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舊稱「廣州灣」,別稱「港城」,是廣東省轄的地級市。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雷州半島上,地處粵桂瓊三省區交匯處,南瀕南海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西臨北部灣,背靠大西南,東與茂名市相連。轄3個縣級市、5個區和2個縣。
湛江是粵西和北部灣經濟圈的經濟中心,是中國大陸通往東南亞、歐洲、非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城市,1984年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湛江還是中國海軍南海艦隊司令部所在地。
民俗文化
雷州文化
雷州享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的美譽。
雷州文化既是廣東四大民系文化之一,也是湛江主要文化之一。
雷州文化是以雷州話方言為特徵的區域性文化,其分布範圍包括今雷州、遂溪、徐聞、麻章、東海島、霞山以及廉江一部分地區。
非物質文化遺產
至2008年底止,湛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29項,其中國家級6項,分別是:東海島人龍舞、遂溪醒獅、雷州石狗、雷州歌、吳川飄色、湛江儺舞等。省級5項,分別是:廉江舞鷹雄、吳川泥塑、麻章儺舞「考兵」,麻章「爬刀梯」,雷州姑娘歌等。市級18項,分別是:雷州烏石蜈蚣舞、雷州沈塘人龍舞、雷祖文化、雷劇、雷州穿令箭、雷州翻棘床(滾刺床)、廉江白戲、雷州音樂、雷州下火海、赤坎簕古龍、雷州方言、番鬼託梁、坡頭羅侯王廟廟會、坡頭山歌、徐聞陣式藤牌功班舞、安鋪八音、赤坎調順島網龍舞、硇洲津前天后廟會等。
民間藝術
湛江民間歌曲主要有雷州歌、東海嫁、吳川山歌、吳川民間歌謠:出嫁姑娘梳頭歌、吳川水歌、鹹水歌、廉江歌、白話歌和吟詩歌。
湛江民間器樂有雷州音樂、安鋪八音、硇洲八音、瓦窯陶鼓、華琴和雷胡。雷州音樂是指雷州民間器樂曲,是廣東省五大民間音樂之一,也是我國40多個樂種之一。
湛江宗教音樂分為雷州佛教音樂和雷州道教音樂。
湛江民間曲藝有流傳廣泛的粵曲、南音、龍舟、木魚及相聲、快板、三句半、蓮花板、大實話、賣雞調等廣東曲種,而本地的民間曲種主要為:雷州的姑娘歌、廉江的木魚、吳川的木魚及白戲、黎戲、木偶的唱腔表演等,其旋律優美悠揚,曲調琅琅上口,易學易唱。據不完全統計,湛江各縣區鄉鎮以粵曲演唱為主的私夥局和業餘曲藝社團200多個,另姑娘歌、歌、木魚的曲藝團隊也近幾十個。
湛江民間戲曲歷史悠久,經過不斷發展,現主要有民間木偶戲和地方戲曲兩大類。湛江民間木偶戲分為粵西白戲(原稱安鋪白戲,又叫白戲仔)、吳川木偶戲和黎戲。湛江地方戲曲只有雷劇和粵劇。
湛江民間曲種分為粵曲、歌謠、蓮花板、大實話、賣雞調、姑娘歌、吳川木魚、木魚。
湛江的宗教舞蹈分為屯分舞、散花舞和目蓮舞。
湛江的動物舞蹈分為蜈蚣舞、紫微降貔貅、舞鷹雄、獅舞和龍舞等。
湛江民俗舞蹈分為打盤茶(徐聞婚俗)和認同年。
湛江民間工藝美術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豐富多彩,獨具特色,在嶺南乃至全國都佔有重要位置。湛江的民間工藝主要有石刻、泥塑、麵塑、彩塑、彩扎、吳川飄色、草編花席、根雕、木刻、剪紙等。
湛江的石刻有石人、石像、石馬、石龜、石鼓、石狗、石獅、石碑、石浮雕、蟠龍石柱、石礎、石牌坊、石匾、石螺、石貓、石豬、石羊等。
吳川泥塑源於唐末宋初,由梅菉鎮瓦窯村民興起,現已形成群眾泥塑活動。2000年文化部命名吳川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泥塑)。
彩扎在民間有很多不同的稱謂,如稱扎作、彩糊、扎紙、貼紙等,所涉及的範圍較廣,包括彩釓靈棚、靈屋、各類戲曲人物、燈籠、飛禽、走獸等。本市彩扎主要有:鷹雄扎、醒獅扎、走馬(宮)燈彩扎、太平先鋒宮燈、梅菉花橋和雷州頭祿花燈。
湛江的民間武術,分拳術與器械兩大類,多以套路、散打、器械、對練形式出現。主要拳種是洪家拳和蔡家拳,李、莫、佛等流派亦有之。
湛江的民間絕技有穿令箭、翻刺床、踩火場、爬刀梯、噴玻璃、汽車過腹、翻鞦韆和穿刀洞過火圈。
民俗風情
年例是粵西嶺南這一帶獨特的節日,它不比春節、中秋等全國性的節日範圍之廣,但它們又有相似之處,都是傳統的習俗。就像傣族的潑水節,年例是當地獨有的,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氣息。至於慶祝的形式,也表現出了鄉村人的淳樸、厚道、熱情、樂觀的精神狀態。年例的獨特性也增強了當地人的一種鄉土優越感,擁有著獨一無二的節日,無疑是值得自豪的。年例中的爬刀梯、下火海、翻刺床、穿令箭、殷屋舞鷹雄等極具特色。
