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驚世駭俗的標題,出自一個才女之口。
她的原生家庭,有著濃厚的基督教氛圍,父母都虔誠的信徒。
1979年,她的愛人,一個名叫荷西的西班牙男子,在潛水時遇難身亡。
在前一天晚上,她為徹夜未歸的愛人祈禱,祈求冥冥之中的神靈,保佑丈夫平安歸來。
但她等來的,是愛人不幸遇難的噩耗。
傷心欲絕的她,道出了那句驚世駭俗的名言:「假如真有上帝,我要扇他耳光!」
她本名陳懋平,又名陳平。
她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筆名:三毛(1943-1991)。
倔強的「重慶辣妹」
1943年3月26日,三毛出生在重慶黃角埡。「重慶辣妹」敢愛敢恨的性格,伴隨了她的一生。
從小,她就有一種堪比三大炮的倔脾氣。她嫌自己的名字「陳懋平」筆畫太多、太麻煩,自作主張,把名字簡化成「陳平」。
父母也沒有辦法,只好在這件事上妥協了。
在她五歲時,舉家遷往臺灣。從小學到中學,她在學校的各個科目,兩極分化非常嚴重:特別喜歡語文、外語、美術和音樂,但討厭做數學題。
初二那年,有一次,她的數學成績非常糟糕,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把墨水塗抹在她的臉上。
她從此逃學,甚至割腕自殺。一年後,她退了學,在家裡自學語文和外語。
但她也由此留下了抑鬱症的病根。
多年以後,她把自己的這段經歷,寫在了散文集《鬧學記》中。
19歲的她,以自己的抑鬱症為素材,寫了一篇短文《惑》。這是她的第一篇名作。
「迷迷糊糊的病了一個星期後,我吵著要起床。醫生、爸、媽聯合起來跟我約法三章,只許我在房中畫靜物,看書,聽唱片,再不許漫山遍野的去瞎跑。他們告訴我,我病了,以後不許想太多,不許看太多,不許任性,不許生氣,不許無緣無故的哭,不許這個,不許那個,太多的不許……」
「打針,吃藥,心理治療,鎮靜劑,過多的疼愛都沒有用……總有一天,我會消失的,消失得無影無蹤,那個貌似一直活著的,不再是真正的我。」
這篇直面病痛的文字,受到很多知名作家的賞識。中國文化大學創始人張其昀邀請她來校做旁聽生。
此後,她成為文化大學哲學系最優秀的學生之一。學習之餘,她繼續各種創作。
她自取筆名「三毛」,借用了張樂平《三毛流浪記》的主人公之名,既以此表明「我的精神一直在漂泊、流浪」,也包含了自嘲的意味——「我反覆修改的文章,刊登後的稿費只有三毛錢」。
悲情撒哈拉
24歲那年,她留學西班牙。在那裡,她邂逅了令她牽掛一生的愛人——荷西。
荷西,生於1951年,比三毛小8歲。他倆第一次見面時,荷西只是個高中生。他對三毛一見如故,但三毛覺得他年齡太小,缺乏共同語言,便對他說:「你再過幾年,大一點時再說吧。」
接下來的幾年裡,三毛有過幾次戀愛,但最終都沒有結果。
而這時候,她收到了荷西的一張照片。昔日的青澀少年,已經大學畢業,留著大鬍子,在河邊捉魚。
那一刻,她被荷西迷住了。
三毛與荷西結了婚,此後,他們四處旅行,在撒哈拉沙漠長期定居。
這期間,三毛寫下了她的代表作之一,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
書中,她描寫了獨具特色的沙漠風情,以及與荷西的各種冒險經歷:在隨時可能迷失方向的沙丘迷宮中過夜,一起出海打漁,車子陷入荒野泥淖時的驚險與困窘……
沙漠的生活,是非常清貧、匱乏的,並且充滿各種意外風險。但三毛和荷西,都很享受這樣的生活。
《撒哈拉的故事》出版後,在海峽兩岸都備受歡迎,是久經不衰的長銷書。
可惜,好景不長,1979年,荷西在獨自潛水時,不幸喪生。
那一刻,三毛悲痛欲絕,而且憤怒異常,喊出了那句「抽上帝耳光」的名言。
流浪遠方,流浪……
荷西去世後,三毛離開了撒哈拉沙漠,輾轉於世界各地。
隨著大陸的改革開放,三毛得以踏上久違的故土。她見到了《三毛流浪記》的作者張樂平,向這位風燭殘年的「三毛之父」叫「爸爸」;和賈平凹等新銳作家,也有很多交往。
這些都讓她在臺灣,受到種種質疑。
她所作詞的《橄欖樹》,一度在臺灣被禁唱。
而即使作為反對者的李敖,也對三毛橫加指責,「白虎星式的克夫」等言辭,比當局的封禁,更令她心寒。
她在與荷西戀愛中一度緩和的抑鬱症,也再次發作,越來越嚴重。
三毛多次想要自殺,和她關係很好的瓊瑤和葉曼,一次次勸說她。
幾十年前,青年的瓊瑤曾是熱烈追求愛情、挑戰世俗偏見的「叛逆者」,而葉曼在主編婦女雜誌時,也曾勸說女性讀者「絕對不能容忍家庭暴力」。她們都曾走在時代前列。
而到了80年代,功成名就、步入中年的瓊瑤和葉曼,都以「孝道」的名義,反覆告誡三毛,也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那套老調子。
這樣的思想觀念,是當時臺灣主流社會的冰山一角,和「抽上帝耳光」的三毛,差異鮮明。
三毛帶著病痛,頑強地活著,筆耕不輟。她陸續發表了很多作品,其中,散文集《哭泣的駱駝》、《雨季不再來》、《送你一匹馬》、《夢裡落花知多少》(若干年後郭敬明出版了與之同名的散文集),和遊記《萬水千山走遍》等,是她的代表作。
此外,她還翻譯了西班牙漫畫家季諾的系列作品《娃娃看天下》。
她的最後一部名作,是劇本《滾滾紅塵》。該劇以才女沈少華的愛情為主線,而她的戀人章能才,在抗戰期間曾為日本人做事,某種意義上是個「漢奸」。
這個故事,寫的是亂世中的愛情和人性。
1990年,香港導演嚴浩將《滾滾紅塵》拍成了電影,林青霞、秦漢和張曼玉聯袂出演,羅大佑為之創作了插曲。《滾滾紅塵》被公認為當代華語電影的一部經典。
但三毛也由此招來了不少非議,一些人說她「為漢奸洗白」。
非議,往往是先行者的宿命;而先行者,卻難免是自身所處時代的異鄉人、流浪者。
1991年1月4日凌晨,三毛在醫院裡,用一條絲襪上吊身亡,享年48歲。
她的一生,正如她在《橄欖樹》中的歌詞: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她短暫的一生,一直在流浪、漂泊,然後悄然離去……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