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教授戴樹璽把「量子力學」講成了「大白話」 成社會科普的...

2020-12-15 中國網新聞中心

  河南商報記者宋紅勝/文受訪者供圖

  講著量子力學的大學教授不一定都是「老學究」,還有可能是戴樹璽。

  12月1日,44歲的戴樹璽,兩眼的靈光穿透鏡片,以敏捷的思維,接著河南商報記者拋出的話題侃侃而談。

  與實驗室和講臺上的身份有所不同,在網絡上,他儼然已成社會科普的「網紅大咖」。自從接觸到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愛較真的戴老師」用通俗、風趣、大眾又不失嚴謹的科普方式,贏得近100萬粉絲和累計超6億的閱讀量。

  一次「悟空問答」引發的科普熱潮

  1976年,戴樹璽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1994年,他考入河南大學,從此人生一路「開掛」——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此後又拿到了中科院博士學位,赴日本東京理科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相繼在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香港科技大學做訪問學者。

  他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基金和河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發表SCI論文30餘篇,獲授權專利5項,獲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早在2013年,37歲的戴樹璽就已評上了正教授職稱。

  2014年,戴樹璽從河南大學特種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調入物理與電子學院,開始給本科生上課。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上的知識,戴樹璽經常搜集相關素材,增加一些當前科技進展的內容。久而久之,戴樹璽的科普意識更強了。

  2017年年底,戴樹璽在翻閱今日頭條App時,收到了「悟空問答」的一條關於量子力學的提問,剛好當天講的原子物理課就是相關內容,於是戴樹璽進行詳細的回答,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答了10多道題的時候,頭條科學運營聯繫到了他,在對方的邀約下,戴樹璽註冊了科普自媒體「量子實驗室」,並成為「悟空問答」的籤約作者。從此,他幾乎每晚都要回答網友提出的科學問題,每次篇幅500字以上。至今,他在今日頭條上共回答科學方面的問題1000多次,共獲展示量13億,點讚24萬人次;發布圖文微頭條4600多條,總閱讀量6.1億,獲贊195萬。

  「較真」就是嚴謹的態度和精益求精的追求

  今年3月疫情期間,從香港訪學返回的戴樹璽居家隔離。處於「空檔期」的他開始關注科普視頻,他認為,相比圖文形式,視頻可以更形象地展現出來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科普效果更好。

  他開始嘗試視頻創作,並於6月30日發布了第一部中視頻《搖擺的臺積電,與華為和大陸市場漸行漸遠?》。視頻以華為自研晶片生產風暴為背景,講述了世界最大的晶片代工廠臺積電在這場風暴中的位置,以及搖擺站隊態度的原因。整個視頻5分23秒,卻在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上斬獲了458萬次的播放量。

  考慮到能更方便地與讀者交流互動,在今日頭條運營老師的建議下,戴樹璽將帳號「量子實驗室」改名為「愛較真的戴老師」。那麼,戴老師有多較真呢?今日頭條曾專門為他做了一期開屏,上面寫著這樣一句話:「較真是保護色,愛折騰是真內核。」戴樹璽理解的「較真」,就是對待科學要講究嚴謹的態度,內容上要精益求精。

  為了彌補視頻製作技術的「短板」,他還找了媒體專業的小夥伴們組隊合作。戴樹璽負責把控文稿、素材搜集和配音,小夥伴主要負責稿件編輯和視頻製作。幾乎每周,他都要在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上發布一期大約10分鐘的中視頻。每期視頻的誕生,從選題的討論到確定,都要經歷10天左右的「孕育」時間——兩天寫成初稿,兩天打磨,根據小夥伴的提議進行兩天的修改,然後是三天的視頻製作流程。

  今年8月,戴樹璽還開通了同名抖音號,他將中視頻的文稿內容拆分或者改短,配以動畫製作,以每周3期的頻率發布。截至目前,「愛較真的戴老師」在今日頭條、西瓜視頻和抖音已經積累粉絲98萬。

  今年9月,「愛較真的戴老師」入選今日頭條「科技未來星」計劃。今年10月,「愛較真的戴老師」關於碳基晶片的視頻,參加今日頭條和中國科協舉辦的全國科普日短視頻大賽,獲得「十大最受歡迎科普視頻獎」。

