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王亞軍:今年是IPO市場創紀錄的一年,多家TMT企業明年將赴港上市

2020-12-17 和訊股票

  王亞軍認為,明年的IPO市場預計比今年還要火爆。

  本文為IPO早知道原創

  作者|Stone Jin

  微信公眾號|ipozaozhidao

  12月11日,深度參與中國企業IPO事宜的高盛董事總經理、高盛亞洲(除日本)股票資本市場聯席主管王亞軍日前與《IPO早知道》等媒體對話,對2020年IPO市場的現狀予以總結,並對2021年的情形給出自己的預測和判斷。

  全球知名資本市場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11日,2020年高盛美國中概股股票承銷業務中佔市場份額的26%,位居第一,並領先排名第二50%的業務量;此外,高盛在香港IPO業務中同樣業務量佔據首位,同時在今年中概股回歸的IPO中,高盛作為四筆交易的保薦人,其中擔任百盛中國、中通快遞的獨家保薦人。

  從表現搶眼的行業來看,高盛在醫療行業IPO中佔據8%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在TMT領域亦排名第一,領先排名第二70%的業務量。

  無疑,高盛是中國企業上市、中概股回歸業務的最重要投行之一。

  以下是經《IPO早知道》精編整理的對話節選。

  王亞軍:2020年對於中國市場、亞洲市場乃至全球市場都是創紀錄的一年,即股票的融資量創過去十幾年的新高,今年整個亞洲(不含日本)的融資量預計約為3500億美金,其中中國市場預計佔到約80%,截至到12月11日大約為2600億美金。(以下均以2600億美元作為今年的標準)

  事實上,這已是自2010年以來(包括2010年)中國發行人融資規模最大的一年,相較2019年的1600億美金上漲超過60%,之前最高的2016年也只有2160億美金。

  市場細分來看,A股市場將近1600億美金,是過去十年的第二多;香港市場約900億美金,是過去十年最高的;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約為350億美金,位居過去十年的中概股融資額之首。

  從產品的角度來看,中國企業在境外市場的IPO為600億美金,再融資600億美金,都是歷史之最;A股的IPO大約640億美元,同樣是歷史上最高的。

  新冠疫情是2020年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詞,香港醫療板塊今年異軍突起,實際上近幾年都非常活躍,今年異常活躍,當然存在其他的原因,但是新冠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整個醫療行業在香港市場就極其的火爆。

  香港市場的7大行業中,從融資規模和IPO數量來講,醫療行業都是最高的,且是過去幾年的2至3倍。

  從區域來講,中美關係的影響,中美關係在兩方面影響了資本市場——在香港資本市場反應出對業務量的一個正向影響,吸引更多中概股的回歸。今年中概股回歸的總融資額為170億美金,佔香港市場460億美金融資額的近40%。

  此外,在中美關係緊張的情況下,今年中概股在美國的IPO加上再融資的總規模為350億美元,同樣是過去10年之最。其中IPO超過130億美金,是2019年約35億美金的近4倍;再融資接近200億美金,是2019年約65億美金的3倍強。

  從行業來看,在香港IPO市場最活躍的板塊是醫療,第二活躍的是房地產,房地產實際上是一以物業管理公司的形態出現,而不是以開發商的形式出現。(註:第一大行業嚴格來說是TMT行業,但其中較大比例都是中概股回歸)

  Q:明年的預期怎樣?

  王亞軍:我認為明年的IPO可能比今年市場還要火爆,這裡單指中國的企業,包括美股、港股和A股,整個的IPO融資量今年大約1200億美金,境內約600億美金,境外約600億美金。

  首先,醫療行業明年將依然活躍,當然不會像今年這樣相較去年翻倍的增長,但還是增長;其次,中概率回歸依然將是2021年的一個重要話題,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確實促使更多企業回到香港,我預計未來可能還有近二十支左右的中概股將回歸香港。

  第三、我們看到今年是TMT大年,明年科技公司的上市步伐不會停下來,我個人認為會越來越多。

  過去幾年,中國TMT公司的質量在過去幾年呈現很強的周期性變化,在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後的2015、 2016年比較停頓,但到2018年又產生一個峰值,2019年TMT沒有那麼多上市公司,但2020年再次開始高企。

  以上三點是驅動未來IPO市場上漲的重要原因。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A股的註冊制,A股今年有大約600億美金的IPO,包括科創板和非科創板。

  隨著A股註冊制的落地,我相信 A股的融資量同樣將提升,主要存在兩個原因:

  一個是本土沒上市的企業,上科創板的數量肯定會增加;此外,越來越多的海外紅籌企業回歸,這將是驅動A股IPO放量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因為這些海外紅籌回A股的企業市值很大,大家已經看到公告的像吉利、百濟神州,都是幾百億美金的市值,一次融資就是一、二十億美金的量。

  Q:註冊制下的股票表現怎麼樣?

