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瑪尼諾夫
☆ 樂曲介紹 ☆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即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作品號Op.30,作於1908—1909年,1910年11月28日由拉赫瑪尼諾夫自己主奏鋼琴首演,呈獻給鋼琴家約瑟夫·霍夫曼 (Josef Hofman,1876—1957)。
「拉三」被稱為「世界上最難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實的。真實生活中的戴維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教授西裡爾·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體力上的付出等於「鏟十噸煤」。1909年11月,拉赫瑪尼諾夫本人作為鋼琴獨奏者在紐約首演時,也把自己這首協奏曲戲稱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龐大與沉重。從各方面看來「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延伸,但前者的演奏難度顯然大大超過了後者。
方崬清 作曲家 / 攝影家
小方談「拉三」
我經常想寫音樂,實際上是內心驅使我用聲音表達感情,,就像我說話是為了表達思想一樣。我認為,這也就是每位作曲家生命中的音樂功能」。
—— 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俄) 1873—1943
壹
毫無疑問,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的《c小調第二
鋼琴協奏曲 OP. 18》和《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OP. 30》是作曲家一生中最成功的「裡程碑」式的作品,也是當代古典樂壇音樂會上演率最高的曲目之一。今年恰逢「拉三」首演111周年,手頭現有「拉三」11 個版本,全部聆聽一遍,作為對老拉的致敬!
20世紀上半葉是傳統音樂向現代主義轉變的拓荒期,各種大膽創新的作曲理念和寫作技法如雨後春筍般迸發。最具代表性的法國有印象派德彪西、拉威爾;匈牙利有巴託克;維也納有勳伯格;俄羅斯有斯克裡亞賓、斯特拉文斯基、普羅科菲耶夫等同時代數位大咖。而拉赫瑪尼諾夫卻獨樹一幟,最大化保持了19世紀的浪漫主義創作觀,與當時那個「主義」迭出、流派分呈的年代似乎是格格不入。然而拉赫瑪尼諾夫並不是浪漫主義的復闢者,而是一位貨真價實的革新者。他在《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和《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中主要的表現手段――旋律、和聲、曲式、鋼琴化織體的運用及獨奏與樂隊的關係等方面,無不體現了他的這種創作風格。我認為,單靠這兩部絕對重磅級的鋼琴協奏曲,拉氏的名字便可雕刻在近現代音樂史和鋼琴發展史兩座豐碑的顯赫位置上。
然而,藝術家的人生自古以來都不是一帆風順。誰也不曾料到,1897年,當24歲的拉赫瑪尼諾夫滿懷希望地創作的《d小調第一交響曲》,在聖彼得堡由俄羅斯音樂界舉足輕重的大咖亞歷山大格拉祖諾夫(Alexander Glazunov)指揮首演,遭遇失敗。更有演出次日,來自聖彼得堡的樂評竟然用「現代主義者的殘渣」這種字眼攻擊拉赫瑪尼諾夫,使得這位本來遠景光明的的青年作曲家瞬間被打入谷底,一蹶不振。在經歷了這次失敗之後,拉氏將近三年沒有再作曲,「我感覺自己好像一個患了中風的人,好久沒有用頭腦和手。」 拉赫瑪尼諾夫情緒極為低落,甚至完全失去自信,一位朋友安排他會見俄國大文豪託爾斯泰。在這次難忘的會面中,拉赫瑪尼諾夫確實為他所崇拜的長者一番話所鼓舞:「年輕人,你能想像我的人生是一切順利的嗎?你能假設我毫無煩惱,從不猶豫,而且從未喪失過信心嗎?你真認為信心總是和力量相等的嗎?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遭遇困難的時刻!抬起你的頭,堅持你所要走的路。」
「人都是為希望而活,因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氣」
列夫·託爾斯泰(俄)1828——1910
當時的拉赫瑪尼諾夫想重燃激情,投入作曲,但是他辦不到,靈感似乎仍然枯竭。他被推介給莫斯科大學的尼古拉達爾醫師。達爾醫師以「催眠術」從事精神治療並成功治療了許多病例。而他本人恰好也是一位音樂愛好者,所以他接受了拉赫瑪尼諾夫這個患者,給了老拉免費的診治。日後,拉赫瑪尼諾夫回憶這段時光說:「也許聽起來不可思議,不過這次治療確實對我幫助極大。到了夏天我開始再度作曲。就像貨倉中的東西不斷增加,新的樂思不斷的湧現,甚至比我創作協奏曲所需的還要多。」 在達爾醫師的治療下,拉赫瑪尼諾夫逐漸恢復了創作的能力,於是在《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總譜出版時,拉赫瑪尼諾夫便將這首樂曲,題獻給達爾醫師。
貳
和《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艱辛曲折的創作歷程相比,拉氏時隔8年之後所發表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就顯得十分順利。這部作品是拉赫瑪尼諾夫 1907年開始著手準備創作,近兩年時間,一直擱淺,直到1909年夏天,拉赫瑪尼諾夫到伊凡諾夫卡鄉間度假,6月6日,他寫了一封信給莫洛佐夫,談到他修改管弦樂曲《死之島》的經過,並在信中透露:「我現在正創作那首新作品,它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實,假如健康沒有大礙,我將致力完成它。」這首新作品,就是《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在「拉三」樂譜的手稿上,標註有「1909年9月23日於莫斯科」的字樣)這樣看來,這首40 分鐘的協奏曲,是用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完成的。(如此效率和高水準實在令我輩汗顏!)
