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水處理網訊:2月14日,住建部水專項實施管理辦公室發布水專項成果專報第3期,專報科學分析了城鎮汙水與水環境系統新型冠狀病毒暴露風險防範的關鍵環節和現行工藝技術的保障支撐能力,重點從城鎮汙水處理系統運行保障和從業人員病毒暴露風險防控、城鎮市政管網汙水冒溢的防控與排除、自動採樣替代人工巡檢、消毒劑投加以及汙泥妥善處理處置等方面提出了詳細的注意事項與對策措施。
【前言】
在黨中央統一領導和部署下,全國各界齊心協力,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階段性進展,但形勢依然相當嚴峻。近日,研究人員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症感染患者糞便樣本中分離出活的新型冠狀病毒,提示新型冠狀病毒傳播可能存在新路徑。城鎮汙水系統直接接納並處理居民日常生活及部分企事業單位的各類汙水,特別是包括來自疫情小區、醫療機構、隔離觀察點、分散感染者排放的汙水,新型冠狀病毒有可能存在從馬桶到市政管網、再到汙水處理廠、最終回到水環境的潛在傳輸與暴露路徑。
針對公眾和業界對城鎮汙水與水環境系統中新型冠狀病毒傳輸與暴露風險的疑慮和擔憂,以及如何加強防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專項辦特邀有關專家進行研討,並提出若干應對措施和防範建議,供公眾了解相關情況,為城鎮水務相關專業人員提供參考和借鑑。
一、準確把控城鎮汙水與水環境系統新型冠狀病毒暴露風險防範的關鍵環節
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為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而城鎮汙水的收集、輸送與處理過程,相對封閉與獨立,公眾不直接接觸汙水、汙泥;並且在疫情期間公眾防控意識顯著增強,社區和公共區域加強了消毒措施,在居住區、公共建築以及市政公用排水系統符合設計與運維標準,再生水利用管理規範的情況下,通過城鎮汙水與水環境系統發生公眾新型冠狀病毒暴露與感染的可能性很小。而城鎮汙水與水環境系統的運行操作過程中,從業人員存在直接接觸、飛沫及氣溶膠吸入等途徑的暴露風險。因此,疫情期間,有必要全面提升安全防護級別,重點加強市政管網、汙泥處理間、輸送泵站、汙水處理廠進水泵房、格柵間、曝氣沉砂池、脫水機房等風險點的防控和運行操作人員的暴露風險防範。
二、我國現行城鎮汙水處理廠出水與再生水水質標準,滿足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的衛生學風險控制要求
我國《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規定了衛生學指標要求,即代表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控制程度的糞大腸菌群指標值。其中,一級A標準為再生水的基本水質要求,指標值1000個/L,適合排入國家和省確定的重點流域及湖泊、水庫等封閉、半封閉水域;一級標準B標準,指標值10000個/L,適合排入GB3838地表水III類功能水域(劃定的飲用水源保護區和遊泳區除外)、GB3097海水二類功能水域。我國城鎮汙水處理廠按照該標準要求,均設置了相應的出水消毒及藥劑儲備設施。實際運行中,通過濁度或懸浮固體濃度的控制,消毒劑量的調整,該指標的平均值會遠低於排放標準限值,在汙水生物處理及深度處理工段,目前普遍採用的較長泥齡的活性汙泥本身具有多個數量級(log數)的病原體消除(滅活)效果,能夠滿足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滅活程度控制要求。另外,新型冠狀病毒屬於有包膜病毒,在汙水系統中的存活能力低於無包膜的腸道病毒,且更易於消毒滅活。因此,經過消毒處理達標的出水排入接納水體,出水的衛生學風險控制能得到保障,不會增加水體環境中的病毒暴露風險。
