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中國把月壤帶回地球,開啟了「太空競賽新時代」

2020-12-19 騰訊網

【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我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王子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這也是人類時隔44年再次從月球帶回月壤。

這則喜訊也很快登上多家外媒的版面。而在《紐約時報》眼裡,這個消息似乎象徵著一個「太空競爭的新時代」的到來。

文章認為,美國正在把中國看成是太空領域的「對手」,已對中國航天實施過長期的打壓,但隨著中國成功帶回月壤、在航天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美國以往的做法可能會招來中國的反擊,雙方的競爭會變得「日益激烈」。

不過文章同時也承認,中國的航天計劃完全沒有受到美國「重返月球」等太空政策口號的幹擾,正在穩步向前推進,中國的航天項目確實是在推動太空探索的進程。

但對於這些「競爭」、「對抗」、「主導權」的說法,中方已多次表示,中國一貫致力於和平利用外空,積極開展有關國際交流合作,分享航天發展的成果。中方願同各國繼續攜手努力,為人類和平探索利用外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紐約時報》文章截圖

「太空競賽的新時代」

文章開篇就直入主題地指出,中國或許是登月的後來者,但當載有月壤、月巖的太空艙返回地球後,這就為未來幾十年的「新一輪太空競賽」奠定了基礎。

這種競爭與美國政客眼裡的「中國威脅論」關係頗深。文章稱,在美國政府的眼裡,太空已經變成中美「可能發生衝突的領域」。川普政府以此為藉口推動組建「太空軍」,副總統彭斯去年也曾聲稱中國在「搶佔月球戰略制高點」,「希望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卓越的航天國家。」

這種對抗心理也滲透到了科學領域。文章指出,美國有一些人希望中美能由競爭轉為合作,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早就已經變成了競爭中的一環。2011年,在維吉尼亞州共和黨眾議員弗蘭克·沃爾夫(Frank Wolf)推動下,資助NASA的法律中加入一項條款,禁止NASA與中國航天機構和中國企業合作。

沃爾夫打著「人權」的旗號推動了這項規定,並聲稱這可以「保護美國的航天技術」。儘管這項法律並未阻止NASA以外的科學家與中國同行合作,但這等同於禁止中國科學家接觸上個世紀NASA太空人帶回的月壤。

文章認為,美國在航天領域採取的對華強硬政策,勢必會招來反彈,影響航天領域的合作。一些美國科學家就在哀嘆,他們可能會失去接觸月壤的機會。

美國聖母大學教授克萊夫·尼爾(Clive Neal)在給《紐約時報》的郵件中就嘆息道:「這些月壤的年份與以往的完全不同,肯定有助於我們理解月球的演變。唉,我們大概是沒機會接觸了。」他在這句話後頭還配上了一個沮喪的表情。

美國太空計劃「一波三折」,中國長遠目標「穩紮穩打」

不過在《紐約時報》也指出,美國雖然急於重返月球爭奪「主導權」,但美國的太空計劃卻不斷經歷一改再改的波折;而與此同時,中國選擇的則是一條「穩紮穩打」的道路。

川普政府在其任內就提出了「重返月球」的主張,NASA也推出了相應的「阿爾忒彌斯計劃」,打算在2024年再次把美國太空人送上月球。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尚未宣布其航天政策,儘管拜登此前曾表態支持「重返月球」,但文章認為,拜登最後可能會推遲這個目標的時間。

美國的太空計劃的這種「波動」實際上由來已久。文章指出,中國的探月工程嫦娥計劃剛剛啟動的時候,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提出要「2020年前重返月球」,但歐巴馬政府上臺後,又取消了登月計劃,轉而著眼火星和小行星帶。《紐約時報》將這種變動形容為「不確定且周期性的變化」。

而與這麼一個「不穩定」的NASA相比,中國始終保持步調,按照長遠計劃和時間表一步一步走。川普政府鼓吹「重返月球」並沒有幹擾到中國的航天計劃,在《紐約時報》的眼裡,中國「完全不急於搶在美國之前上月球」,非常穩定地推動探月工程。

2013年12月,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著陸,中國成為美蘇兩國之後唯一成功在月面著陸的國家;2019年1月,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實現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和巡迴勘測,玉兔二號月球車現在仍在月球背面工作。