  王亞軍:首先,註冊制開展到現在,企業的平均上漲都是100%左右,目前的表現非常好;其次,國內的資金量其實非常充足,再加上政策的利好,實際上反而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資本市場,進而對估值的提升起到較大推動作用。

  大家可能更關心這麼高的估值能否延續。我認為如果從靜態來講,大家可能覺得估值是很高的,但如果你從動態和資金面來講,時間會證明可能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高,未來會發生一些調整,尤其一些更高質量的公司進入市場以後,那麼隨著供給的增加,一些股票的表現會有一點點的變化,但我個人認為在2021年不會發生大的調整,因為市場的熱度和資金量還是較為充足。

  Q:香港市場的IPO融資量是否會再上漲?漲幅能到多少?

  王亞軍:今年460億美金已經是10年來最高,但我認為明年在這基礎上還會增長,這是可以預期的,主要基於三個增量:

  一、中概股的回歸。今年中概股回歸給香港市場貢獻約170億美元,明年預計更多中概股會回來,規模上能不能到170億美金不好說,因為今年這170億美金裡涵蓋京東、網易這兩個大項目,兩者之和將近80億美金。

  從數量上來說,今年是9支,明年我認為可能有10至20家中概股回來,但是單個企業的融資規模可能沒有今年那麼大,但總量來說有還是可能會突破今年的170億美金,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

  二、過去TMT公司都選擇去美國,2021年將有幾個大的TMT公司來香港上市。

  三、醫療板塊。數量上,今年醫療板塊的項目大都是滿足18A章程的生物科技公司,明年18A的項目將不會比今年少;另外是分散性、多元性,將有醫院、醫療服務、醫療器械、製藥等不同細分領域的醫療板塊項目來到香港市場。

  我沒有內部信息,但我覺得這些都是可能發生的。

  Q:醫療板塊是否會出現飽和的現象?

  王亞軍:現在市場上18A的項目確實比較多,市場對這個行業一方面可能會產生一些審美疲勞,但一方面這個行業本身就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很多投資者實際上不是在買一隻股票,而是買一個portfolio資產組合,所以隨著新公司出現在資本市場,將表現出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有些公司可能會被淘汰,但新出來的公司因為質量好,依然會受到投資者關注,所以從總的數量上來看可能會產生飽和,但從個體來講,好的公司仍能夠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Q:TMT公司的上市地點將呈現怎樣的趨勢?

  王亞軍:過去5年我們發現的一個趨勢是TMT公司的上市地更加多元化,以前100%去美國,尤其是在阿里巴巴上市的2014、2015年之前;這些年TMT公司上市地點的的選擇越來越多元化,大家可以選香港,也可以選科創版,明年將有一些TMT公司的選擇科創板作為第一上市地點,所以TMT公司本身在過去幾年就發生多元化的變化,包括2018年的小米和美團。

  另外我想說的是,中美關係確實對一些發行決策有影響,有一部分企業因為這個原因選擇去香港,但想去美股上市的企業還是堅定去美國,所以中美關係可能有一些影響,但或不是特別大。

  因為有些TMT公司在美國具有更好的估值,具有更好的可比公司,投資者更容易理解,所以大家在決定上市地的時候,地緣政治是很重要的一個考慮因素之一,但不是第一重要的考慮因素。

  回到TMT的情況,今年去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其實從項目數量來講,其實不是過去10年最高的,但在金額上是過去10年最多的,因為今年每個項目都很大,比如小鵬、理想、貝殼、陸金所等等,都是一、二十億美金的量級。

  至於明年,去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可能以5億到10億美金的融資規模居多,特別大的企業目前尚未看到,所以我個人判斷明年去中概股的項目數應該和今年差不多,但是總的融資額可能不見得那麼高,但這也是一個正常的情況。

  Q:今年去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數量上沒什麼特別大的增加,但規模上增幅巨大,這主要由什麼原因導致?

