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草
中國堆雪人的歷史始於何時,已無法考證了。但「雪娃娃」、「雪孩子」等故事中,可以看出中國人眼中的雪人形象——單純、善良、脆弱而美麗。它們不懼寒冷,樂於助人,歡樂地在冬天雪地上起舞,但是卻在太陽出來時慢慢融化,給人們一種傷感而純潔的美感。然而在歐洲和美國的雪人文化史中,從19世紀以來,雪人的形象是邪惡的。它們酗酒如命,愛抽菸鬥,還老追女孩子。這個形象隨著商業化的進程,慢慢變成現在文雅而紳士的樣子。
雪人的惡劣形象一部分來自民間對寒冷冬天的厭惡和希望它儘早過去的感情。比如在瑞士,標誌著春天正式到來的「六鳴節」(一般在4月的第四個星期天和星期一舉行),專門會舉行燒雪人儀式,將象徵冬天的雪人放在木材堆起的高臺上遭烈火焚身,人們環繞著燃燒的雪人不停地策騎奔馳,直到雪人化為烏有,然後人們便會徹夜跳舞狂歡,慶祝春天正式來臨。
雪人的酒鬼形象,則始於19到20世紀早期小商人廣告意識的覺醒——很多賣酒的小店會堆一個雪人,手上拿著一瓶酒,以示:「天太冷了,連雪人都忍不住要喝點小酒了,您不來兩口? 」而隨著春天的來臨,雪人慢慢融化成一攤雪泥卻仍然抱著一瓶酒,更加加深了人們「雪人是個爛醉如泥的酒鬼」的印象。
而用雪人代表權威人士,然後用雪球打它、踐踏它的做法也由來已久,自1511年比利時的政府官員激起民眾不滿,於是那年冬天大街小巷堆滿了以政府官員為模型的雪人,人們發洩地將這些雪人堆起又毀壞。
雪人與酒的密切聯繫,使得這個形象漸漸變得有利可圖起來,當1933年禁酒令作廢的時候,雪人成了諸多名牌酒水公司的代言人了。它在印刷廣告上代言過美樂啤酒、百齡壇麥芽威士忌、舒立滋、美國綜合酒類釀造公司、希娃斯·瑞佳爾(頭等蘇格蘭威士忌)、福特皮特淡啤酒、惠特尼山啤酒、傑克丹尼威士忌以及四玫瑰威士忌。
雪人在酒水廣告中的影響力讓它迅速成為市場營銷的明星和媒體明星,它幾乎為每個產品都做了代言——從去屑洗髮露、止瀉藥到棉球。隨著雪人成為廣告明星,它開始接更多的廣告,而且是精緻美麗的奢侈品廣告,比如圍巾、禮帽、男士服裝……隨著它所代言產品品位的提高,它的形象也漸漸改變。最明顯的特徵是——雪人改過自新——戒酒了。
同時,雪人也慢慢成為好萊塢的新寵。《雪人》(The Snowman)是英國作家雷蒙德·泊瑞格斯(Raymond Briggs)在1978年發表的一本童話書,1982年這本書被改編成26分鐘的動畫片,在聖誕節前播放,並且馬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後來每年的聖誕節,電視臺都會重播這個片子,而一代代孩子們也從來看不厭倦,以致這部片子後來成為英國聖誕節的一部分。這部短片徹底改變了雪人的形象,並基本奠定了今後二十年流行文化中的雪人形象——孩子的朋友。這部短片中的雪人純真、好奇、有時有點魯莽,但絕對不喝酒不抽菸,它是小男孩的好朋友,最後消失之時,給小男孩帶來了人生最初的憂傷體驗——和中國的「雪娃娃」簡直異曲同工。
如今雪人最大的威脅不是對雪人形象進行「妖魔化」的傳媒,也不是全球變暖導致許多地方很少下大得足以堆雪人的大雪,而是在商業大潮襲擊下,雪人漸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城市的街道不歡迎積雪的存在,一旦下雪便有浩浩蕩蕩的除雪行動,而且更加冷漠的社群關係也使得人們很少跑到車流不息的街道兩側玩雪。同時,堆雪人的主力群體——孩子們的注意力越來越多地被電視、電子遊戲等所佔據,他們很少走出戶外,在雪地玩耍,並且堆雪人。而超級市場有賣各種各樣的「堆雪人套裝」,其中包括扣子、假煤球、塑料胡蘿蔔等等。因此在許多社區,雪人也變成了超級市場售賣的千篇一律的商業產物。每個人的院子裡都站著一個差不多的。
如果不做點什麼,雪人就會慢慢被世界所淡忘了。或許正是出於這一原因,2006年12月,美國人伊格納西奧·馬克·阿斯佩拉斯開始申請「堆雪人」專利,並於2011年獲得了美國專利商標局授予的專利權。阿斯佩拉斯在專利申請書中仔細寫道,如何解決可用雪量不足、雪人身體各部分如何堆疊和移動等等問題。他說,「我並不是說,我堆出來的雪人會像車輪或烤箱一樣,對人類的進步有著莫大的革命性意義」,「我只想說明,據我所知,此前還未有人曾試圖製作大型雪人。 」
但保存在冰冷辦公室的專利文字或許無法挽救雪人。雪人的最大希望是越來越多的孩子走出房間,擁抱雪的世界,盡情發揮自己的創造性。
(摘自《看歷史》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