在再生水利用方面,《城市汙水再生利用景觀環境用水水質》GB/T 18921-2019規定的糞大腸菌群限值為1000個/L,其中水景類為3個/L。該標準還對與消毒效果密切相關的濁度和色度指標有嚴格要求。《城市汙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GB/T 18920-2002中規定的總大腸菌群為3個/L。再生水淨化處理工程中,通常還有多重的消毒技術保障,如加氯、紫外、臭氧等措施的聯用。因此,確保再生處理與消毒工藝正常運行,能保障再生水利用的衛生學風險控制。但從更高的安全防範要求以及公眾心理接受角度考慮,對於再生水用於景觀河道用水的,應當設置警示牌;在疫情嚴重地區,建議暫停可能與人群密切接觸的再生水利用方式,並制定嚴格的再生水誤飲、誤用和錯接的防範措施。
三、水專項城鎮水汙染控制與水環境綜合整治技術成果可全面支撐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的汙水處理需要
水專項「城鎮水汙染控制與水環境綜合整治」主題,重點圍繞國家水汙染防治重大戰略的科技需求,通過持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應用示範,在城鎮排水管網優化與改造、城鎮汙水高標準處理與利用、城鎮汙泥安全處理與處置、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城鎮降雨徑流汙染控制、海綿城市建設與管理、城鎮水體修復與生態恢復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成套技術和可行工程方案,在長江流域、京津冀、粵港澳等重點區域開展了示範應用,已在全國推廣應用於1000餘座工程,運行效果完全滿足國家及更嚴格的地方相關標準要求。疫情期間,水專項提供的成套技術方法、工程技術方案和示範應用工程,可為城鎮汙水處理和水環境治理提供重要的技術保障。
四、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加強城鎮汙水與水環境系統病毒暴露風險防範工作的注意事項與對策措施
(一)高度重視城鎮汙水處理系統安全運行保障和從業人員病毒暴露風險防控
疫情期間,相關部門應加強和完善信息溝通機制,確保信息公開,保證城鎮汙水收集與處理企業能夠及時準確獲取定點救治點、集中隔離區、醫療廢水處理等相關信息。要加強藥劑、器材器具等生產物資的保供,開闢設備維修、供貨、現場維修的綠色通道,保持汙水處理生產運營物資、藥劑、汙泥運輸通暢,並納入非常時期重要物資運輸保障管理體系,確保汙水收集管網和處理設施正常運行。要高度重視城鎮汙水與水環境系統從業人員的病毒暴露風險防範工作,將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等防護物質納入重要防疫物資的供應保障體系。
(二)切實做好運行管理風險點和操作人員的病毒暴露風險防範工作
要重點加強市政管網維護、城鎮汙水處理和水環境設施運行管理過程中從業人員的病毒暴露風險防控。辦公區要加強自然通風,相對密閉的工作空間要加強人工強制通風,所有廢棄物要噴灑消毒劑後妥善處理處置。運行管理和操作人員有可能接觸到汙水、汙泥的生產區域(場所),加強衛生清掃的同時,還要對作業區、垃圾暫存區及周圍環境進行噴灑消毒。運行管理人員應始終佩戴口罩和手套等防護用品,做到勤洗手、勤消毒、少觸摸。市政管網維護人員非特殊情況避免下井作業,必須井下作業時,須穿戴全身式防護服、佩戴隔絕式呼吸防護用品、乳膠手套等;井上養護、設施檢測、泵站與汙泥車間的作業,須佩戴防護口罩、乳膠手套、護目鏡等。巡查人員應佩戴防護口罩,涉及開井蓋的還應佩戴護目鏡和乳膠手套等。汙水處理運行操作人員儘量做到不與汙水、汙泥、柵渣、沙礫直接接觸,在進水泵房、預處理工段、汙泥脫水工段,以及採樣、操作與巡檢過程中,須全程佩帶口罩、防水手套、護目鏡和安全帽等防護用品,有條件的穿戴防護面罩、防護服。各類作業完成後,運行操作人員應及時清洗和消毒。
(三)務必強化城鎮市政管網汙水冒溢的防控與排除
