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這篇文章是我們「FIRST EFFECTS」系列文章的第二篇 ,在這個系列中,我們會帶著大家一起回顧下那些經典且廣受歡迎的效果器(包括效果器踏板或類似可攜式設備)的誕生,以及它們是何時開始被吉他手和其他音樂人所使用的。
在上周的《吉他手們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Tremolo,回聲和其他的那些早期的效果器的?》中,我們探討了四種經典的吉他效果,這些效果最開始都是通過複雜的機電手段創造出來的,但是它們卻激起了吉他手們想要將各種效果融入吉他聲音的欲望。隨著60年代電晶體革命的出現,人們能夠創造出更多的效果,今天我們就來進一步研究這些隨著電晶體革命而出現的吉他效果。
Fuzz效果器
Fuzz可以稱得上是最激烈的效果之一,也是最具活力效果的之一。最早發現於上世紀60年代早期人們為鄉村音樂藝術家們錄製的低音吉他的音軌。在為Marty Robbins 1961年的《Do not Worry》錄製Grady Martin的低音吉他部分時,Nashville的音頻工程師Glen Snoddy發現了在混音臺的某一個音軌中,電子管前置放大器開始失效時發出的聲音非常驚豔,他完全被這種聲音效果震驚了。Glen Snoddy和他的客戶都同意保留這個「fuzz bass」音軌,不僅如此Snoddy還開始用一個獨立的盒子來複製這種音效。幾年後,他所設計的這個設備逐漸演變成了Maestro Fuzz-Tone效果器踏板。
對於誰是第一個使用fuzz效果進行吉他獨奏的,搖滾歷史學家們仍然在爭論不休,有些人認為是Big Jim Sullivan(PJ Proby在1964年發行的熱門歌曲《Hold Me》中的吉他音軌),有些人則認為是The Ventures的Nokie Edwards(在1962年發行的《The 2,000 Pound Bee 》中使用了Snoddy製造的Fuzz效果器踏板的吉他音軌)。商業化Fuzz效果器踏板Maestro Fuzz-Tone的首個熱門歌曲是滾石樂隊的《(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這首歌於1965年6月在英國發行,兩個月後在美國發行。隨著滾石樂隊的蓬勃發展,Fuzz效果憑藉著其帶來的頗有感染力的音效,掀起了一場聲音的革命。
Maestro Fuzz-Tone FZ-1A效果器
Fuzz-Tone電路本身其實是非常簡單的,僅使用了三個電晶體和少量的電阻器和電容器,但是它的聲音卻被認為是搖滾樂中最具表現力的聲音效果之一。Maestro和其他製造商在早期所生產的Fuzz效果器那出色的音效主要來自於他們當時所使用的鍺電晶體,能夠讓其產生豐富,渾厚的聲音,有點像壓縮所帶來的那種感覺。但是,它們的偏差/容差變化也會變得很大,以至於早期沒有兩個Fuzz盒子的效果聽起來是完全相同的,有些Fuzz盒子的聲音聽起來非常沉悶而乏味,有些聽起來則非常棒(在60年代後期,矽電晶體開始逐漸取代鍺電晶體)。
到了上世紀60年代中後期,所有的吉他設備製造商都在生產 – 或者至少在重新打造 – 他們自己的Fuzz盒子。其中的經典產品包括了:Arbiter的Fuzz Face,Vox Tone Bender,Baldwin的Buzzaround,Marshall Supa Fuzz等。
高音增強效果器
如果您能找到一個早期生產的Fuzz盒子,並去掉其中的一兩個電晶體,然後調整均衡器以增強高頻聲音,您就能得到一臺高音增強效果器。人們最初發明高音增強效果器的目的就如它們的名字所說的一樣 – 在那個將高音作為穿透混音的關鍵的年代(見證了Top Boost,bright switch和brilliant channel的年代)- 高音增強效果器飛速的流行了起來,無論怎樣設置EQ,它們都能夠讓電子管放大器達到過載狀態,而這個簡單的設計從此就成為了許多吉他手的最愛。
Dallas Rangemaster高音增強效果器可以說是該類效果器的鼻祖,然而它不是一個「效果器踏板」,而是一個擁有吉他輸入埠的音箱頭,可通過背面的線纜連接到吉他音箱。面板上面有一個滑動開關 – 沒有踩踏按鈕 - 和一個增益級別控制旋鈕(旋鈕上面的標記的是「SET」),僅此而已。這個效果器的電路中總共只有9個元件,如果您找到一臺原版的Dallas Rangemaster高音增強效果器,可以在古董市場上的賣出高達2,000美元的價格。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們把它命名為高音增強效果器(Treble Booster)之後,這個名字可能會造成誤導:Rangemaster的電路並不會讓您的吉他聲音變得更亮,因為它對高頻聲音的增強比對低頻聲音的增強更大。這臺設備在1965年首次亮相,在其早期的應用當中,最著名的是:Eric Clapton在John Mayall的《Blues Breakers With Eric Clapton》中的一些歌曲中使用了該效果器 - 儘管很難肯定的說究竟哪首曲目有使用。而且似乎他並沒有在《Beano》中使用該效果器,儘管有很多粉絲都聲稱「聲音聽起來像是用了Rangemaster」。但是Clapton很可能在之後的現場表演中使用過Dallas Rangemaster高音增強效果器,或者是在Cream的一些歌曲中使用過它,但是......誰知道呢。
Dallas Rangemaster高音增強效果器