  王亞軍:第一是由於企業的發展階段導致,TMT行業是有一定周期的,培育企業需要一定時間;第二坦率的講今年美股市場表現非常好,所以推動整個估值比較理想、融資量變得很大。

  除了陸金所,貝殼、小鵬、理想、達達、金山雲等在今年不僅做了IPO,還在同一年完成增發。

  所以我們看到的結果是,今年去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是31個,相較去年的25個增加20%;融資規模今年130億美金,相當去去年35億美金的近4倍。

  Q:PE市場的估值過高是否對IPO市場產生影響?

  王亞軍:這是肯定的,我們講IPO 公開市場估值非常高的時候,實際上會把PE市場的估值拉起來,但IPO市場估值,不一定是長期性的。

  其實受很多影響,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及市場流動性等,且變動地會很快。3月初,標普從3000點一路路狂跌到2000點,現在又從3月底、4月初的2200點一下拉升到3700點。

  這種東西都是在瞬間發生的,而PE市場的投資不可能是這樣的,所以這種長周期和時間差會造成很大的一個困擾。

  當公開市場的估值拉升很高的時候,PE市場如果跟隨進去,等你到這些PE市場投資的公司去上市的時候,如果公開市場發生反轉的話,就會帶來很大的一個困擾。

  Q:今年上半年香港醫療板塊的項目幾乎全部上漲,下半年已經出現破發的現象,明年一季度醫療領域的公司的發行是否仍存在壓力?

  王亞軍:一定會的。

  首先我個人認為在一個市場中破發是正常現象,如果你看統計數字的話,香港市場平均來講每年的破發率是30%至50%,市場一定需要破發這個機制去調整估值,否則如果每個IPO大家都賺錢的話,這估值會被爆炒、偏離市場效應。

  第二、生物科技的公司在上半年、10月份之前幾乎只要買進去就能賺錢,這是不大正常的現象,下半年破發的出現應該說它回歸正常。

  上半年散戶的認購都是幾百倍,他們不比機構投資者看懂生物科技公司是什麼樣,大家照樣去買,因為散戶相信這是個賺錢效應,所以我認為下半年的破發是市場一個正常的調節。

  還有一點,隨著上市公司越來越多,生物科技也好,醫療也好,公司一定是良莠不齊的,市場需要這種破發機制,或者交易,來淘汰掉一些質量不是很好的公司,那麼這是一個市場非常正常的自我糾正的過程。

  當然,這倒沒有什麼擔心的,我相信好的公司還是能夠交易的很好的。

  Q:您對於資金向頭部項目集中的趨勢怎麼看?

  王亞軍:我個人認為在海外市場資金還是相對比較理性的,大家會追究一些熱門的主題,但總的來說是相對是比較理性的,應該說市場的資金量是遠大於每年能做的IPO規模。不管是做400億美金還是300億美金,市場資金量遠超過這一數值。

  所以我們能得到一個結論,好的公司不管在哪一年都會受到市場的追捧,這是極其正常的。所以我個人覺得因為流動性的資金遠大於IPO量的原因,所以好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一定能夠吸引超出它幾倍發行規模的資金去追逐,這非常正常。(後臺回復「招股書」獲取2020年熱門IPO公司招股書)

  本文由公眾號IPO早知道(ID:ipozaozhidao)原創撰寫,如需轉載請聯繫C叔↓↓↓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IPO早知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

