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過去了,神劇《人民的名義》,依然堅挺在高分居榜單上。
高評分和高收視,對於許多電視劇來說,就像魚和熊掌,難以兼得。
《人民的名字》從2017年至今,有28.7萬人打出了分數,至今維持在8.3分。
當年的收視率,一首播1.5%,一路飆升到單集最高7.3%,刷新了省臺衛視歷史上所有收視紀錄,以及近六年來電視劇總收視記錄。
在沒有一個流量小鮮肉小花的情況下,以不到市場價1/5的總演員片酬請到業界40多位資深戲骨,最終創造了這樣的收視神話。
內容尺度這麼大,到底怎麼能過審的?這麼多老戲骨,又是怎麼被「忽悠」進組 的?《人民的名義》口碑收視雙收的風光背後,有哪些艱難又有趣的故事?
李路「喝」來的機會
《人民的名義》靈魂人物之一李璐,是這部劇的導演,同時也是製片人之一。
那時候,李璐已經拍了《老大的幸福》《山楂樹之戀》《坐88路車回家》三部當代情感劇,正想謀求轉型。
剛好聽到了編劇周梅森在為寫劇體驗生活的消息。十幾年前,李路就曾向他邀過劇本,一直沒有合作。聽到這樣的消息,他仿佛看到了自己轉型的方向。
那天,李路飛到周梅森家裡,提著兩瓶52度酒。哥倆好久不見,首先喝個暢快。看著酒喝得差不多了,李路才開始說話:
「大哥,這項目,你得給我做。」
酒喝大了,周梅森答應了。
第二天,李路又找他落實具體事項,周梅森一臉懵:「我答應你了嗎?」
李路:「當時你確實答應我了。」
周梅森:「我就怕遇到這樣的局面,要不咱們重新喝再談。」
李路:「這部劇,你交給我,我就有可能再上一個臺階,如果不交給我,我可能這輩子就這樣了,再拍點生活劇。你交給我,我肯定投入全部精力來做好它。」
後來的事,讓周梅森很慶幸當初自己喝大了,答應下了這個事情。
《人民的名義》從籌備到拍攝到後期製作,李路每天睡覺時間不超過4個小時。
然而,最累的並不是身體,而是前期籌備不順利帶來的焦慮。
高亞麟抵押房子,不敢上床睡覺
《人民的名義》總投資1.2億,一開始,周梅森和李路商量過,作為藝術創者,他認為他們最好不要同時是投資人。這樣才能保證更純粹地專注於內容創作,不需要去考慮市場回報的問題。
但人算不如天算。
原本,已經有幾十家機構答應投資。但沒想到的是,上午見面,下午籤約,晚上就撤資找不到人了,整整有40多家,出現了同樣的情況。
李路最後抵押了房子,但資金仍然不夠。
另一個製片人高亞麟,原本只是出了一小部分錢,但面對這樣的情況,在李路的說服下,最後卻成為最大出資人。
錢怎麼來?也是瞞著家人,把房子抵押了。
那陣子,高亞麟每天回到家,連到床上睡覺都不敢。
這樣尺度大的一部劇,最後到底能不能過審,能不能正常播放,大家心裡都沒底。
堵上全部身家,不過是作為一個演員的理想主義,遇到一個好題材、好劇本,無論如何,怎麼都不想錯過。
而高亞麟和李路已經是第三次合作了,這次合作的機緣,純屬偶然。
2015年,高亞麟在南京演完話劇,坐高鐵回北京,就這樣在車廂上偶遇李路。閒談間,高亞麟聽到李路正在籌備新戲,正是自己仰慕已久的周梅森十年磨一劍的作品。
萬事俱備,只差錢。
本著對多次合作的李路的友情,對周梅森的信任,高亞麟拍板:缺多少,我出多少。
沒想到這句話,給自己挖了個大坑。於是,就有了前面所說的,為了填補資金空缺,連房子都抵押了。
播出去,收視率比世界盃還高,那個時間段的廣告商,怕是高興瘋了。
而原本只是江湖救急的高亞麟,卻成了最大的贏家。
40多位老戲骨,比不過一位小鮮肉的片酬
《人民的名義》演員陣容,讓人咋舌的強大。
隨便單獨拎出來,就是男一女一的分量:陸毅、胡靜、趙子琪、柯藍、張凱麗、張豐毅、張志堅、吳剛、許亞軍……都是有許多好作品傍身的實力派。
有人梳理統計了一下這部劇的演員,其中「國家一級演員」就有15位,「國家二級演員」3位,「國家三級演員」1位,就是演高育良的張志堅,原因只是因為他長年外出拍戲,不能為原單位演話劇,所以就評不上職稱了。
可是,誰又會認為他演技不厲害?