▲《SHINE》電影原聲音樂 作曲:大衛·何什菲爾德 (唱片號:PHILIPS 28945 47102)
大多數人接觸「拉三」這部作品,是從1996年澳大利亞首映的電影《Shine》(《閃亮的風採》 楊·薩爾迪編劇 / 斯科特·希克斯導演)中,影片圍繞一個天才鋼琴少年成長的故事展開,講述了「拉三」這部在體力消耗與技術難度相當於「鏟10噸煤」的作品。拉赫瑪尼諾夫自己說,這首樂曲是「特別為美國而作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可以說是作者在20世紀最初十年中創作的極至。這首作品在風格上和《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基本相同,但戲劇性更強、織體更加複雜、技巧性的段落更多。最為重要的是,這部作品中呈現出強烈的藝術創新,儘管拉赫瑪尼諾夫特有的憂鬱氣質在這首樂曲中依然明顯,但色彩華麗而豐富的鋼琴技法和更加宏偉的交響樂規模,使樂曲提升至一個更高的全新境界。
在拉赫瑪尼諾夫作品中,和聲、節奏、力度、織體,都能與他痴迷、狂喜 、悲傷、懇求 、陶醉、時而光明、時而糾結的性格以及戲劇性的人生經歷劃上等號。同樣,在拉氏的聲樂作品中也具有這些鮮明的「色彩性」表達。通過「拉三」,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拉赫瑪尼諾夫仍然堅定不移的以傳統的功能性和聲為基礎,以三度疊置和弦為基本的和聲材料,堅持最傳統的調性寫法。老拉的豐富情感,大氣連綿且優美如歌的旋律是他繼承了19世紀浪漫派詩人——蕭邦(Chopin 1810——1849)的寫作傳統;在狹窄的音域、級進為主的音樂進行、利用不斷延伸模進的發展手法,這些與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 1840——1893)創作風格有著非常直接的繼承關係;在同一中心音的靜音環繞型動機、下降長過上升的特殊的旋律線、迭奏與模進相互滲透的發展手法,也隱約有一些浪漫主義晚期理察·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影子;而「拉三」中不斷採用連續的雙音、濃密的復調織體、輕快機敏的斷音、大量宏偉的和弦等複雜的鋼琴織體,使得這部鋼琴作品的技巧非常艱深,要求演奏者具有更精湛的技術才能駕馭完成,這又不得不讓人想到另一位,在鋼琴作品創作達到高峰的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對他的影響。
▲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在美國
1909年秋天,已經聲名在外的拉赫瑪尼諾夫首次應邀踏上美國的土地,當金秋10月,他乘船到達紐約時,在一封寫給他的朋友的信中說:「美國是個陌生而缺乏熱情的地方,雖有許多傑出的交響樂團,但卻毫無歐洲文化的迷人氣息。如果不是為了賺些美元回去買部車子,我還真不願離開祖國。」 拉赫瑪尼諾夫在美國的行程十分緊湊,每日都在馬不停蹄地趕往演奏會現場。從他自己撰寫的回憶錄說:「差不多有三個月的時間,每天都有演奏會,我簡直快被逼瘋了。」 但是,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前夕,拉赫瑪尼諾夫竟然會選擇遷居美國,而且在這個他第一印象很壞的地方,度過了餘生。
1909年11月28日,《d 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在沃特達拇洛希(Water Damrosch)的指揮下成功在紐約首演。1910年1月,這部作品又在古希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指揮的紐約愛樂樂團協奏下,於卡內基音樂廳再度公演,大受歡迎。從「拉三」第一樂章開頭的第一主題,由長達24小節的旋律所構成,就顯示出令人如痴如醉的寬廣和無限的發展和延續性。紐約的樂評這樣寫道:「這是近年來最令人興奮的鋼琴協奏曲,它的長度和演奏的難度都要求鋼琴家必須具有異常的技能,她的本質,充分表現出了音樂的尊嚴和美感!」
叄
以下這些「拉三」(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3)版本是我平時經常聆聽的,除了幾個D&G公司早年出品的裡赫特版(大禾花系列),米丘利公司出品的賈尼斯版,DECCA公司