  「科普就是用大白話講科學」

  「學過中學物理的人,都能看懂我的科普文章和視頻」——這是戴樹璽給「愛較真的戴老師」的定位。

  戴樹璽的粉絲,年齡30歲~50歲的佔60%以上,大多數為中青年男性。「這個人群思想比較成熟,更加關注國家的科技發展。」為了達到大眾傳播的效果,戴樹璽將創作重心放到了稿件的打磨上。「『磨』什麼?就是將專業名詞通俗化,就是用大白話講科學。」如何既精準又通俗地展現所要表達的內容,決定了科普的受眾面。

  視頻如何選題?戴樹璽時刻瞄著科技熱點。美國對華為制裁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對晶片十分關注,但很多人不知道晶片是怎麼回事,於是他結合自己微納加工專業的知識背景,做了晶片製造技術的系列科普視頻,介紹晶片製作流程、什麼是光刻機、世界和我國半導體發展歷程等問題。

  「做科普就是為了讓更多人關注我國的重大科技進展,了解到中國從科技大國到科技強國的轉變,希望公眾能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戴樹璽說。與粉絲的互動,也會給他帶來很多選題的啟發。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後,有粉絲留言想了解一些關於諾獎得主羅傑·彭羅斯的一些成就。他獲諾獎的課題是黑洞方面的研究,當時媒體的報導已經鋪天蓋地。戴樹璽換了一個角度,講了一期羅傑·彭羅斯關於量子意識的爭議性研究,《意識是人類的幻覺,還是量子力學產物?》。羅傑·彭羅斯認為人的意識是量子行為所引起的。

  戴樹璽正在製作的新一期視頻,也是對該話題的延續——《生命是什麼?為什麼生命都懂量子力學?》。他提出,最近20年的研究表明,光合作用、酶催化、鳥類導航或嗅覺等生命現象,可能都應用到了量子力學中的相干性、量子隧穿和量子糾纏等特性。也許在長達數億年的自然進化中,生命早已經懂得量子力學,學會利用量子效應。

  戴樹璽發布的視頻內容,不僅僅只涉及科普,還有關於大學專業選擇、讀研讀博、職業規劃等內容。粉絲經常跟他互動交流,他也會像一位「知心老大哥」一樣,儘可能地為粉絲解惑。

  同頻共振的學校課堂與社會科普

  在大多數人看來,物理課可能會因為專業性太強而顯得枯燥乏味,但戴樹璽的學生們並不這麼想。

  「戴老師講課,就像是講故事,特別有意思!」河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2019級學生許宇航告訴河南商報記者,戴樹璽不只是講課本上的知識,還會結合時事講一些業內頂尖的科技成果,極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他還會鼓勵學生「走出課本」,做一些與課本知識相關的小調研。

  許宇航是戴樹璽的忠實「粉絲」,時刻關注他更新的視頻。「與我看過的其他科普視頻不同的是,戴老師的視頻既有專業性,又能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許宇航說,戴樹璽的視頻,不僅僅物理專業的人能看懂,其他專業的人也能看懂,而且有興趣去看,受眾面廣了很多。

  「做科普不僅沒有耽誤我的正常工作,反而對我的課堂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戴樹璽說,想要持續地輸出,就要大量地輸入。為了做科普,他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和新聞報導,提升了自己的知識結構,也豐富了課堂內容。更重要的是,將國家先進科技進展融入課堂,增加學生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也是理工科講好「課程思政」的一種形式。

  作為社會智力資源的載體,高校主要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四大職能。「做好科普,是回饋社會最直接的方式。」河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白瑩說。

  據白瑩介紹,該院定期組織教師帶領學生到中小學開展「物趣小課堂」活動,演示物理小實驗,學習科學知識,感受物理奧妙,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該院還承擔了河南省「中學生英才計劃」的培養工作,被遴選的優秀高中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時間,來到該院接受大咖級導師的指導,參與科研實驗和課題研究。

  「戴老師將物理課堂搬到了網上,特別是今日頭條、西瓜視頻這類大平臺,能夠服務更多的人。這種社會科普『自選動作』,應該大力提倡!對學校課堂與社會科普同頻共振的優秀人才,學院將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白瑩說。

