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每一個普通人都在奮力拼搏,為戰勝疫情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致敬「了不起的她」,今天讓我們走近一位在湖北武漢疫情防控一線的巾幗奮鬥者代表,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長鍾小鋒。41歲的鐘小鋒在重症加強護理病房(ICU)工作了16年,3月8日下午,在國新辦湖北記者會現場,她從容地分享著66天以來的抗「疫」故事和體會,感動了萬千網友。
「我們的工作就是與死神賽跑,
不能有一絲一毫差錯。」
「我沒有時間去害怕,
只是在工作中做得更細緻。
因為我要帶領團隊合理防護、合理運轉,
用專業知識護理患者,戰勝疾病。」
「我們是經過嚴格訓練的隊伍,
一定會帶著希望跟疫情抗爭到底!」
……
24小時不出艙、每班超10小時,心臟復甦、面罩給氧、氣管插管……從 1 月 3 日到現在的兩個多月裡,鍾小鋒和她的戰友們堅守「生命最後一道防線」,在疫情戰況最激烈的陣地上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搏鬥,幾乎每天都遇到驚險的情況。
24小時不出艙,每班超10小時
武漢市肺科醫院是武漢最早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收治著最危重的病人。該院1月3日迎來第一位新冠肺炎患者,6天後ICU的10張病床就已全部收滿。春節前後是疫情爆發期,也是科室最忙的時候,其他省市的支援力量還沒到,只能靠鍾小鋒和同事們連軸轉。
「22個小護士24小時不出艙,最小的才19歲,都很年輕。大伙兒基本都睡在科室裡,已經很久沒回家了。雖然排班是每班8小時,但人手緊張,幾乎每個人都超過10個小時,困了、累了就稍微打個盹,一出狀況就衝回病房。」
工作中的鐘小鋒
鍾小鋒說,儘管往常科室收治的重癥結核患者傳染性也很高,但在這次疫情中,防護要做得更加仔細。「以前進病房只需戴N95口罩和一層外科手套,現在增加了一層手套,還要戴上防護面屏和護目鏡,穿上防護服和隔離衣。防護服對於體力的消耗太大了,人員擴充後,我們的排班從最初的8小時降到後來的5小時。加上不能吃、不能喝、沒法上廁所,我們不少人都穿上了紙尿褲,以防萬一。」
「一分一秒都不能耽擱」
由於沒有家屬陪護,ICU的病人吃喝拉撒都需要護士照顧。「起初接收症狀相對較輕的患者,大部分還可以進食,但基本上吃兩口就不耐受了,喘氣喘不上來,一頓飯吃上一兩個小時都是常態。」據鍾小鋒憶述,到了後期,科室裡的患者均病情較重,100%要用有創呼吸機,ECMO(體外膜肺氧合)使用率也高達50%。
武漢市肺科醫院ICU醫護人員
「為了讓一些躺著的患者肺部均勻,把裡面的痰清理出來,我們要幫他/她翻過來趴著,每兩小時就要查看一次。原本挪動一次就不容易,男護士都要用全身力氣才能搬動,更不用說戴著呼吸機、拖著氧氣瓶了。」
不僅如此,護士們每天上午會幾個人合力幫病人從頭到腳仔細擦洗一遍,每個星期幫他們洗一次頭,後來還會幫他們修剪頭髮。
但相比之下,搶救才是最平常、最驚險的環節。「危重症患者心率下降、氧合降低的情況,幾乎每天都會發生。病人一旦出現異常,護士和醫生第一時間就衝出去了,一分一秒都不能耽擱。」
ICU是生命最後一道防線,必須分秒必爭,不能有絲毫懈怠。鍾小鋒所在科室收治的患者進來時基本都無意識,沒法交流。「經過我們的努力,患者有時一個眼神、一個簡單的動作,能跟我們有互動,會讓我們很有成就感,也更有信心去繼續戰鬥。」鍾小鋒說。
願平平安安送出最後一位患者
有這樣一件「小事」,讓鍾小鋒記憶猶新。某天,一名年輕護士從病房裡脫了防護服出來,衣服全溼透了,她一出門就蹲在地上哭了起來。鍾小鋒以為她有什麼不舒服,馬上去安慰她。「結果那護士說:『護士長沒事,我護理了一個多月的患者剛剛有意識了,我跟他說話,他流淚了。我覺得我所有的辛苦、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在狹長昏暗的走廊裡,兩名醫生推著病床匆匆向前,只留給鏡頭兩個模糊的背影。鍾小鋒隨手拍下的這張ICU工作照,感動了無數人。
抗疫期間,鍾小鋒也感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愛和支持。一個多月前,她隨手拍下一張大家緊張搶救危重症病人的照片,經媒體宣傳報導後被一位知名歌手看到,他產生了靈感,創作了一首戰疫歌曲《和你在一起》。「我們知道以後都特別高興和振奮。」鍾小鋒說,「我們是一支經過嚴格訓練和打磨、極具戰鬥力的隊伍。接下來,我和我的團隊將帶著使命、帶著感動,與疫情抗爭到底。」
「從接診第一例到現在,期間陸續出院了不少病人。記得第一個出院的患者是我和另外兩個醫生給送出去的,當時我問他:『能不能給你拍張照?讓其他的患者和家屬看到你就能充滿信心。』他笑得特別開心。」
鍾小鋒說,她和團隊在一線日夜堅守,顧不上家中年邁的父母、年幼的兒女,卻沒有任何怨言。「穿上了這身白大褂,這是我們的使命和職責。」
如今,她最大的心願是平平安安地送最後一位患者出院,讓科室裡的小夥伴也能夠平平安安地回家。「再就是等疫情結束後,我想擁抱一下我的家人,親親我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