出品的阿什肯納齊版,和PHILIPS公司出品的阿格裡奇金線版等諸多倍受推崇的「老」演奏家經典版,以下這些版本,我認為從演奏到錄音到唱片封面以及內頁的製作都可圈可點,在感受如同排山倒海般,激情澎湃的拉氏作品的同時,這幾個版本對聆聽硬體的考驗也有著非常高的要求。
▲格裡戈裡·索科洛夫 & 燕帕斯·卡爾託特裡爾執棒英國廣播公司愛樂樂團 倫敦皇家阿爾 伯特大廳 1995.7.27 現場實況錄音 (唱片號:00289 479 7015 GH)
▲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茲 & 尤金·奧曼迪執棒紐約愛樂樂團 1978.7.8 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現 場實況錄音 (唱片號:7863-52633-2) ▲請參考【專輯分享#10 Horowitz 霍洛維茨 / 奧曼迪指揮紐約愛樂】
▲舒拉·切爾卡斯基 & 尤裡特米爾卡諾夫執棒英國皇家愛樂樂團 (唱片號:DECCA 483 2368) ▲請參考【專輯分享#17 Shura Sherkassky 舒拉·切爾卡斯基】
▲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 & 安東·普列文執棒倫敦交響樂團 (唱片號:DECCA 444 839- 2)
▲瑪爾塔·阿格裡奇 & 裡卡爾多·夏依執棒柏林廣播交響樂團 1982 年 12 月現場實況錄音 (唱片號:PHILIPS 446 673-2) ▲請參考【專輯分享#3 Martha Argerich 阿格裡奇】
▲葉菲姆·布朗夫曼 & 西蒙萊託執棒柏林愛樂樂團 (DVD 唱片號:EUROARTS 8024257754)
▲安德烈·瓦茲 & 小澤徵爾執棒紐約愛樂樂團 1970.7.27 現場實況錄音 (哥倫比亞公司出品 唱片號:LP M 30059 黑膠轉制)
▲老同學郎朗 & 尤裡特米爾卡諾夫執棒聖彼得堡愛樂樂團 (唱片號:00289 479 2236 GM2)
▲杜夏布勒 & 艾力雅胡因巴爾執棒愛樂管弦樂團(唱片號:06301 84112 LC)
▲拉赫瑪尼諾夫《d 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0P. 30》總譜
肆
拉氏幾部樂隊、合唱以及「室內樂」作品經典版推介: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交響曲 OP.27》 列昂納德·斯拉特金執棒底特律交響樂團 2009.9.27 現場實況錄音 (唱片號:NAXOS 8.572458)
▲拉赫瑪尼諾夫《交響舞曲 OP.45》唐納德·約翰斯執棒達拉斯交響樂團 (唱片號:APCD006)
▲拉赫瑪尼諾夫《鍾 OP.35》柯裡爾·康德拉伸執棒莫斯科愛樂樂團 (唱片號:MELODIYA 74321 32046 2)
▲拉赫瑪尼諾夫《晚禱 通宵守夜 1915 OP.37》 TONU KALJUSTE 執棒瑞典廣播合唱團 (唱 片號:VIRQIN VM 5 61845 2)
▲拉赫瑪尼諾夫《大提琴奏鳴曲 OP.19》艾莉莎·維勒斯坦·克洛 & 巴納坦 (唱片號 DECCA 28947 88416)
▲我的(HI-FI 入門級)聽音設備
_
☆ 本文作者 ☆
作曲家:方崬清 攝影:羅聰
●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 北京音樂家協會會員
● 第五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銀獎獲得者(金獎空缺)
● 「上海之春」國際作曲比賽第一名
● 亞洲國際愛樂樂團特聘駐團作曲家
● 北京大學中樂學社特聘駐團作曲家
● 《中國國家百年經典音樂典藏系列》入選作曲家
● 港珠澳大橋官方特邀作曲家
● 美國 TCU 國際大提琴藝術節特邀藝術家
● 廈門華僑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客座教授
● 中央電視臺外交事業 60 周年文藝晚會音樂總監
● 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澳門大型綜藝晚會音樂總監
● 2018 年度「橋梁文化傳播貢獻獎」獲得者
● Leica Artist CN 徠卡(中國)藝術家高級會員
中國音樂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