這樣一位位堪稱藝術家的演員,在片酬極低、演了也未必能播的情況下,都是怎麼被請到這個劇組裡來的?
沙瑞金張豐毅,和李路是老友。有一天,李路給他打電話,想請他吃飯,說說劇本的事。
張豐毅聽到來意,電話裡馬上就說:「那來我家,這邊開了個牛肉店,挺好吃的。」
李路一來,開門見山:「我沒錢。」
儘管是1.2億的投資,但留給演員的預算,本來就很少。所以,李路只能實話實說。
沒想到,事情談得順利。張豐毅答應了,當天的飯,還是他請的。
李路有點破罐子破摔的意思:「我沒錢了,房子都抵押出去了。」
而演達康書記的吳剛,當初就是被「攔截」進組的。
2015年,吳剛參加完金雞獎頒獎典禮,拎著旅行箱準備回家。
李路帶著演員統籌,直接把人攔住了。
實際上,達康書記在裡邊的戲份最不重,然而卻是最火的。
這其中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導演與觀眾的博弈。吳剛演了許多翻拍角色,所以這次,導演給他安排了一個完全正面的角色,這就給了慣性思維的觀眾,一個大反轉的意外。
另一個是,吳剛自己對這個角色的設計,最後的效果是,即使戲份不多,但讓觀眾印象深刻。
僅僅一個髮型,就花了3天的時間來決定。
劇中的人物,大多是背頭或分頭。但吳剛認為,達康書記這樣的人,最典型的特徵是「快節奏」。
每次有事,都是快速出門,雷厲風行,這樣的人,哪裡有時間去梳頭打髮蠟,因此,最後決定用「平頭」這樣的髮型。
同樣體現快節奏的,除了他的說話習慣、走路風風火火,就連其中「一一六」工廠事件,他去現場,爬支架也是三步作兩步走,身手敏捷。
他真誠,心胸坦蕩,所以在劇中懟上司懟下屬懟遍各路人馬,一向都是理直氣壯。
這樣一個角色,意外得到95後觀眾的喜愛,層出不窮的表情包,讓50多歲的吳剛,成為風靡全網的「新晉網紅」。
還有「壞人」趙瑞龍的扮演者馮雷,即使那麼壞,演員卻那麼多人喜歡。
馮雷接到導演李璐的電話之前,已經好長一段時間沒有拍戲了。
之前拍戲後差點得了抑鬱症,之後便沒再演戲了,轉去做生意。
所以,當初接下這個角色,也是匆匆忙忙。
沒談片酬,製片方定下來就籤合同。進組前一天,他還在忙生意的事。
作為十八線配角,劇組也沒有特地定製衣服。所以,後來我們看到劇中趙公子每次出現穿的衣服,實際上都是馮雷的私服。
至於片酬?馮雷說,相當於置裝費了。
戲拍完了,非常開心,還花錢買東西請劇組的人吃,邊吃邊聊邊看大家拍戲。
最讓人想不到的是,完全沒出現在劇中的陳道明。
當初,導演李路有意邀請陳道明出演,但那時候,陳道明在錄央視的節目《傳承者》,檔期衝突了。
但看到這樣的劇,陳道明雖然演不了,卻非常關注。
只要有空,就經常跑到拍攝現場,不僅經常在現場指導,而且對於尋找合適的演員來出演,陳道明也一直不遺餘力。
許多的角色演員,就是陳道明找來的。
不僅出力,還經常送吃的。每次探班,必然帶上禮物。
有一次帶了幾箱牛奶送給工作人員,第二天卻成為劇組的道具。
1.2億的投資,40位資深演員的總片酬才4800萬,導演李璐說,「大部分都是被劇本打動,給了友情價」。
巧的是,2017年年底,某網站做了一項調查,出了一個「明星片酬權力榜top100」躋身前20名的名單裡,流量小鮮肉小花們的片酬,高得讓人咋舌,然而他們的作品,也霸佔了被吐槽榜單。
2017年《人民的名義》橫空出世,無疑是現象級作品。
原本鎖定中老年觀眾人群,卻意外得到95後、00後、10後觀眾的喜愛。
《人民的名義》編劇周梅森曾說:「有些問題,真相你沒法說,但是起碼要做到不要講假話。」
正是從主創到演員,所有人都不給自己留後路地去努力,才給了觀眾這樣一部引發全民討論和收視狂潮的超高口碑大正劇,對近年娛圈拼命買通稿炒緋聞,唯獨不會去提高演員自身業務的風氣,確實是致命一擊。
那些整天埋怨「這屆觀眾不行」的導演、編劇、演員,是不是也得找找自己的原因,不再自嗨,而是像《人民的名義》那些藝術家們,從現實出發,爭取多出一些雅俗共賞,觀眾喜聞樂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