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8日,曾憑藉羅曼·波蘭斯基執導的影片《鋼琴家》,奪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編劇羅納德·哈伍德(Ronald Harwood)因病在英國家中去世,享年85歲。
羅納德·哈伍德憑藉《鋼琴家》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羅納德·哈伍德1934年11月9日出生在南非開普敦一個猶太家庭,原名羅納德·霍維茲(Ronald Horwitz)。17歲時,他為實現舞臺劇演員的夢想,選擇遠赴英國倫敦求學。在大名鼎鼎的英國皇家戲劇學院(RADA),導師勸他改掉自己的姓氏,因為霍維茲這個姓,一聽就是猶太人,而在當時的英國社會大環境下,對舞臺劇演員來說,顯得不夠親民。於是,他選了羅納德·哈伍德作為自己藝名。
二十歲時,羅納德·哈伍德加入英國著名舞臺劇演員唐納德·沃爾菲(Donald Wolfit)的劇團,除演戲之外,還擔任前者貼身跟班有五年之久。沃爾菲是上世紀前半葉英國戲劇界的標誌性人物,算得上是勞倫斯·奧利佛出現之前,最富盛名的莎劇演員。不過,私底下他也以脾氣乖張、恃才傲物而著稱,能在其人身邊服務多年,哈伍德可謂是嘗遍了各種甜酸苦辣。
離開沃爾菲劇團後,哈伍德漸漸轉型,由舞臺劇演員變身作家和編劇,創作了不少劇本和小說。1980年,他由自己當年侍候唐納德·沃爾菲的經歷出發,寫成劇作《化妝師》(The Dresser),登陸倫敦西區和美國百老匯舞臺後,都獲得極佳反響。三年後,這部舞臺劇又被翻拍成同名電影,哈伍德除親自改編劇本外,還擔任了製片一職。最終,該片在第56屆奧斯卡獎上,拿到總共四項提名,其中就包括哈伍德的最佳改編劇本提名,而男主演阿爾伯特·芬尼憑藉該片拿到了1984年柏林電影節的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化妝師》(1983)海報
到了2015年,安東尼·霍普金斯與伊恩·麥克萊恩兩位老戲骨再度演繹了電視電影版的《化妝師》,同樣廣獲好評。對此,晚年時候的哈伍德曾謙虛地表示,自己也不知道《化妝師》這齣劇目,為何會有那麼持久的魅力,「沒錯,那是我第一部大獲成功的作品,我確實很為它感到驕傲,但說實話,我實在沒想到過,它能那麼受大眾歡迎。這部戲說的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說的是人的情感,說的是人心,而不是人的腦袋,這正是我喜歡《化妝師》的地方」。
《化妝師》(2015)海報
不過,在當年的奧斯卡獎上,哈伍德最終沒能戰勝《母女情深》的編劇詹姆斯·布魯克斯,與小金人失之交臂。直到近二十年後,年近七旬的他,才終於憑藉為羅曼·波蘭斯基作品《鋼琴家》創作的劇本,拿到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鋼琴家》改編自波蘭鋼琴師施皮爾曼的自傳體小說《死亡城市》,講述了這名猶太人鋼琴師在「二戰」時期的痛苦經歷。事實上,波蘭斯基找上哈伍德合作事出有因——「二戰」期間,小人物在歷史大潮中載浮載沉的個人經歷正是這位編劇最為鍾愛的創作主題之一。除《鋼琴家》之外,哈伍德參與創作的電影《拂曉攻擊》(Operation Daybreak,1975)、《戰爭倒計時》(Count Down to War,1989)、《指揮家的抉擇》(Taking Sides,2001)和《屠殺報告》(The Statement,2003),全都關乎這一主題。
《鋼琴家》海報
憑藉《鋼琴家》獲得奧斯卡獎後,哈伍德也成功躋身好萊塢一線編劇名單,使得他在年逾七十之後,迎來了創作事業的一個高峰。由他擔任編劇的《成為朱莉婭》(Being Julia,2004)、波蘭斯基版《霧都孤兒》(Oliver Twist,2005)、《潛水鐘與蝴蝶》(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2007)、《霍亂時期的愛情》(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2008)、《澳洲亂世情》(Australia,2008)、《一次心理治療》(A Therapy,2012)和《四重唱》(Quartet,2012)等片,大多都能做到既叫好又叫座。而他自己也憑《潛水鐘與蝴蝶》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提名,但最終負於《老無所依》的科恩兄弟。
雖然參與創作了這麼多文藝佳片,但對哈伍德來說,他的心之所向始終還是舞臺。「拍電影是為了錢」,2016年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他曾笑說,「這錢很好賺,本小利大,但寫舞臺劇才是我最喜歡的活兒,因為那關乎語言,關於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而早在《鋼琴家》獲得奧斯卡獎之前,哈伍德已經憑藉其在舞臺劇創作上的成就,獲頒大英帝國勳章暨爵士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