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都不是一個安分的國家。這兩次大戰,德國都是最先挑起的。不過,跟二戰不同。一戰時期,當時是因為各個國家在瓜分海外殖民地時,無法談攏各國之間的利益。於是,才有了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宣戰,整個世界產生了連鎖反應。而在一戰當中,德國跟英國之間的關係最為特殊。
德國跟英國之間的關係原本非常不錯。在俾斯麥時期,德國跟英國,還是外交上友好密切的國家,兩個國家的皇室還有血緣關係。然而在一戰時,英國跟德國卻大打出手,恨不得將對方徹底摧毀。為什麼在俾斯麥時期友好的英德關係,會在一戰時期徹底宣告破裂呢?
第一:德國新皇帝威廉二世的上臺,導致了俾斯麥的下臺。而隨著俾斯麥的下臺,尤其是他去世後,原先德國的外交政策開始發生轉變,這讓歐洲各國對德國開始表現出憂慮。對於歐洲各國來說,他們清楚,俾斯麥雖然是一個強調鐵血手腕解決事務的人,但性格十分務實。
由他制定的政策,極大程度規避了戰爭的可能性。俾斯麥在德國的外交政策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結盟英國,孤立法國。這樣一來,就可以在歐洲大陸上達到平衡。而俾斯麥下臺後,這種平衡正在被逐漸打破。
圖為俾斯麥
第二:德國開始對外擴張。在俾斯麥時期,德國為了維護自己在歐洲大陸上的霸權,便很少參與對海外擴張、開墾殖民地這樣的事情。因為英國跟法國都是依靠海外擴張獲取利益的。如果德國也參與到這件事中,那麼,不可避免的將會跟英、法兩國交惡。
不過,新皇帝威廉二世上臺後,雄心勃勃,一心超越前人,想讓德國成為世界級國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威廉二世便大舉向海外擴張。因為搞殖民地,實在是暴利。所以,威廉二世的這個做法,也得到了國內很多人的支持。
圖為威廉二世
第三:不過,就像前面講到的那樣。英國本身就是一個殖民大國。它的殖民地遍布全球,經濟動脈,就是依靠這些殖民地為自己輸血的。而且,當時全世界已經搞了幾百年的殖民地,能發掘的土地,基本都已開墾得差不多。已經剩餘不了多少殖民地了。
如果這時候德國也大舉進入,必然會影響到英國的利益。要知道,德國可不是一個普通的小國家。這是一個在工業體系上不遜色於英國的國家。經濟總量佔據全球第二。英國對德國的舉動產生了深深的不滿和憂慮。
第四點:俾斯麥時期,英國跟德國之間關係友好,除了英國跟德國在當時沒有較大的利益衝突外。更重要的一點在於,當時英國是想藉助德國的力量,幫忙抑制法國。因為法國也是一個開墾殖民地的小能手。讓德國跟法國胡攪蠻纏,英國就能專心在海外開墾殖民地了。
而隨著德國跟自己爭利,再加上德國的實力已經能威脅到自己。那麼,德國對英國來說,就是屬於既有利益衝突,又沒有多大價值的國家了。也就是說,當俾斯麥卸任首相,威廉二世推行新政策以後,德國跟英國之間的關係,就已經一去不復還了。
這兩個國家之間在海外擴張的矛盾積累得越來越多,最後不可抑制的爆發了。於是,塞拉耶佛事件後,德國支持奧匈帝國開戰,英、法等國紛紛參戰,一戰爆發。
參考資料:《俾斯麥時期的德英關係》,《思考與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