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遠都不知道意外和行情會哪個先來?」
搞不好是一起來。
新年伊始,當大家沉浸在2020年農曆春節,來得比往年更早一些的時候,刷著朋友圈的小王發現BTC突然漲了,並且一度從6850美元漲至8467美元。這當然不是為了歡度春節,而是因為美國和伊朗上演了一場諜殺大戲。而伴隨著雙方的偃旗息鼓,比特幣價格又開始逐漸下滑,下降到7731美元附近,其走勢和黃金相似。業內認為,比特幣在此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數字黃金」的逐漸成熟。
一直以來,自帶金融屬性的比特幣,被不少人當作是避險資產,即是與黃金、原油等衍生品同樣的性質,意味著隨著市場變化,價格不會產生較大波動的穩定的資產。當「避險資產」頻頻跟比特幣掛在一起的時候,這似乎形成了全球的共識。然而根據資料顯示,2019年比特幣與黃金的正相關性從負值上升至0.2,然而並不足以證明兩者有著強聯繫,或者是同樣類型的資產。
區塊鏈是價值網際網路,這其中的金屬屬性在不同的系統設計中,token可以代表著貨幣、債券、股權等等,進行市場交易行為。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哪怕逐漸成為新型投資品,但是這市場流通量相比於黃金現貨,仍舊不在一個數量級之上。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大家對於比特幣或者是其他加密貨幣,作為「避險資產」仍舊抱著懷疑的態度的重要原因,因為其太不穩定了。
儘管目前比特幣無法成為避險資產,但是它仍然存在巨大的金融價值,如固定的發行量對抗長期通脹;如目前如日中天Defi,也正在成為傳統金融商業巨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對於區塊鏈來講,十一年其實並不算很長,生態、技術、機制仍舊處於不斷摸索的狀態當中。
有可能連中本聰也未曾想過,十一年後的區塊鏈會呈現出現在這樣。Staking模式成為主流,Defi已然是市場熱點,連曾經比特幣核心機制的PoW,也面臨著中心化問題明顯,面臨退居歷史的舞臺的問題。如今的區塊鏈行業,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浪費資源,成為了PoW的代名詞——28TH/S標準算力下,24小時不停運轉,一天消耗可達38千瓦,約是普通家庭用電量3倍;0.00111412個BTC,是新礦機每天挖出BTC的數量;34.7百萬噸的年碳排放,相當於整個丹麥的碳排放量。對抗礦機ASIC化,成為了各類PoW機制為首的項目方的口號,有的甚至為其修改底層算法,更有甚至乾脆修改共識機制。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PoC憑藉著人人皆可挖礦,降低挖礦成本,杜絕中心化,從眾多共識機制之中脫穎而出。
許多對於PoC不了解的人,以為它是一個剛剛被提出來的概念,實則不然。PoC在2014年就被應用於Burst的項目上,礦工通過在自己存儲數據來搜尋正確的哈希值,從而打包區塊,獲得獎勵。Lava作為PoC領域裡的佼佼者,秉著對區塊鏈的深刻理解,對PoC進行了改進採用特有的火石機制,火石由抵押Lava生成,挖礦可獲得雙倍Lava獎勵,可以將其理解為Staking機制升級版,火石的價值是由市場調控。
Lava運用算力綁定的方式,實現不同的算力可以綁定在同一地址上,豐富了挖礦場景下「礦池」生態的發展。礦工和礦池之間不再各自為政,既保證了礦業生態的良性合作,又保障了人人都可挖礦的理念。
市場調節與生態發展兼顧,線下場景應用落地當然也必不可少。針對線下支付,Lava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團隊這個在積極推動區塊鏈支付的發展,通過原子交換等技術,實現點對點去中心化跨鏈交易。利用這項技術,區塊鏈之間的信息流動將大幅增強,從而達成通證之間的價值流通。獨立的區塊鏈網絡終將藉由原子交換,走向互聯互通的未來。
成為「數字黃金」這條路,加密貨幣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也並非不可期待。我相信有著強金融屬性的Lava,將足以成為攪動金融池子裡的那條鯰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