相關焦點

  • 大學教授變身知識網紅,這位「愛較真的戴老師」在今日頭條靠科普火...
    講著量子力學的大學教授不一定都是「老學究」,還有可能是戴樹璽。12月1日,44歲的戴樹璽,兩眼的靈光穿透鏡片,以敏捷的思維,接著河南商報記者拋出的話題侃侃而談。與實驗室和講臺上的身份有所不同,在網絡上,他儼然已成社會科普的「網紅大咖」。
  • 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量子掛墜」等騙局大行其道 科普任重道遠
    12日晚,中國「量子之父」、量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在由智識學研社主辦的「2020新年科學演講」上闢謠稱,這些產品或說法在市場上大行其道,招搖撞騙,充分表明公眾對於量子科學仍然知之甚少,需要高質量的、深入人心的科學普及。「我們尊重科學,但科學也因為神秘,被濫用了」。
  • 我們能做出量子計算機,卻至今摸不透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最早就是研究為什麼微觀粒子會呈現這種「既是波,又是粒子」的神奇現象。量子力學就在我們身邊那麼,有人會問:研究量子力學到底有什麼用呢?其實你正從中受益。比如,生活中你每天都離不開的電腦,它的出現首先要感謝的就是量子力學。
  • 我們能做出量子計算機 卻至今摸不透量子力學
    雖然生活中、新聞裡經常會聽到量子力學這個詞,但很多人到現在都不清楚量子力學究竟是一門怎樣的學問。  量子不是一個實體  一聽量子,很多人會以為它跟電子一樣是一個實體。其實,這個理解是錯的。  量子這個概念最早由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
  • 量子力學究竟「可怕」在哪?科學家的懷疑或許是對的
    作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石理論之一,量子力學如今正慢慢被普通人所熟知,甚至還誕生了一句非常詼諧幽默的話:「遇事不決、量子力學」。 可量子力學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切,量子力學認為,所有事物都能夠在同一時間擁有不同的狀態,事情的結果會在被觀察的那一剎那坍縮成所謂的「事實」,而出現的「事實」是完全隨機的,但「事實」的概率則看哪種成分在疊加態中所佔的比例更多。
  • 重磅突破:發現如何利用量子力學「鎖定」熱量!
    發現如何利用量子力學「鎖定」熱量!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科學家進行了一項突破性的研究,揭示了一種利用量子機械波理論將熱量「鎖定」在一個固定位置的方法。通常,熱源通過導電材料擴散直到消散,但新加坡國立大學工程學院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副教授邱成偉(Cheng-Wei Qiu,音譯)和團隊使用了反時間對稱(APT)原理,證明了將熱量限制在金屬環的一個小區域內,而不隨時間擴散是可能的。
  • 薛丁格小傳:貓比人還出名的鬼才科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1906年(19歲),他以優異成績考入維也納大學學習物理與數學,並在1910年取得博士學位。此後,他在維也納物理研究所工作。1914年至1918年,薛丁格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然後回到大學教書。1920年4月6日(33歲),他同安娜瑪麗結婚。1921年,他搬到了蘇黎世大學,成為一名教授。
  • 天天科普 | 被熱議的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
    德布羅意,圖源中國科普博覽我們按物理運動規律的不同,將遵從經典運動規律(牛頓力學,電磁場理論)的那些物質所構成的世界稱為「經典世界」,將遵從量子力學規律的那類物質所構成的世界稱為「量子世界」。量子科技的基礎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建立以後,成為整個微觀物理學的理論框架,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比如解釋了化學中元素周期表、化學反應、化學鍵、分子的穩定性等等,都是在電子和原子核的電磁力作用下,由量子規律所導致。
  • 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包括你
    科普報導總是將它描述為「奇怪的」、「怪異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或以上所有特點。然而,我們並不這麼認為,量子力學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是物理學家在半個世紀前放棄了唯一的理解方法。時至今日,物理學的基礎理論幾乎停滯不前。當年沒能解決的重大問題今天仍然懸而未決。
