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旅遊觀光,歷史名城名古屋是必到的打卡地之一。名古屋是愛知縣首府,位於日本中部地區,是一座有著豐厚歷史底蘊、經濟實力雄厚的城市。日本戰國時期的三傑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均來自名古屋。名古屋還是一座知名港口城市,因港而興,因港而旺。
因其地理位置適中,港灣水深,自然條件優越,沿海交通設施齊全,集運貨物和疏港條件有利,故而獲得了快速發展。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名古屋的港口吞吐量就達1.1億噸,比二戰時期的水平高十多倍。有一段時期,名古屋外貿貨物吞吐量超越橫濱、神戶,而位居日本第一。
伊勢灣的正門
名古屋港是依託伊勢灣而發展起來的。伊勢灣位於日本列島外側,其北端直抵中部地方的最大平原濃尾平原,它為多功能巨型港口的建設準備了足夠的場地。由於伊勢灣外狹裡寬,灣內套灣,為海運業提供寬闊而又隱蔽的海域,可以同時停靠兩三百艘船隻,即便太平洋上狂風巨浪,在通常情況下也難襲擾到港灣內的船隻。天然的深水航道,又為大型船舶的出入創造了方便條件,吃水10米以上貨船和貨櫃船以及吃水17米以上的大型油船可以暢通無阻。
名古屋港主要輸出運輸機械、鋼鐵,一般機械產品、陶瓷製品、橡膠和化工產品等,其中以汽車為主的運輸機械在出口貨物中佔第一位;輸入則以石油和石油製品、鐵礦石、木材、糧食和豆類等居多。
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起,圍繞著伊勢灣沿岸、名古屋港和名古屋市而發展起來的名古屋都市圈,其經濟力量迅速膨脹起來。現在,在伊勢灣的東、北、西三個方向,包括愛知縣、岐阜縣和三重縣在內的廣大地區,形成了以名古屋為中心的經濟地域綜合體。其中尤以位於伊勢灣東北岸的愛知縣,經濟發展速度最快。該縣從70年代至80年代的10年中,工業、陸運和港口建設規模,在日本全國名列前茅。
按工業產值計,1978年以來,愛知縣已連續40餘年成為日本第一大工業縣。而名古屋正是愛知縣的核心城市,並且在工業發展、布局、商業吸引範圍範以及交通聯繫等方面已超出愛知縣的範圍,擴展至名古屋經濟圈以外的地區,名古屋港成了愛知縣乃至整個名古屋經濟圈的海上門戶。
名古屋經濟圈的工業實力
在名古屋港的背後,有著廣闊的腹地,除名古屋市以外,還有豐田、東海等30多個中、小城市。其中位於名古屋港區東北的豐田市,面積不大,人口只有40萬出頭,但是日本豐田汽車的總部正是設在了這裡。圍繞著巨無霸豐田企業,市內擁有生產汽車和汽車零部件的大、小工廠共有100多家,其中以「豐田汽車公司」的五大工廠最著名,現在每年的汽車產量超過400萬輛,是僅次於東京、大阪、川崎和橫濱的日本第五大工業城市。
豐田市所產的汽車。除一部分通過陸上交通運往附近地區內銷,一部分裝船運往國內其他市場外,大部分由大型汽車運輸專用船和其他船舶,運到美國德國、加拿大、中國、英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的汽車市場。所以名古屋港又成為豐田汽車公司的主要出口基地。港內有專門的泊位專營或兼營汽車出回業務。
名古屋與杭州對比
從氣候上來說,名古屋與我國的江浙滬一帶很像,如果非要找一個對比城市,杭州跟名古屋這座城市的氣質比較接近。有緣分的是,第19屆、20屆奧運會將於2022年、2026年分別在杭州、名古屋兩座城市舉行。
名古屋市區面積約330平方公裡,人口230萬,是日本第四大人口城市。在2007年時,名古屋的國內生產總值就已達13.20萬億日元,約合1120億美元。彼時的杭州GDP為4100億元人民幣,約合525億美元,跟名古屋相比差了近595億美元。
受2011年日本大地震影響,名古屋的GDP比上年有所下滑,為1540億美元,比4年前還增加了400多億美元,主要原因是日元對美元大幅升值。那幾年,杭州的發展很快,2011年的升值總值已近1000億美元,繼續縮小與名古屋的距離。
2017年名古屋GDP總量約1225億美元,比2011年減少了四分之一,除了日本經濟低迷因素所致,關鍵還是受日元對美元貶值影響,當年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大體保持在110-114日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回過頭來看杭州,2017年杭州GDP總量為1.26萬億人民幣,差不多有1850億美元,放眼全國也是前十的水平。
不過這只是兩座城市之間的對比,整個名古屋都市圈的經濟總量還是非常龐大的,有五六千億美元的規模。即便是從人均來算,名古屋也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城市,在世界範圍內也是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