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互為鄰居的伊朗和伊拉克,曾經長期混戰達8年之久,最終也沒有分出個勝負來。可謂是棋逢對手,不分伯仲。
如今的伊拉克,早已被美國發動的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揍得體無完膚。連中東強人薩達姆,也被送上了絞刑架。
高調反美的伊朗,也同樣受到美國的制裁和打壓。尤其是今年以來,兩國間的緊張態勢急劇升溫。先是美軍斬首伊朗革命衛隊指揮官蘇萊曼尼,令伊朗痛失大將。接著伊朗朝駐伊美軍基地扔了幾枚飛彈,炸毀了不少帳篷。於是美國將伊朗革命衛隊列入恐怖組織。伊朗不甘示弱,把美國中央司令部及全體美軍部隊都定為恐怖分子。
不過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美伊兩國的舉動,就像兩個鬥氣的怨婦。除了過過嘴癮,似乎並沒有多大意義。伊朗不願主動招惹美軍,美國也一改攻打伊拉克之決斷,沒有輕易對伊朗動武。
既然兩伊戰爭中,伊朗和伊拉克軍事實力相當,以美軍打伊拉克的表現,收拾伊朗那還不是手到擒來,易如反掌,為什麼美軍遲遲不敢對伊朗動武呢?
一、缺乏理由和利益驅動。
當年,美國第一次攻打伊拉克,是因為薩達姆攻佔了科威特,影響到海灣地區的石油產供平衡。那時美國還沒有開發出頁巖油技術,日淨進口石油為76.1萬桶,其中26.4萬桶來自海灣地區。
如果薩達姆吞併科威特,進而佔領沙特,就可以控制世界上50%的石油。這相當於卡住了西方工業國家的咽喉,美英等工業資本主義國家是無法容忍的。
可見,美英聯軍發動海灣戰爭,既不是鋤強扶弱,也不是伸張正義,而單純是為了自己的石油利益。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時,雖然扯的理由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其實質卻是維護石油美元的霸權體系。當時,受美國制裁之苦的薩達姆,決定採用歐元結算,來繞開美國的制裁,從而引得布希父子勃然大怒,誓要殺一儆百。
而時至今日,美國的頁巖油開採煉化技術早已成熟,從石油淨進口國已經轉變為石油輸出大國,對於中東的石油依賴,已不再那麼強烈了。
再加上石油美元的沒落,已成為世界範圍的大趨勢。中、俄、印都開始嘗試本幣結算,光打伊朗也扭轉不了局面。
二、伊朗軍事實力不俗。
兩伊戰爭時,伊朗之所以和伊拉克糾纏那麼久,是因為當時正值伊斯蘭國家剛剛建立,霍梅尼對伊朗軍隊進行了全面清洗,教士集團的獨立武裝革命衛隊尚未組建,整個國家軍事實力相當疲弱。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伊朗的軍事實力雄霸中東,忠於教士集團的革命衛隊總人數已達30萬人。加上國防軍,伊朗總兵力已超過50萬。
而且伊朗和伊拉克工業基礎不同。伊拉克的武器裝備全靠採購,戰爭爆發後,武器的補給因制裁嚴重短缺。但伊朗是一個工業國家,擁有相當完善的軍事工業。戰機、裝甲車、軍艦和飛彈全是自行研發生產,不用擔心美國慣用的武器禁運。
最主要的一點,當年美國敢打伊拉克,是因為它確實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以一瓶「洗衣粉」為藉口,放心大膽將其炸成一片廢墟後,輕鬆攻陷巴格達。
而如今的伊朗卻不同,不僅真的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甚至還可能擁有核武。其飛彈射程可達3000公裡,能打到美軍在中東的任何一處軍事基地,這不能不讓美軍有所顧忌。
三、不會得到國際支持。
和薩達姆四處樹敵不同,伊朗雖然堅決反美,但卻和歐洲國家關係良好。特別是和曾經對美國言聽計從的英、法、德等國,更是交往甚密。
為了和美國抗衡,伊朗以石油換支持,用非常誘人的價格,向歐洲各國提供油氣資源。這種看得見的利益關係,相比美歐之間日益疏遠的盟友關係,要實惠得多。
而且美國每次挑起戰爭,只考慮自身利益,從不顧及身後這班小弟的感受。為了維繫其美元霸權,美國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最近的敘利亞戰爭,歐洲盟友們緊隨其後積極配合。可戰爭結束之後,總是美國毫髮無損,大發戰爭財,而臨近中東的歐洲各國,不僅要面對貿易損失,還要被難民問題弄得焦頭爛額。
綜上所述,美國暫時不會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仍然會沿用它拿手的經濟制裁,繼續打壓伊朗。至於罵戰嘛,那還得要繼續下去。
(參考資料:《美國與伊朗離戰爭有多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