無論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作為一種效果類型的高音增強效果器在上世紀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非常受人們追捧,Jimmy Page,Tony Iommi,Ritchie Blackmore,Rory Gallagher,Brian May等許多人都在使用Dallas Rangemaster和其他的高音增強效果器。
Wah-Wah哇音效果器
如果不是因為一位吉他手和發明家(他當時在一家坐落於洛杉磯的工作室工作)的不懈努力,哇音踏板效果器可能早就被人們拋棄了。哇音效果器曾經作為一種新穎的效果器被短暫的使用在小號、長號還有其他的銅管樂器上。哇音效果器能成為吉他和吉他音箱之間最具表現力的效果器之一都要歸功於Del Casher。
1966年,作為洛杉磯音樂,電視和電影界的一位自由吉他手的Casher在當時非常多產,也因此引起了Thomas Organ的注意。這家來自洛杉磯公司與英國的JMI合作,為其在美國分銷Vox設備,同時它們自己也生產了許多使用了Vox品牌的吉他音箱和其他配件。在與Thomas Organ一起進行產品開發,並且參與了Vox Amplifonic Orchestra的表演的同時,Casher注意到在(幾乎所有樂手使用的)那些促銷中的新型電晶體Vox吉他音箱上,如果快速的轉換Tone控制,就會產生一種獨特的「哇哇」的聲音 - 他當時對此非常好奇。Dick Denney是JMI的傳奇工程師,他為在英國銷售的Vox電晶體吉他音箱開發了旋轉版的MRB開關(用於增強中頻聲音),它與傳統的調音旋鈕有很大不同 – 它能夠通過一個簡單的EQ濾波器,同時增強吉他中音頻段內的不同notch,而不僅僅是削減高頻聲音 - 這種做法啟發了Casher。
Thomas Organ Cry Baby Model 95
經過一番對Thomas Organ老闆的勸說,老闆終於同意指派音頻工程師Brad Plunkett和Les Kushner對這種旋鈕後面的電路進行改造,在Casher的參與下,他們最終將其改裝成了一個帶有搖杆腳踏板的獨立的效果器踏板,哇音效果器就此誕生。接下來唯一的問題就是:Thomas Organ的執行長Joe Banaron最初為哇音效果器設定的目標客戶群是號手,因為通常一個管弦樂隊中有多把號,卻只有一把吉他(正因如此,哇音效果器最初的代言人是一位小號手Clyde McCoy,他的照片和名字都出現在早期的哇音效果器的底部)。為了說服Banaron,Casher於1966年末在吉他上使用哇音效果器製作了10首歌曲的演示LP,並在他自己的工作室(車庫)內進行了錄製。該專輯於第二年初發布,Casher以此證明了自己的觀點,而Vox的哇音效果器最終於1967年2月投入生產,Thomas Organ Cry Baby於1986年開始在美國銷售。
在Casher 於1967年初推出的demo LP中,所有的曲目都可以稱得上是使用哇音效果器的先驅,其他先驅者也迅速的加入了進來。之前Casher曾與Frank Zappa和Prunes一起錄製過唱片,而Zappa本人很快就成為了哇音效果器的主要支持者,還有英國的Jimi Hendrix和Eric Clapton,他們都是哇音效果器的著名使用者。
八度音製造器(也叫八度分配器)
這種效果器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早期的型號使用了電晶體,它們的效果可謂是60年代後期吉他手們所使用的效果器中最怪異的一種 – 而且當使用方式錯誤時甚至能夠獲得更加狂野的效果 - 創造出一個比原始音符高八度的音符,通常會帶有hazy fuzz的效果。使吉他獨奏獲得了迷人,粗獷和略微不和諧的感覺,也幫助定義了迷幻搖滾的概念。
最初的八度音製造器是由Roger Mayer在1967年左右發明的,只是作為一些定製的單品。 基於Hendrix自己的實驗(Hendrix將吉他信號的頻率加倍,創造出一種音符的音高增加了八度的錯覺),Mayer為他製造出了帶有fuzz效果的八度音製造器,但是他從未將他的這一發明作為商品推向商業市場,正因如此,其他人/製造商(其中最著名的是Tycobrahe)也根據需要製造出了自己的八度音製造器。在Hendrix於1970年代去世之後,Mayer繼續設計和製造音頻工作室所用的電子設備,並於90年代重新開始製作吉他效果器踏板,Mayer後來終於推出了自己的八度音製造器。
Roger Mayer Octavia
在盒子內部,有能夠精確的製造八度音階的電路,但是它並沒有上面所說的那些早期的fuzz效果器和高音增強效果器那麼複雜,僅僅使用了三個電晶體,一個阻抗級間變壓器,以及幾個電阻器和幾個電容器。但是,它的工作原理卻是相當先進的。Mayer幾年前給我解釋過它的工作原理,「它能夠使音符的圖像數量增加一倍。看起來它應該使聲音的頻率提高了兩倍,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信號的上下波動變成了兩倍,所以我們的耳朵也就認為頻率變成了兩倍。「換句話說,Mayer繼續補充道,「就像我們拿著某樣東西對著鏡子時,能從其中看到兩個影像,但是其實東西只有一件。」
想要用好八度音製造器,通常需要進行一定的練習。傳統的演奏只會錄製單個音符,他們更喜歡乾淨,直接的拾音,而使用相對較少的slur 和bend,還有那些沒有諧波泛音的信號。通常用在吉他琴頸的拾音器上所獲得的效果最好,使用單線圈拾音器,在第12音品或更高的音品附近。如果使用正確,您就能獲得極具吸引力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