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在數碼界,咱已經算是老鳥了,十幾年的摸爬滾打,已經修成金剛不壞之軀,踩坑的事,與咱無關,不過,江湖還是水深,老鳥也會失足,這不,去年的一個手環,讓我一世英名盡失,又到了3.15,該給大家提提醒了,有我這先烈在,你們就別踩坑了。
到了保溫杯裡泡枸杞的年齡,體檢時,測試的血壓也不是很正常,因此,就想著買個能測量血壓的智能手環,可奇怪的是,在華為,小米手環裡找了半天,卻沒有哪一款手環能支持血壓測試。剛好在淘寶上看到一款號稱外貿的手環,可以支持血壓測試,而且價格也不高,買誰不是買呢,反正有血壓測試的功能就行,就它吧。
但到手後,就發現這手環不太對頭,明明手機的計步都已經五千多步了,可手環計步才兩千多步,後來觀察後才發現,短距離走路不計步,手插褲兜裡走路不計數,走路動作幅度不大不計數,總之吧,只有甩開膀子正步走,這手環才當你在走路。
幸好咱主要也不是用它計步,而是用來測血壓。不過,自從用上了這個手環,心情還真是好了不少,因為每次測血壓,高壓一百二十多,低壓八十多,這下,再也不用吃藥了,咱的血壓控制,完美。
直到有一天,鄰居一個老高血壓患者的到來,才搞壞了我的心情,他用我的手環一測,血壓132/93,問題是之前,他用血壓計測時,血壓是155/100的啊。看到這種情況,連忙拿出塵封數周的血壓計,再那麼一測,141/90,又該吃藥了。
看來,這個手環就是個渣,還是得再去買一個手環,這回可漲了心了,先看評論,這才發現,大凡是帶血壓測試的手環,差評,大多都是因為血壓測試不準造成的。差個十幾二十的,好像更是常態,更搞笑的是客服的回答「手環的測量數據重點不是在於準或不準,而是用於觀察每次的測量變化趨勢作為參考,需要精確測量出心率血壓等醫療數據就需要使用專用的醫療器械哦。」看來,血壓不準已是常態,而且,連個基準都不正確,你讓我怎麼看趨勢,要知道,血壓這東西,差個十幾二十,那就是吃藥不吃藥,甚至是要不要去住院的事情了,咋能這樣玩呢。
那真沒個測血壓靠譜的手環嗎?在找了一堆資料後,才發現,現在的手環測試血壓,一般就兩種方法,一種是PPG法,簡單地說,就是用光線照射皮膚,然後用傳感器接收信號,以測試皮膚的波動而得到脈搏波動,隨後用算法算出血壓。還有一種就是PPG+ECG,就是在PGG基礎上增加一個心電圖測試,從一些醫學文獻上來說,PPG這種模式目前的準確度偏差是在±10mmhg左右,而PPG+ECG可以做到±5mmhg,不過,這都得在理想條件下才能做到,一旦算法不佳,或是測試方式由問題的話,那測試誤差將會加大。而手環是佩戴在手腕上,其測試精度本就沒有佩戴在胳膊上的傳統血壓計準,而大多數人在佩戴手環時,腕帶不可能收得過緊,這樣,ECG心電電極和皮膚的接觸也就會變差。這樣,智能手環自身的測試誤差加上測試條件的不佳,那結果差個十幾二十甚至更高也就不奇怪了。
實際上,去年杭州消費保委就對市面上出售的價格從70元到兩千元的多款手環進行過測試,結果無一合格,看來,不僅我買的那手環是個渣,其實,市面上帶血壓測試的手環都是渣。誤差二十,那意味手環測試結果看起來還好,而我的實際血壓,可能讓我暈倒在路邊,這是在拿命開玩笑嗎?既然不準,就不要推出這功能,這樣,至少我還會每天一兩次的測試血壓,吃藥控制血壓,不至於被那些不準確的數據蒙蔽,這要出點事,誰負責。說到這,咱也能理解為啥手環的頭部企業,小米,華為都不出帶血壓測試功能的手環—不是不想做,實在是這麼做相當於在害人啊。
315權益日即將來臨,如果有你消費中遇到什麼陷阱,請私信聯繫我們,我們將揭露這些消費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