相關焦點

  • 分拆物業上市 弘陽服務赴港IPO考驗
    今年一季度,排隊上市的物管企業還包括正榮服務、金融街物業、宋都物業、建業物業,此外正商集團旗下的興業物聯、鴻坤集團物業平臺燁星集團已於港交所完成上市。3月23日晚間,弘陽集團旗下物業公司弘陽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發布了赴港IPO招股書,弘陽服務的物業發展輪廓也逐漸清晰並被市場所知。
  • 迪馬股份分拆東原澄方衝刺IPO 加入物業公司赴港上市潮
    去年以來,內地物業公司赴港上市已成為風潮。不過,也有業內專家表示,目前大部分物業公司的盈利模式還都是依賴地產集團母公司,實際增值服務的空間也有待挖掘。今年半年報顯示,截至上半年末,「東原物業」的業務已覆蓋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四大區域,服務在管項目約150個。
  • 艾德證券期貨:物管公司赴港IPO熱度不減,盤點今年物業股上市表現
    來源:新浪證券摘要:2020物業股上市表現盤點從2018年起,房地產公司分拆旗下物業管理業務赴港上市逐漸成為一種行業趨勢。2018年3月,住建部發布《關於廢止物業服務企業資質管理辦法》,取消了物業行業的行政管制,自此該行業進入了較快發展階段。據艾德證券期貨統計,2018年,共5家物業管理公司在港上市,2019年這一數字擴大到9家,而到2020年已有16家物業公司成功上市,未來兩年,上市物業企業數量將超過50家,物業企業迎來一波上市熱潮。
  • 「掉隊多年」的合能集團被傳赴港上市 還有10家房企在排隊
    近日,總部位於成都的合能集團因密切接觸投行、欲赴港上市受到行業關注。有消息稱,其上市一事已在執行之中,最快將於今年三季度末遞交招股書。經記者統計,包括合能在內今年已有11家房企謀求赴港上市,但截至目前仍無一家成功通過申請。
  • B站回應赴港上市傳聞,中概股緣何掀起「二次上市」熱潮?
    去年7月初,路透社援引兩位知情人士稱,B站正考慮在香港二次上市,擬出售5%至10%的股份。而且B站已與幾家投行進行了初步討論,但尚處初期階段。 不過後來消息人士又稱,由於香港的上市規則規定,二次上市的企業必須在另一家交易所取得至少兩個財政年度的良好監管合規記錄,所以B站可能要等到明年,也就是2021年才會赴港上市。
  • 昨夜今晨:快手或於明年1月赴港上市 回應永久封殺辛巴消息不屬實
    對此,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曾回應稱,此事正在調查當中,如有結果將會第一時間對媒體和公眾進行公布。傳快手將於明年1月份赴港上市據新浪網報導,據南華早報報導,知情人士透露,快手計劃最快於明年1月底在港交所上市。知情人士稱,明年1月中旬,上市委員會將對快手的IPO申請進行聽證。
  • 傳醬香白酒新品牌如匠啟動赴港IPO,將成最快上市公司
    日前,記者從財經圈相關人士處獲悉,創立剛滿一周年的醬香白酒新品牌「如匠」將打包網際網路概念,準備啟動赴港上市,如果順利,將於明年正式登陸港交所。  2019年11月底,頗有傳奇色彩的知名網際網路企業家,人稱「福建流量王」的陳遠河創立如匠,之後獲得了滴滴創始人、天使投資人王剛等人的投資,至今僅僅一年,而且經歷了半年的疫情嚴重影響,如今可以成功突圍,並傳出IPO,著實讓業界人士大吃一驚並刮目相看!
  • 市場要聞 | 快手科技最快明年一月赴港上市,預計估值450億美元
    近日,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報導,快手科技最快將於明年一月中旬赴港交所聆訊,一月底完成路演,並在春節前正式掛牌。此前,快手已於11月5日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如果順利上市,快手將成為「短視頻第一股」,也將是2021年首家進行IPO的中國科技公司。
  • 匯付天下赴港IPO 第三方支付上市潮來臨
    匯付天下赴港IPO早在2016年初就有消息稱,在1月24日舉辦的公司年會上,匯付天下宣布正式啟動IPO。經過兩年的籌備,3月13日,匯付天下終於在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不過,《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具體融資金額並未披露。
  • 衛龍辣條三年前未上市,再傳赴港IPO要過消費者「心理這道坎」
    11月19日,多個信源證實,河南省衛龍食品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衛龍)正與中金公司、摩根史坦利和瑞銀合作,商討明年下半年赴港IPO,募資10億美元。面對上述消息,衛龍方面表示不予置評。近期有關衛龍再度上市的消息傳出後,當年的「黑歷史」又被翻了出來。中央財經大學訪問學者丁會仁博士表示,衛龍赴港上市無法繞開食品安全和過度使用添加劑等問題,不健康食品的標籤或許會對衛龍上市形成阻礙。行內人士指出,面對業界競爭,發展見頂的企業急需資本加持,提高營銷的抗風險能力。
