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8.86米!12月8日,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公布,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
那你知道珠峰的年齡嗎?珠峰又是如何隆起的?在漫長的歲月中,神秘的珠峰演繹過哪些故事?12月9日,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了相關領域的科研專家。
△科學家原創科考繪畫作品
珠峰年齡
峰頂巖石標本顯示:4.7億歲
珠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它所在的青藏高原的隆升經歷了不同階段,而每次隆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進。
「地質學家通過珠峰峰頂巖石標本,推測出珠峰峰頂年齡為距今4.7億年,時代為奧陶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飛翔說,4.7億年前,珠峰峰頂所在的區域還在南半球,淹沒於古特提斯洋水面之下,一直到兩億多年前,珠峰今天的所在地依然是一片汪洋。
△吳飛翔(右)
1億多年前,珠峰所在的拉薩地塊和北面的羌塘地塊拼接在一起,組成了青藏高原的核心區。
距今6000萬~5000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碰撞,這是地球近5億年來最重要的造山活動,青藏地區的構造變形加速。同時,這個地區經歷了巨大的環境變化,由海洋到陸地,由山脈溝谷縱橫的複雜地形最終生長為遼闊高峻的世界屋脊。
「相對於岡仁波齊峰所在的岡底斯山系,珠峰所在的喜馬拉雅山系的生長是比較新近的事。在1500多萬年前,喜馬拉雅山脈的整體達到了現在的規模和高度。」吳飛翔說。
生命演化
許多神奇動物在這裡被發現
從海洋到陸地,從熱帶平原到冰緣高地……伴隨珠峰地區的環境變化,這裡成了巨大的「生命演化實驗室」。
「生物對氣候環境的變化極其敏感,珠峰所在高原地區的地質過程對氣候環境所造成的巨大影響,必定會反映在這裡生物的演化歷史上。」吳飛翔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半個世紀以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三代科考人對青藏高原進行了深入考察,大量存封於巖層的億萬年前的動物化石重見天光,勾畫出了珠峰壯麗恢宏的生命演化史。
△ " 世界屋脊 " 上的魚龍——喜馬拉雅魚龍
2億年前,特提斯洋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波光,菊石和腕足動物自由生長。此時,一頭身長15米的「巨無霸」躍出水面,又迅速潛入海底。這頭名為喜馬拉雅魚龍的動物是當時的海上霸主,它的同類直到白堊紀晚期才滅絕,那時候,珠峰所在的地區已經在亞洲的南緣,等待即將到岸的印度次大陸了。
吳飛翔介紹,1966年,該所老一輩科學家邱佔祥院士作為珠峰地區科考隊員,在珠峰發現了喜馬拉雅魚龍的化石。這是當時珠峰地區科考的標誌性成果。和喜馬拉雅魚龍一起被發現的,還有菊石類、雙殼類、海百合等海洋生物化石。
1975年,科學家在海拔4880米的珠峰地區又發現了兩件珍貴的旋齒鯊化石。「旋齒鯊現在已經滅絕了。它的牙齒十分奇怪,牙齒內捲成螺旋形齒列,如同銑刀一樣。」吳飛翔說。
△西藏發現的旋齒鯊
△珠峰中華旋齒鯊
伴隨時間的推移,兩億年過去,一種神奇的魚來到這裡。雨後,它們從水裡爬上來,鰓蓋大開,左右扭擺,神氣活現地「行走」,這種魚叫作「攀鱸」。「它們鰓腔裡有一個結構複雜的大迷鰓,功能就像陸地動物的肺。這個器官擠佔了鰓腔的大部分空間,而用於水中呼吸的鰓已經小到不能滿足魚的生理需求。所以,攀鱸必須不時地露出水面呼吸空氣,否則就會窒息昏厥,和人溺水一樣。」吳飛翔說,在珠峰地區,科學家找到了迄今所知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攀鱸化石,為重建青藏高原的隆升歷史增添了強有力的證據。
△青藏高原上的熱帶魚化石——西藏始攀鱸
△晚漸新世西藏始攀鱸的生態環境復原
除此之外,科學家陸續發現了更豐富多樣的化石,特別是冰期哺乳動物的祖先,如走出西藏的西藏披毛犀;最早的北極狐——邱氏狐;雪豹之祖——布氏豹;還有藏北始新世的「萌物」——西藏兔耳果……
氣候影響
有了珠峰,才有了江南的溼潤
你知道嗎,雖然南京和珠峰相距4000多公裡,但超體量的珠峰,直接影響了南京乃至江南、東亞和南亞的氣候。
△王先彥在青藏高原科考
12月9日,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自然地理學系主任、教授王先彥接受記者採訪時解釋,比如撒哈拉沙漠,主要是在亞熱帶,北緯30度左右,比較乾旱。那南京也是在北緯30度左右,為什麼不乾旱,反而比較溼潤?這就是喜馬拉雅山脈和珠峰的作用了。「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增強了亞洲季風,正是因為我們這個區域有季風,導致江南,甚至東亞、南亞整片區域變得溼潤。」
那麼,是否可以說,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和珠峰越高,江南一帶的天氣可能就越溼潤?王先彥表示,從理論上可以這麼說,但目前來看,珠峰增高並不多,加上各種其他因素,對氣候的影響還不好說。
地震影響
珠峰隆起和地震,誘因相同
珠峰的新身高,對於地震研究會不會有影響?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告訴記者,珠峰地區地質構造磅礴複雜,從地震學的角度而言,珠峰的新高度,對地震學的研究影響並不大,「珠峰的隆起是一個滄海桑田的緩慢運動,而地震則是突變運動。」
孫士鋐解釋,珠峰的身高來自多個方面的因素,地球板塊運動、巖石剝蝕、冰川變化、風化作用、積雪掩蓋……甚至降雨都會對珠峰的高度產生一定影響。「不過,珠峰的身高和地震,有一定的關聯度。它們的誘因是一回事,都是地殼運動引起的。」孫士鋐說。珠峰所在區域,最主要的是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相互碰撞。地震學家注意到,印度板塊每年都在向北衝撞歐亞板塊,每年以5釐米左右的俯衝量,擠壓歐亞板塊。
孫士鋐表示,珠峰新高度最大的意義在於,人類對自然的求知探索精神。
珠峰新高公布
相關教材將修改
12月8日,中尼兩國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8848.86米。12月9日,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目前蘇教版小學教材中,《科學》和《數學》教材裡關於珠峰高程表述均為8844.43米,這是2005年公布的數據。相關教材編輯表示,重印時將按照最新權威數據修改,各相關學科老師授課使用的數據已經更新。
正在使用的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材中,第二單元第5課《地表的變遷》中提到了珠峰的海拔是8844.43米。而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中也出現了珠峰的海拔,用的數據和《科學》教材一樣,是8844.43米。
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相關編輯告訴記者,8日當天消息一出來,出版社內部已經進行了信息傳達,會及時修改。據了解,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明年使用新教材,新教材不一定有相關內容。此外,明年《數學》教材重印,會按照最新權威數據更改。
來源:現代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