對於中國的表現,《紐約時報》也不得不承認:「中國的探月項目不只是在展現太空技術和民族自豪感,中國正在以月球為起點推動太空探索——現在把機器送上了月球,也許未來哪一天就會實現載人登月。」

央視新聞截圖

中方: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推進國際合作

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地球,既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同時也是人類時隔44年再次從月球帶回月壤。

但其實對於諸如《紐約時報》眼裡的新時代「太空競賽」等說法,我國早已有過回應。比起「對抗」和「爭奪主導權」,我國一貫堅持的是將航天事業用於和平目的,願同世界各國開展合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國家航天局曾表示,願與各國航天機構、空間科學研究機構和空間探索愛好者攜手合作,共同探索太空奧秘。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也曾在採訪中表示,我們向國際社會發出了倡議,希望與世界各國合作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

自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後,我外交部已多次指出,中國一貫致力於和平利用外空,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分享航天發展成果。中國將繼續本著為全人類謀福利的精神,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推進國際合作,促進外空探索和利用。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11月24日的記者會上更是指出,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永無止境,和平探索與利用外空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並應該為全人類謀福利。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外媒關注《流浪地球》:終於,中國電影加入了太空競賽
    【編譯/觀察者網 徐蕾】 在幾乎被好萊塢「統治」的科幻電影市場中,中國電影《流浪地球》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中國科幻的希望。不少國外媒體、香港媒體都將目光投向了這部電影,並對此評價頗高。《紐約時報》甚至將中國在太空領域的突破與電影聯繫起來,認為中國科幻電影製作的新時代,與太空探索的新時代,都開始了。
  • 嫦娥登月背後的新太空競賽
    北京時間12月6日接近6時許,38萬公裡外的環月軌道,嫦娥五號上升器攜帶月壤樣品與軌返組合體完成交會對接。 此前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的採樣樣品正式移交到返回器中,下一步則是擇機返回地球。
  • 人類能把月壤帶回地球,為什麼火星土壤帶不回來?
    在飛往火星的探測器中,無論是我國的天問一號,還是美國的毅力號,它們都不會把火星的土壤或者巖石帶回地球。為什麼嫦娥五號可以把月壤帶回地球,而火星探測器卻無法把火星土壤帶回地球呢?科學家是這麼解釋的,因為火星的土壤一直暴漏在火星的環境中,如果把它們帶回地球就會發生變異,就像許多地球的生物死去一樣,會產生一些微生物活性土壤,很有可能發生這種突如其來的種種變故,如果科學水瓶沒有能力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也許就會像美國電影中的生物危害一樣,會瞬間的感染每個國家,會變成災難。這不僅僅是虛構的問題,人類很可能在這場危機中滅絕。
  • 登月6次帶回幾百公斤月壤,當年送給中國1克,我們應回贈多少呢?
    自嫦娥五號成功在月球挖取兩公斤樣品並安全返回至返回器中後,引發了全世界包括大洋彼岸的廣泛關注,在月壤樣本沒有返回地球之前,有很多國家就已經紛紛表示想要獲得採集的數據,其中就包括NASA。
  • 44年來首次採集,號稱無價之寶,嫦娥五號帶回的4斤土裡有什麼?
    近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再入大氣層,攜帶兩千克月壤樣本返回地面,這是自冷戰時期太空競賽結束以來,44年來人類首次採集的月壤,號稱無價之寶,在嫦娥五號平安降落之後,帶回的這些月壤到底有多珍貴,這4斤「土」裡,到底都有什麼?這些帶回的月壤又有多珍貴呢?
  • 嫦娥五號帶回 2兩公斤月壤,此舉動你怎麼看呢?
    嫦娥五號帶回 2兩公斤月壤,此事你怎麼看呢?其實很多技術都是第一次。登月可能最大受惠的不是我們當代人,我們生活在物資豐富的年代,不愁吃穿,要說對太空探索的需求,其實並沒有那麼迫切,月壤帶回地球,中國13億人也不能每人分一點。 但我比較悲觀,按人類現在的消耗,我們現在還能追求吃得好,可能未來的人就只能追求吃得飽了,以後的人又會怎麼評價我們這代人。