  • 網易、京東等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艾德一站通港股打新潮將來襲
    在京東即將赴港上市之際,近日,網易(NTES)已通過保密方式正式向香港聯合交易所(00388.HK)遞交上市申請,最快今年下半年完成二次上市,考慮通過在港上市最多籌資 20 億美元,已選定中金公司、瑞士信貸和摩根大通參與本次香港上市事宜。  這也代表著網易將成為繼阿里巴巴(09988.HK)、京東(JD.US)之後,第三家赴港二次上市的中國網際網路巨頭。
  • 先聲藥業擬赴港上市,摩根史坦利及中金雙保薦
    從受委託那一刻起,就要對企業上市負起推薦和擔保職責,直到企業退市。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同時擁有中金和摩根史坦利這兩大頂級投行保薦,先聲藥業此行角逐香港資本市場充滿自信,也可看出公司實力不容小覷。有業內人士表示,保薦、承銷在市場看來是高端業務(運營成本不低),如果券商沒有足夠的資金量和銷售渠道,那麼這個項目即使做了也不一定能成功。
  • 字節跳動考慮拆分部分業務赴港上市,為什麼會是抖音?
    「抖音,記錄美好生活」簡簡單單一句口號,卻牽動6億人的心,撬動了千億級別的短視頻市場,上市也或在即。10月26日,據36氪報導,字節跳動正考慮推動抖音業務單獨在香港上市。知情人士稱,高盛等多家投行曾與字節跳動溝通承銷事宜。
  • 中概股為何掀起赴港二次上市浪潮?獨角獸們去哪敲鐘?
    百度、攜程、京東、網易等開啟赴港二次上市的傳聞甚囂塵上,更有相對確切的消息指出京東或計劃在5月25日開始新股認購申請,最快會在6月份在香港二次上市;網易已通過保密方式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最快今年下半年完成二次上市。
  • 曠視上市夭折一年後:依圖、雲從爭相IPO,誰能成為AI第一股?
    「AI四小龍」中的曠視科技曾在去年8月打響了AI初創企業上市的第一槍,然而赴港上市計劃隨著國內外環境變化而終止,失去先發優勢。目前,曠視尚未有明確的上市時間表傳出。而自11月以來,依圖科技、雲從科技、雲知聲和雲天勵飛等AI企業先後提交科創板招股書,其中雲知聲和依圖已進入問詢階段。
  • 美股指數剔除中國企業 業界稱「會打擊赴美IPO熱情」
    事實上,自2018年8月起,美國就開始通過政治力量對中國科技企業進行限制,先將44家軍工科技企業列入「出口管制清單」,2019年5月又將華為及70家關聯企業列入其所謂的「實體清單」,同年10月將8家中國企業列入美國貿易管制「黑名單」,禁止與美國企業合作。今年5月至7月間,美國商務部、國防部等先後擴充「實體清單」,被限制的中國企業範圍進一步擴大。
  • 媒體:嗶哩嗶哩近期或申請在港上市
    據CNBC消息,網絡視頻平臺嗶哩嗶哩正準備在香港二次上市,融資規模可能超過20億美元。對於赴港上市報導,嗶哩嗶哩表示不予置評。CNBC報導稱,目前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嗶哩嗶哩可能會在本周末或下周初提交在香港上市的申請,文件可能暫不包含定價細節,交易預計將在2個月內完成。報導稱,嗶哩嗶哩此次融資規模約為20億美元。公司去年就被傳出有赴港上市計劃,當時媒體報導的融資規模約為10-15億美元。市場分析認為,股價上漲可能此次融資規模提高的主要原因。
  • 中國名創優品,赴美上市
    名創優品要在美國上市了,九月二十三日,名創優品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ipo招股書,擬定在紐交所上市,交易代碼為M N S O。
  • 衛龍擬赴港IPO:一年營收49億,毛利比肩農夫山泉!
    近日,據路透社旗下媒體IFR報導稱,衛龍食品計劃明年在香港IPO,募資10億美元。公司正與中金公司、摩根史坦利和瑞銀合作,商討明年下半年上市事宜。 但和多品類發展的零食上市企業相比,衛龍食品業績表現還是偏弱。
  • 優然牧業赴港IPO,是「奶源大戰」再升級的前兆?
    2019年7月,伊利便讓優然牧業以22.78億元吃下賽科星58.36%的股權,藉此將優然牧業推到全球第一奶源的位置。隨著優然牧業在全球奶製品行業的地位愈發穩固,11月29日晚間,中國優然牧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擬主板掛牌上市,華泰國際和瑞信擔任聯席保薦人。若優然牧業能夠成功赴港上市,伊利所掌控的3家規模化牧場企業將全部完成上市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