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真動物版」《獅子王》公映,成為暑期電影開局的話題之作,三天三億的票房成績雖不算傲人,但也算是給近期低迷的市場,帶來了一些熱鬧。這版《獅子王》,翻拍自1994年動畫版同名電影,當年動畫版電影的小觀眾如今長大了,看到童年回憶重現於大銀幕,許多人都表示「看哭了」。
動畫版《獅子王》公映至今已經有25年,這個時間距離已經可以給製片方足夠多的理由,對經典進行翻拍,現在公映的這部《獅子王》主打賣點是「真動物版」,使用實景拍攝加特技合成的方式,讓辛巴、木法沙、刀疤、彭彭、丁滿等動畫形象有了真實動物的觀感,細緻到毛髮的特技製作在令人讚嘆的同時,也讓不少觀眾不滿,覺得所謂的「真動物」,反倒破壞了角色關係的合理性,不如當年動畫版更吸引人。
動畫版9.0的評分與「真動物版」的7.5的評分,或能表達觀眾對兩版電影的態度,這其中的分差,肯定不是出在故事方面,「真動物版」完整復刻了動畫版的故事,並且在細節方面增加了二十餘分鐘的戲份,使得角色性格更加飽滿。導致後者不如前者的原因,恐怕還是觀眾的懷舊心理使然。
童年時看一部電影,肯定與成年後看一部電影不一樣,童年會更注重畫面、色彩、情感,而成年則更關注情節、邏輯、衝突,觀眾不願意推翻經典版本在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對新版進行挑剔便順理成章,心理學有過這樣的描述:否定現在會強化過去,尤其在人們對過去的某個片段抱有美好印象的話,捍衛這種美好不被淹沒與超越,便成為一種心理本能。
時隔多年之後再看《獅子王》,情感已經不是它最能打動人的部分,包括小辛巴躲在父親的懷抱裡躲過角馬群的踩踏等情節,雖然也曾催人淚下,但對於過於熟悉這些情節的觀眾而言,也損失了不少情感感染力,這是翻拍作品無法解決的棘手問題,當觀眾需要被猝不及防的感動的時候,可以預知的、重複的情節,是無法造成足夠力度的衝擊力的,這恐怕也是「真動物版」《獅子王》減分的理由。
在拍與不拍之間,製片方首要選擇的,不是翻拍質量問題,而是商業收益問題。過往的經驗表明,電影最好的盈利模式在於創新,以一個跨時代、有新意、象徵著電影未來發展的故事,來徵服觀眾,比如《阿凡達》。之所以製片方將視線投向經典,在於全球範圍內已經陷入商業大片無法突圍的困境,在這樣的境遇下,經典、懷舊、童年記憶,便被婉轉地轉化成了商業元素,盈利成為最大目的,情懷、懷舊成為被利用的工具,這樣的經典翻拍,哪怕能給製片方帶來收益,但也不會太大,這樣的做法透露出來更多的,是電影原創行為的乏力。
所以,評價《獅子王》的成敗,真得拋棄原片影響與翻拍片的新意,而應當把注意力放在影片的票房上,票房的高低,決定了當下觀眾對於經典的認同分寸,簡而言之,票房高,就意味著經典的翻拍價值大,票房低,就標誌著經典可以穩固在原來的位置上沒必要再翻拍。
這種看上去貌似很「功利」的做法,其實是對電影魅力的一種驗證。固然,向經典與傳統回歸,會讓電影回歸它被發明的本義,維護電影的儀式感,而一旦向經典與傳統的回歸失敗,則有可能導致整個行業崩塌,導致受眾紛紛轉向其他娛樂消費領域。
基於此,「真動物版」《獅子王》的公映,是具有標籤意義的,它很大程度衡量了觀眾對經典電影的基本認知,也讓圍繞一部電影產生的人心與審美傾向變得無比清晰。我個人認為,《獅子王》「真動物版」屬於可看可不看的範疇,不看不會有損失,看了也不會有損失,恐怕所有從事經典翻拍的工作者都意識到了一點,所以把經典拿來進行二次或多次利用,才會成為各製片公司趨之若鶩的事情。
作為一名影迷,我覺得個人的電影審美品位,是要高於集體與市場的電影審美品位的,因為無論怎樣,那些被換檔、被調低屏幕亮度、剪輯混亂的新電影,會被一些網友詮釋為「自由無價的必要犧牲」,但事實不盡然,一些一廂情願的觀點,並無助於改變現狀。
因此,評價與消費電影,要儘量離開那道無形的約束,只要是自己喜愛的、崇拜的,只要是目標或人是正直的、健康的、自覺的,就都值得人們去跟隨,但前提時,在跟隨的時候仍要保持距離與空間感,別把出生、成長於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們,變成無謂的較真。
(《翻拍《獅子王》是對電影經典魅力的一次驗證》由貴陽日報為您提供,轉載請註明來源,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