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百度百科牽手湖南大學開設的文化素質新模式課程「百度百科詞條編輯」課程的結業,首批「百度百科知識先鋒」誕生了。
自2010年9月開課起,「百度百科詞條編輯」課堂已培育了數十位來自湖南大學不同院系、不同年級「知識先鋒」。而他們也提交了一份精彩的成績單--完成了數千個詞條的創建和目錄整理,獲得了無限的實踐心得和分享樂趣。
在課程結業典禮上,「知識先鋒」們紛紛讚許了這種不出校門就能充分融合教、學、用的創新課程模式。雷雨芸同學就毫不吝惜自己對「百度百科詞條編輯」課程的認同:「人們都說資訊時代考驗的是人們的信息處理能力,誰能夠快速有效地得到真實的信息,誰就能夠不被時代拋棄。而在百度百科詞條編輯過程中,我的搜索、甄別、過濾信息的能力無疑得到了相應的提高,這得感謝百度百科提供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平臺。」據悉,雷同學還憑藉自己在課程中的出色表現,成為了百度百科核心用戶。
在業內專家看來,「百度百科詞條編輯」課程的開設是一個學生方、學校方、百度百科方面三方均獲益匪淺的良行。
益在學生
作為 Web2.0時代特有的新型教學方式,「百度百科詞條編輯」課程不僅以一種特有的參與式實踐教學,以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平臺為依託,令大學生走出「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扔筆記」的傳統課堂,與最新的知識、現象對接,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之獲得了實踐經驗,提高了自身綜合素質,同時也感受到了分享與傳播知識的樂趣。參與該門課程的李婷同學就這麼告訴記者:「從最初的向外界索取知識,到現在的分享知識,分享成果,百度百科給予了我們一種能力上與精神上的洗禮!」湖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彭蘭玉也介紹到,很多選修了「百度百科詞條編輯」的同學已經編上了「癮」,對百度百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好友。
益在校方
對於一直致力於教育創新的大學高校而言,「百度百科詞條編輯」課程為校方探索出一條大學教育與網際網路最新技術和知識接駁的創新合作之路,在豐富高校學科知識體系的同時,令學生不出象牙塔便能「走」出校園,改善了高校封閉式教育的弊端,緩解了高校的書本式教育與社會需求錯位的局面,讓大學生得以提早面對社會,進而在未來更好地融入社會。對此,彭蘭玉教授表示,百度百科在高校開設「百度百科詞條編輯」課程,是在「我向社會,社會有我」的文化素質教育模式方面一次非常有價值的探索。
益在社會
益之大者在於「公」之獲利。作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平臺,百度百科此舉的公益對象,絕不只是一所大學,或者一批學生。據百度百科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百度百科詞條編輯」進入高校課程表僅僅是一個開始,只是「知識先鋒」百度百科校園計劃的一小部分。這已從去年底正式啟動的「知識先鋒」百度百科校園計劃,是百度百科與全國重點高校合作開展的一項社會實踐互動項目。
作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平臺,百度百科思考的除了不斷提高詞條的全面性和權威性,更多的是如何充分利用自身強大的技術和用戶優勢,去擔當傳播中文文化的時代先鋒。很顯然,百度百科在「知識先鋒」百度百科校園計劃這一公益舉措當中,為自己找到了方向。通過與全國重點高校共建「百度百科課程」這一惠及青年、利在四方的創新合作形式,百度百科為熱愛科學、熱衷分享知識的在校大學生提供了自由、開放、平等的資源共享和知識創建平臺,既促進了對高校學生知識體系的豐富和完善,為青年一代提供學習、試煉和成長的廣闊空間,更極大程度地履行了自身文化傳播的責任,並且立足於長遠發展,去激發、鼓勵和挖掘未來百科文化建設和傳播的中堅力量。相信隨著一代又一代「知識先鋒」的成長和壯大,這一宏偉構想的實現,只是個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