吳川元宵: 農曆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吳川元宵節熱鬧非凡,梅菉街道(鎮)區的大街小巷、張燈結彩,遊人如潮,好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元宵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電動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聳立的五級牌樓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橋,有浩浩蕩蕩的大遊行。遊行時鑼鼓喧天,舞火龍、舞獅子、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將、踩十番、吹長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樣的彩車、「地色」和精彩巧妙的「飄色」,還有多姿多彩的花簇隊、彩旗隊、儀仗隊和武術隊,全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宗教信仰
本地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並存。民間多信仰媽祖(即天后)、雷首、海山公、關公等。在農村,初一十五、初二十六都要祭祖先敬神靈。
方言
湛江是省內方言最為複雜的市。全市除流行普通話外,粵、閩、客三大方言均有分布。
湛江方言的來源和分布,與本地人口的來源有關。古時,湛江一帶土著民族為少數民族,操少數民族語言。唐、宋、元、明幾代,大批漢人從福建之莆田、漳州及浙江一帶遷至雷州半島,帶來了早已形成於福建一帶的閩語,後發展為本地人數最多的居民。由於人多勢眾,閩語成了雷州半島最通用的語言。幾乎在閩語傳入雷州半島的同時,早已形成於西江一帶的粵語亦開始傳入本市,較早傳入的有梅菉、吳川、廉江等地。而較遲傳入本市的方言是客家語,在明清時期(以明朝為主,特別是陳璘平定瑤亂時期),由福建汀州府及本省韶州府、潮州府、惠州府(後從潮州府分出嘉應州)的客家人(當時並未有客家一說)遷至廉江居住而帶來。閩、粵、客三大方言傳入本市後,由於遷民們缺少與原地區的交流,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受到地方語言環境的影響,各方言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閩方言發展成雷州話(或稱作黎話、雷話),粵方言發展為湛江市白話、吳川話、廉江白話等,客家方言發展成啀話(或寫作涯話、哎話)。
湛江市轄5區5縣(市),赤坎、霞山兩老城區操粵語,周圍農村操雷州話;坡頭區操粵語為主,極少數操雷州話;麻章區大多數操雷州話,少數操粵語;吳川市絕大部分操吳川話,少數操雷州話;徐聞、海康兩縣絕大部分操雷州話,客家語及粵語零星分布;遂溪大部分操雷州話,小部分操粵語;廉江操粵語、客家語,極少數操雷州話。在本市三大方言中,說雷州話人數最多,粵語次之,說涯話的又次之。粵語方言是本市之主導方言。此外,一些方言交界處和商品經濟較發達的城鎮還成為雙語區和多語區,居民可以同時操幾種方言。
該市之粵語較為複雜,各縣(市、區)以至各縣(市、區)不同區域都有較大差異。大體可分為兩類:一是湛江白話,二是吳川話。湛江白話又可分為市區白話、梅菉白話、廉江白話、遂溪白話、龍頭塘白話等。市區白話其聲母、韻母與廣州話基本相同,因而專家將其列入廣州話,其與廣州話之不同是聲調和腔調差異較大,開口可辨。梅菉、廉江、遂溪等地白話與廣州話聲、韻母大部分相同,其較明顯的特點是帶有高州、化州話的邊擦音聲母,且邊擦音聲母的字較多,因而有人將其列入「高(州)陽(江)話」。吳川話是粵語方言,其聲、韻、調均與廣州話有一定差異,吳州話習慣以吳州吳陽音為準。
雷州話各地亦有差異,大體以各縣(市、區)為片,分徐聞音、海康音、遂溪音、廉江音、郊區音等,這些差異主要表現在語調、腔調方面。如徐聞話略帶海南話腔調,只有吸氣塞音聲母。廉江的雷州話較之海康話「生硬」,音長不夠。各地雷州話亦存在一些常用詞不同音的現象,但各地之間均可通話。因雷州府歷來設於雷城鎮,故習慣上人們以雷城話為代表。
涯話(啀話)與粵東北一帶客家語的語言相差不大,主要差異是常用語方面帶本地特色,音調亦略有差異。湛江的涯話與同為粵西的陽江、茂名一帶的涯話亦較相近。2012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把湛江的涯話歸入客家語粵西片。湛江的涯話以廉江石角話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