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編輯 / 小e
圖片 / 來自網絡
你有喝咖啡習慣嗎?
你能分清拿鐵美式等等風味的區別嗎?
今天小e想講一條有關咖啡的鄙視鏈:生活方式不同造成的差異,本就無法分出三六九等。
01
最近豆瓣上一條帖子引起不小爭議。
網友和85後相親對象聊天時,提到自己喜歡喝拿鐵咖啡,結果對方並不知道拿鐵是什麼。她就瞎說是加了鐵的咖啡,沒想到對方一本正經回答,顯然沒發現她在故意捉弄。
網友意識到這一點後默默吐槽:「我無語了,感覺他有點傻。」
看完這段描述,小e忍不住地鐵老爺爺看手機:咋的,拿鐵是拯救了銀河系,所有人都得知道不成?
對於男士而言,哪怕理解成這位哥也不足為奇吧。
在咖啡裡,拿鐵一般指製作時添加了牛乳,也就是說你出門買三四十一杯的星巴克,或者自己拿速溶混合牛奶,都能美其名曰拿鐵。
如此一來,成本最低可以壓縮到幾元錢,甚至還比不上咱們大師造的某罐茶值錢。況且85後今年也就是30歲+,20多歲的小e都經常睡眠不好,人家喜歡喝茶或者壓根不碰這些含咖啡因的飲品,哪裡不合理了?
年輕人,不能不講武德啊。
02
如果照這位姑娘邏輯,拿鐵等於一種高級產物,那麼不少打工人都是在逃凡爾賽了。
有的常常出入星巴克,有的堅持樓下買瑞幸,社畜如小e也每天用水牛奶兌掛耳咖啡,要說原因還真不是造作,僅僅是習慣了每天兩杯牛奶,順道換個口味提提神罷了。
歸根到底,咖啡本來就是舶來品,有些人能夠接受,也要給予另外一部分人不願接受的自由。
中國人並沒有喝咖啡的習慣,比如小e給老媽衝咖啡,她就會覺得一股怪味,要麼酸要麼糊要麼苦,喝著還沒三塊錢的飲料得勁。
如今咖啡市場一片向好,不得不說這也是乘上了消費主義的東風,如果咖啡失去所謂的「光鮮屬性」,多少會淘汰掉一部分忠實擁躉。
相信與這位發帖網友有類似心理的人,並不在少數。
他們認為喝咖啡、蹦迪、玩盲盒手辦、聽民謠、去音樂節等等行為,才是新新人類標配,轉而認為那些宅家不愛出門、興趣愛好讀書電影的人,就是老土不會玩。
每個人選擇什麼生活方式,都是自由的,何必將自己懸空至此呢?
03
再退一步來講,或許很多時候我們都被富裕限制了想像力。
不信你打開某乎,大把問題「第一次進星巴克怎麼點單」「第一次坐飛機需要注意甚麼」……你習以為常的事情,很有可能置換到他人處境中,就變成了稀罕和奢侈。
就例如一個在十八線城市長大的學生,周邊消費能力有限,只有均價十塊錢的奶茶,驟然去到大城市飲料隨隨便便三十塊錢打底,這個落差難道不大嗎?
每個人都有知識盲區,這可能來自於審美習慣、消費習慣、生活環境,這些僅僅能證明,或許你們聊不到一塊兒,不是一類人。
但妄圖以此來分個高級低級,這種想法才最是狂妄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