  • 打破谷歌量子霸權!一文看懂什麼是量子力學
    也對「電子計算機」跟「量子計算機」到底有什麼區別,不是很清楚。我比較善於寫能讓大家通俗易懂的文章,所以今天我會試著來跟大家科普一下,讓大家看完文章後可以明白下面這3個問題:1、什麼是量子力學。2、什麼是經典計算機。
  • 山西大學光電研究所、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山西大學光電研究所、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導賈曉軍 甘坐冷板凳潛心研究敢為天下先自主創新   英才微觀     賈曉軍 山西臨汾人,山西大學光電研究所、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
  • 「墨子號」科研團隊領銜人物潘建偉院士為之作序,科技漫畫來科普
    上大學的時候,我曾旁聽過隔壁物理系的量子力學課。無奈,萬分高漲的興致終究抵不過天書般深奧的知識,在教授口若懸河的講授中,我從雲裡霧裡的狀態成功地過渡到神思馳騁的境界,一堂課下來,教授講了什麼我根本不知道。
  • 【地理觀察】量子力學解釋靈魂轉世,恐怖的量子力學顛覆人類世界觀
    譚師出品 雙縫實驗是量子力學中,最為神奇的實驗之一。該實驗由英國科學家託馬斯·楊在1807年提出的,證明了光波動性;到了20世紀初,量子力學的出現,給雙縫實驗增加了新的解釋。
  • 謠言:量子力學隨機性被推翻了
    咱們先搞懂量子力學的隨機性說的是什麼,再看看這篇論文做了什麼。根據數理雙修的大師馮諾依曼的總結,量子力學有兩個基本的過程,一個是按照薛丁格方程確定性地演化,另一個是因為測量導致的量子疊加態隨機塌縮。薛丁格方程是量子力學核心方程,它是確定性的,跟隨機性無關。
  •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文章抽選關於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的幾個題目,包括量子力學與經典物理學的對比、量子概念的產生、薛丁格方程的出現、全同性原理和量子路徑積分等,作些說明。目的在於激發讀者思考量子力學的本質在哪裡。量子力學是在經典力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微觀世界為主要對象。「量子」說的是離散性,20世紀前後有一系列直接的實驗證據顯示微觀世界的量子性。不好說離散性是量子世界最本質的特徵,但是,它的確觸發了量子力學的發展。量子的概念由普朗克提出,而量子力學的創立則歸功於海森堡和薛丁格。量子力學一開始就是以公理表述的形式出現的。
  • 巔峰對決之後,量子力學「諸神」散落何方?
    ——《糾纏:量子力學趣史》1933年,海森堡來到斯德哥爾摩,領取推遲頒發的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薛丁格也來到了這裡,和狄拉克一起領取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不久前,他剛剛在牛津大學落腳。薛丁格本人並非猶太裔,但出於道義上的考慮,他仍然決定離開柏林大學。
  • 百度用直播科普量子計算:擁抱「人人皆可量子」的正確方式
    △圖註:「不可估量」——百度量子計算科普課堂直播現場就在昨天,我們注意到這樣一場以「不可估量」為名、以量子計算為話題的直播活動,通過百度直播,百度研究院量子計算研究所所長段潤堯教授圍繞量子計算領域,深入淺出地為我們帶來了一節科普課。在互動中我們看到年輕群體旺盛的求知慾和對這場直播的好評。
  • 誰才是量子力學的締造者|玻恩學派與玻爾學派有何不同?
    如果把建立量子力學比喻成驅動一輛車,玻爾不是拉車人,甚至連做一位輔助的推車人,他都力不從心。王正行教授在高度評價玻恩虛懷若谷、其學派不拉幫結夥時 [10],潛在地樹立了善於搞事、目空一切、自吹自擂、拉幫結派、稱霸學界的一個反面典型,筆者認為其所指即為具有君臨天下心態的玻爾及所謂的哥本哈根學派。
  • 都說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到底是個啥?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柴知道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近些年,由於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喜報頻傳,市場上出現了很多炒作「量子科技」概念的各種「偽創新」產品,比如,如量子水杯、量子按摩、量子鞋墊、量子醫學等。
  • 量子力學為何如此詭異?
    哥本哈根學派的補刀「嫁接」,造成確定性的薛丁格方程「樹杈上」,開出概率性質的波函數「奇葩」,致使量子力學陷入無法自洽的困境。量子迷霧量子力學是繼相對論之後,20世紀物理學取得的重大的成果,也是被眾多的實驗所證實,描述微觀領域現象最精確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