞,這個儀式既是表達對老師的尊敬,又有敬天、敬地、敬戰神之意,此儀式在泰拳訓練中不可或缺。比賽前,選手頭戴形如花環的 「望功」以及臂環,符巾,護身符,進場先雙手合十致意,此時選手必定會來一番舞蹈般的祈禱儀式, 拳臺旁的樂隊用傳統樂器演奏著「出戰歌」,鼓鳴笛響。拳手隨著戰歌起舞,向天祈禱,整個儀式非常隆重。
蒙古摔跤是我國蒙古族獨有的搏擊之術。蒙古語稱其為"搏克",早在十三世紀時已經盛行於北方草原。一般在祭敖包和那達慕大會時進行。選手頭戴三色頭巾,頸掛著五彩飄帶。光膀穿著用牛皮製成的跤衣,腰間扎花皮帶,系紅黃藍色綢做的「希力布格」, 下身穿肥大的「班斯勒」摔跤褲。上場的兩方在賽前高唱「烏日雅」挑戰歌,三遍一過,跳躍著雄鷹之姿躍進賽場並向觀眾致意。此禮儀頗有蒙古族彪悍之風。
我國傳統武術中有「抱拳禮」這一形式,它源於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行禮時必定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握右手。雙手抱於胸前微微晃動以示敬意。切不可右手抱左手,這是極度不尊敬對方的一種表示。在古代傳統文化中,左手壓右手為「報喜」,右手壓左手意為「報喪」。武術中更多採用的是與抱拳禮相近的「四指禮」致意,在傳統武術中,左掌上右拳下只是代表切磋,右掌上左拳下則含有決生死之意,是大忌。從傳統武術中脫胎而出的「散打」 也多採用抱拳禮或四指禮致意,早些年的散打王在取得比賽勝利後用抱拳禮向四周觀眾致意的情形至今還印象深
刻。
而在現代格鬥術包括踢拳,和拳擊,還有很多格鬥類比賽,都普遍採用的是簡單直接的「碰拳禮」。這是賽前雙方運動員致意的經典方式。碰拳即雙方握拳,用拳峰處四指部分的拳面碰對方拳頭。據說這個形式起源於古代歐洲,全身盔甲的騎士見到同樣身著鎧甲只露雙眼的人,不辨敵我,若是雙方沒有敵意,則靠近時摘去右手護甲展示其手表示友好。還有種說法是見面碰拳是上世紀60年代美國黑人中興起的一種打招呼方式。不光在拳臺上,很多運動項目中選手也都喜歡採用這一方式致意,國外包括日常生活中人們見面也喜歡碰拳打招呼的方式。有學者研究表明,一般握手禮中,手掌接觸面比較大,握手禮進行的時間也比簡單的觸碰拳面要長一點。這就給了病菌更多傳染的機會。尤其是在經歷過非典,和正在經歷這次疫情的我們,以後可以多多試試更衛生、更有活力的碰拳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