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東昌府區沙鎮王化村丁春梅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因為喜歡畫畫,她用燒火棍、煤塊、石灰等作畫,而且畫出的孫悟空、仕女等惟妙惟肖,這名1970年出生的農村婦女以視頻和直播形式在網上發表自己的作品和作畫過程,被網友感嘆」在農村幹活是不務正業,主業應該是開畫室收徒。「對此,丁春梅的愛人蔣紀成表示,妻子的部分畫作已開始被人買走。
大媽用燒火棍出孫悟空 引網友關注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山東聊城東昌府區沙鎮王化村丁春梅悄悄在網絡上開了一個帳號,用視頻、直播等形式曬出自己的作品。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將近五旬的農村婦女突然火了。
一根燒火棍,在水泥牆上迅速畫出孫悟空的形象;一個煤塊,飛快畫出活靈活現的古代美女頭像;一根鉛筆,教網友如何快速畫出逼真的鼻子和眼睛……丁春梅日常畫畫的場面,在網絡平臺上曝光後,被不少網友「吐槽」:待錯了地方。
從2017年11月29日開始,丁春梅的網絡平臺帳號已經擁有108.5萬粉絲。其中,2019年12月13日發布的她在一面水泥牆上使用燒火棍畫孫悟空的視頻,12天後的點擊量已達到1500多萬次,不少網友留言表示驚嘆。
有網友表示,丁春梅的主業應該是開畫室授徒或者賣畫,而不是到農田裡勞動。
「她正在家裡畫畫呢,需要等一會兒才能接受採訪。」12月25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聯繫到丁春梅的愛人蔣紀成時,他正忙著幫妻子拍攝畫畫的場景,而丁春梅正在專心致志作畫。
輟學女孩從小喜歡畫畫 兒子當兵後重拾畫筆
「從小就喜歡畫畫,以前還在家具廠打工,畫東西。」蔣紀成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和妻子丁春梅在上世紀80年代經人介紹相識,最終組成了家庭,「年輕時在家具廠裡打工,專門在廠裡畫畫,每天能掙5塊錢。」
蔣紀成說,妻子在上小學時曾經得到村裡一名老師的指導,那是一個名叫宋益壯的英語老師喜歡畫畫,聽說村裡十二三歲的小女孩丁春梅同樣喜歡畫畫,但是已經輟學了,就將幾個孩子組織到一起跟著宋老師學了半年時間的繪畫。
而宋老師在接受山東當地媒體採訪時也表示,自己當年不是專業的美術老師,所教授的技藝有限,聽說後來丁春梅曾經在集市上幫人畫一些玻璃畫賺錢,覺得這個自立自強的女孩不容易。
「幾年前孩子到外地當兵了,怕她總是想兒子,我們就開始讓她畫了,之後再發到網上去。」蔣紀成說,兒子買的一部智慧型手機為兩人打開了一扇窗戶,「讓她把注意力轉移到了繪畫上,心情變得好一些。」
農村大媽能畫這麼好 起初真有人不信
成了「網紅」後,丁春梅和愛人開始頻繁接受媒體的探訪,北青報記者打去電話時,忙完繪畫的她正想辦法將家裡的物品收拾得利落一些。
丁春梅說,小時候家裡有六七個孩子,她是老大,生活條件不好,不得不很早就輟學在家,僅僅上了三年學。後來,跟著宋老師學了半年時間的繪畫。
「剛開始註冊後,將自己的作品發在網絡上,看到畫得挺好的,但是網友都不相信。」丁春梅說,那時候半年多也就只增加了兩三百個粉絲。後來,為了證明農村大媽確實能夠畫出那樣的作品,自己不是大家隨口評論的「騙子」,她就和愛人商量將繪畫的過程製作成視頻發布,而且丁春梅也開始出鏡。
沒想到意外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都是在自家院牆壁或者水泥地上,用燒火棍和煤塊,那是一種懷舊,以前小時候我就是用這些東西畫畫的。現在只要記者來了之後,都要看一下那個用燒火棍畫出孫悟空的視頻。」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不少網友希望能夠購買丁春梅的作品,還有人希望能夠向她拜師學藝。對此,丁春梅說,她平時以種田幹農活為主,並不是每天都要畫畫,只是在農閒時畫。
「已經以200元左右一幅賣出去一些了,總共獲益能有8000元左右吧。」丁春梅認為,這和自己外出打工賺的錢差不多。至於有人想來學畫的事,丁春梅稱,「外地的都被拒絕了。我們這裡生活條件有限,沒法接待外地的學生,現在有幾個附近的孩子,正跟著學。」
而丁春梅的愛人蔣紀成表示,現在農村的網絡已經得到了普及,不少人學會了直播、拍視頻等,和以前沒有見過外面世界的農村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網絡打開新世界 農村故事受歡迎
隨著城市人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網絡直播以及視頻時代的帶來,城市人回歸自然、關注原生態的渴求越來越多,於是,關於農村生活、農民故事的視頻大量湧現,這讓城市人體味到一股清新和自然。
據《江西日報》報導,江西瑞昌市武蛟鄉上湖村31歲的殘疾青年劉遵美經常使用手機直播捕魚捉蝦的場景,成功吸引了近10萬粉絲,他也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網紅農民。江西全南縣中寨鄉黃竹龍村「90後」農民陳永東,通過網絡直播農村趕集、傳統手工、小吃製作等,吸引了40多萬粉絲;擁有180萬粉絲的橫峯縣新篁辦事處早田村農民蔣金春,把鏡頭對準了筍乾等山貨製作,吸引網友在線圍觀。
微博粉絲量2100多萬的李子柒,作品題材大多來源於中國人古樸的傳統生活,以中華民族美食文化為主線,圍繞農村的衣食住行、筆墨紙硯等方面展開。作品中傳達出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態度,受到大量媒體關注。
巧婦九妹是廣西靈山人,擁有千萬粉絲,平時主要向網友分享原生態農村生活,趣事、美食、水果種植……同時還利用網絡平臺銷售自家水果,是農業領域創業成功的標杆。她曾利用網絡平臺,兩小時銷售出10萬斤芒果,成為新農人的典型代表。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董振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