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瀚視野
今年可能是中國外貿史上最為「跌宕起伏」的一年——從疫情暴發後導致的「訂單荒」「退單潮」,到歲末加班加點趕訂單甚至頻現「爆單」,中國外貿牽動著國人神經。
好在中國外貿是從市場摔打中成長起來的,不僅先天具備強大韌性,還善於危中尋機、化危為機,本周公布的進出口最新數據就是佐證 。據海關統計,以美元計,11月份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和出口值雙雙創下了自1979年有統計數據以來單月最高記錄,出口增速也創下了2018年2月份以來的新高。總體看,不僅外貿規模在持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也實現了進一步提升。
有輿論認為,中國外貿之所以能「風景這邊獨好」,離不開好運氣的成分。其實不然,這份亮麗成績單的背後,凝聚著從中央到地方以及每個市場主體的辛勤努力與付出 ,正所謂「事非經過不知難」。
此前,有市場分析判斷,海外疫情持續蔓延會大幅降低從中國進口的需求。事實上,正是由於海外產能受到的衝擊更為嚴重,很多境外訂單不得不轉向中國。今年的中國外貿市場可謂是經歷了冰火兩重天的感覺,今年年初受到疫情影響,外貿市場可以說是一片慘澹,很多企業都說是不是要活不下去了,然而到了今年下半年,外貿市場又一片大好企業的訂單都已經多的接不完了,甚至於不少企業的訂單都接到了明年,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外貿大好的背後,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中國的外貿企業之所以有這麼好的發展,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和中國長期的在世界上積累的製造力水平是密不可分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呈現出持續發展的態勢,中國吸引了大量的企業和承接了世界分工的產業轉移,讓中國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工程,我們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工業門類都是世界最強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的外貿企業才有了長期發展的基礎,這是一切的根源。
其次,我們再來看今年的疫情,雖然從短期來說對中國外貿企業帶來了一定的衝擊,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實際上是一個危險和機遇並存的狀態。對於整個中國企業而言,由於我們國家有較好的防控態勢,較早的實現了復產復工和經濟復甦,這對於整個中國來說,我們反而有了經濟發展的潛能,在全世界各國都因為防疫不斷的選擇國家關閉,甚至於企業停工的時候,中國依然能夠保持長期穩定的生產,這種穩定的生產能力和持續的供應能力,讓中國成為了世界製造業的避風港,當時在沒有辦法能夠進行全面開工的時候,中國成為了向世界提供大量工業品和製成品的關鍵所在,正是中國這個世界工廠才能夠保證世界物資供應的穩定,這也是整個中國因為疫情所帶來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機遇。
第三,當前的外貿狀況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從短期的角度來看,在世界疫情沒有取得徹底緩解之前,中國的外貿訂單火爆的局面依然會持續下去,因為對於全球必須的這種需求來說,中國是唯一能夠全馬力開動工廠進行生產的國家,所以我們的外貿企業將會有比較好的市場前景。從長期的角度來看,隨著世界經濟的恢復這種外貿訂單火爆的局面並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所以對於中國的外貿企業來說,當前最需要做的是練好內功,真正把自己的能力變強,實現產業的轉型和升級,提高產業的附加值,在當前機遇的情況下真正藉助機遇提升產業,這才是我們當前最需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