疫情期間,必須確保市政管網系統管道暢通,特別是居住小區、定點救治點、集中隔離區和醫療機構周邊的管道要保持通暢做到不冒溢。市政管網管理單位和醫院、小區等物業公司要全力做好管網、泵站等排水設施的日常運行,加強排水設施和排河口巡查,及時發現和排除汙水冒溢或直排入河,及時完成排水設施應急搶險,高效處置好熱線及巡查發現的排水事件。採取有效措施,加大執法力度,杜絕汙水和垃圾廢棄物等傾倒、排入雨水口中,對從管道養護排出的清理物及泥渣要密閉運輸並做到妥善處理處置;教育公眾及相關從業人員切勿將垃圾廢棄物(尤其是使用過的口罩、衛生巾、面巾紙等)扔入馬桶或掃入下水道。城市汙水(排水)管理部門要加強市政管網系統的運行調度,嚴格控制汙水管道運行水位,儘量保持低水位運行,降低冒溢風險。同時,要充分發揮現有合流制溢流汙染控制和地表雨水徑流控制設施的效能,建有合流制溢流快速淨化處理設施的,加強調控,強化對渣砂和懸浮物的去除、消毒及處置;加強合流溢流口的管控,設立警示標識,避免公眾直接接觸;適當降低河湖水位,疫情期間不建議進行雨水收集利用。
(四)提倡採用自動採樣在線檢測,視頻監控替代人工巡檢
城鎮汙水處理廠的進水泵房及預處理工段是最有可能造成病毒等病原體暴露並引發操作人員感染的潛在風險點。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2018年發布的《汙水收集和處理系統中高致病病原體的暴露接觸途徑》報告,進水泵房和預處理工段氣溶膠中病毒及細菌濃度最高,與深度處理工段相差約3個數量級。針對暴露風險,部分發達國家對汙水處理廠運行操作人員提出了嚴格的衛生學安全防範要求及日常防控措施。因此,疫情期間,必須加強防範,減少汙水原水的人工採樣檢測、預處理工段的現場巡檢,儘可能採用自動採樣器、在線檢測和視頻監控巡檢,操作人員儘量不在相對密閉的空間內停留,排出的柵渣和沙礫要及時噴灑消毒劑。確需人工採樣及巡檢的,操作人員應採取嚴格防護措施,確保萬無一失。上述措施同樣適用於合流制溢流調蓄池和一體化汙水處理設施。
(五)保障處理系統正常運行,避免過度投加消毒劑
城鎮汙水處理廠應嚴格執行國家、行業相關規程和標準,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做好運行管理工作。加強消毒工藝前序工藝單元的管理控制,確保消毒工藝發揮效能,有效控制出水或再生水的衛生學風險。為避免過度消毒造成對水環境生態的不利影響,非極特殊情況,不必要過量投加消毒藥劑。在疫情嚴重地域,條件允許時,執行一級B標準的汙水處理廠,可考慮適當提高消毒劑量,儘量達到一級A標準限值的消毒程度。要關注疫情防控期間因大量使用強氧化性消毒劑加劇進水碳源不足的問題,加強出水TN、TP指標的監控,必要時投加外部碳源或相應提高藥劑投加量,保障生物處理系統的脫氮除磷能力。
(六)優化調整工藝運行模式與參數,確保汙泥妥善處理處置
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理處置是相對薄弱的環節,疫情期間的汙泥妥善處理處置尤為重要。初沉汙泥直接來自汙水的沉澱過程,其病原體濃度相對較高,疫情期間,初沉池宜超越方式運行。可適度提高生物池活性汙泥濃度,延長實際運行泥齡,以進一步提高病毒等病原體的去除率。對運行維護和巡檢人員要採取嚴格的防護措施,並加強汙泥脫水間的通風與消毒。脫水汙泥要日產日清,確保妥善處理,有條件的汙水處理廠儘量採用熱幹化或者石灰鹼法穩定化等方式進一步處理。汙泥的存儲及運輸過程應密閉,必要時,適當噴灑消毒劑。
專報素材提供專家: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鄭興燦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杭世珺
上海市城建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唐建國
中國人民大學 王洪臣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何伶俊
江南大學 李激
武漢市城市排水發展有限公司 熊紅松
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張建新
深圳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 蔡倩
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 劉智曉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