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毛道光 實習生 劉逸雅 青島報導
「短不過一秒鐘,長不過一輩子。」11月27日,由張藝謀執導,張譯、劉浩存、範偉主演的影片《一秒鐘》全國上映。影片用一位父親為了看去世女兒的「一秒鐘」影像的故事,串起了那個年代人們對電影的熱愛,同樣也表現出張藝謀對膠片時代的情懷,可謂是他回歸初心的又一力作。目前,豆瓣評分高達7.8分,貓眼評分8.6分。據貓眼專業版統計,該片單日最高票房2500萬元,首周票房6900萬元,上映八天破億,截止至12月11日,累計票房1.25億。
充滿年代感的文藝片 勾起中年人的膠片情懷
記者從大商影城了解到,《一秒鐘》作為已經上映兩周的電影,沒有再安排場次。「《一秒鐘》的上座率很一般,之前來看《一秒鐘》的也是以中年人為主,畢竟這是一部充滿年代感的文藝片。」但不少看過《一秒鐘》的觀眾都表示張譯演技太過精湛,張九聲循環觀看有她女兒鏡頭的《新聞簡報》、劉閨女幫張九聲保留報紙等鏡頭也讓人一度落淚。
95後市民王女士表示,「《一秒鐘》算是一部比較有情懷的電影了,講的是七十年代的事情,整個故事也是由一場膠片電影作為引子串聯起來的,雖然自己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但是也有聽父母提過,他們以前扎棚看電影算是村裡面的大事,很熱鬧,小孩都早早的去佔位置,和我們現在電影院看電影的感覺不一樣,今天通過《一秒鐘》也算是體驗了一次。」
用細節塑造人物形象 暗示一個時代的結束
電影《一秒鐘》故事發生的時間點,正好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張譯飾演的張九聲是一個大時代中個體的遭遇,他作為勞改犯,有一個急於和他撇清關係的女兒,而他為了看到女兒在《新聞簡報》中一秒鐘的鏡頭,在沙漠裡奔走。很多觀眾表示不解,為什麼張九聲要去看女兒的影片而不是直接去看女兒。在原版故事中,張九聲告訴劉閨女:他的女兒在生產隊為了表現,衝在前面搶著扛第一袋面袋子,不幸的是卡車還沒停穩,女兒被撞身亡。這樣就對張九聲一系列近乎偏執的行為有更合理的解讀,才能理解那句「她才十四歲,跟大人爭什麼呢」。
影片中使人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洗膠捲,小鎮人民在範偉的指揮下齊心協力用蒸餾水初步衝洗,再用棉布蘸水柔柔的擦,最後用扇子徐徐的扇,只為修復一卷22號《新聞簡報》。錯綜的膠片、幽暗的燈光、忙碌的人群交雜在一起給人以溫馨的感覺。在電影的結尾也存在一個十分巧妙的隱喻,張九聲的膠片被淹沒在沙漠中,也暗示著膠片時代的結束,數字電影時代的到來。
重溫膠片時代 張藝謀向電影寫了一封情書
《一秒鐘》是一種情懷,但如今想看電影可以在手機或者影院觀看,搭棚看電影已經是很久遠的事情了,年輕的觀眾很難產生共鳴, 也許經歷過那些年的長輩們會更加感同身受,通過膠片的不斷轉動,傳遞一份情感,膠片時代結束了,但那下泛黃的歲月記憶都是彌足珍貴的。
《一秒鐘》作為張藝謀的回歸之作,記錄了一個七十年代的中國人們對電影的喜愛之情,也是記錄了張藝謀對電影的致敬之情,整部影片富有人情味、充滿回憶殺,是一部致敬電影和記錄集體回憶的精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