  • 嫦娥五號只帶回2Kg月壤,美國用50年前的技術為何能帶回382Kg?
    前些天,嫦娥五號攜帶月壤回到地球的消息在全球各大媒體平臺上刷屏。嫦娥五號圓滿地完成了繞月、落月、採集標本及返回的任務,是中國航天載人登月四步計劃中的最後一步,嫦娥五號的成功被稱為中國航天史上的濃重一筆,讓無數人中國人倍感自豪。
  • 起飛重量達800多噸的嫦娥五號,為何只能帶回 2 公斤月壤?
    自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後,蘇共中央就認為再繼續實施載人登月項目已無任何現實意義可言,為在將來的太空競賽中扳回一局,須將工作重心轉向新開發的太空站項目上。這個新項目的難度即便無法超過登月的難度,也要看起來和它不相上下。
  • 嫦娥五號帶回月球背面土壤,美國科學家急了:讓我看看
    創造歷史,嫦娥五號帶回月球背面土壤。中國登月艙於周四返回地球,帶走了40多年來第一批來自月球的巖石和碎片。太空艙較早脫離其軌道飛行器模塊,並從地球大氣層反彈以降低其速度,然後才通過降落傘降落並漂浮到地面上。嫦娥五號的四個模塊中的兩個模塊於12月1日降落在月球上,通過從地表上挖出樣品並在月球地殼中鑽入2米,收集了大約2千克的樣品。樣品被放置在一個密封的容器中,該容器由上升車運回返回模塊。
  • 嫦娥五號帶回月球樣品,重量不到2千克,美國人給的月壤不對勁?
    經過近23天的太空旅行之後,嫦娥五號於12月17日凌晨成功返回地球,完美完成任務。而此次它帶回的月球土壤樣品,有兩個出人意料的地方。一是不含有機養分,沒辦法種菜;二則是經過初步測算,重量為1731克,小於此前估計的2千克。
  • 堅定自信走好中國太空探索路|長江評論
    新華社 髮長江日報-長江網評論員楊於澤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11月24日在海南文昌發射,將在月球上降落並採集月壤,然後返回地球。如果成功,我國將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實現採集月壤回地球的國家。有外媒稱,美國半世紀前就數次載人登月採集月壤,蘇聯也在幾十年前無人取回月壤,中國只是在完成美、蘇早已做過的工作。人類對月球、太空領域的探索,不是「嘗鮮」一次就夠,這項工作沒有止境。美國50年前數次登月,2018年不是宣布要在2030年前重新登月嗎?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登月取回月壤只是中國探月和太空探索的開端,更大的精彩還在後頭。
  • 「嫦娥五號」帶回2千克多的月壤,終於不再用0.5克來發論文了
    嫦娥五號帶回2公斤多的月壤到底多不多?美國贈送的一克月壤,其中0.5克已被用來做實驗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講一個歷史故事。1978年,中美建交初期,為了向中國表示禮節性的友好,美方贈送中國一克月球土壤。
  • 嫦娥五號順利回到地球,它帶回了什麼?
    2020 年 12 月 17 日凌晨 2 點左右,嫦娥五號正式結束了太空之旅,順利回到地球。11 月 24 日 4 時 30 分,長徵五號遙五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升空,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往月球。12 月 1 日,它順利著陸月球,成為中國第三個在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
  • 將帶回中國採集的第一杯月壤
    之所以稱它為「胖五」,就是因為長徵五號在長徵系列火箭中芯級直徑最大,是中國首型5米芯級直徑的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與「胖」相對應的是其運載能力。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一代大推力低溫液體運載火箭,總長約57米,起飛重量約870噸,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達25噸級,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4噸級,運載能力、運載效率等重要性能指標均居世界先進水平,是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之所以選擇「胖五」來「背」嫦五,是因為「嫦娥五號」探測器為我國目前發射的重量最重的探測器,重達8.2 噸。
  • 【中國青年報】「嫦娥」歸來 「月壤」入新家---中國科學院
    在充滿挑戰與困難的2020年,嫦娥五號交上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月面起飛」載入史冊,「旗開月表」振奮人心,「太空擁吻」驚險浪漫,如今則是「採擷月壤」太空歸來。  歸來日挑燈夜戰  12月16日,又是一個挑燈夜戰的日子。
  • 在太空中喪命的太空人,能否被帶回地球?
    1.冷藏因為太空人屍體沒有神秘病毒,所以屍體是可以被帶回地球的,至於方式最普遍的就是「冷藏」。首先將太空人屍體裝進氣密袋,然後再裝回太空衣中,最後將屍體放在冷藏環境中,這樣既能保持屍體不腐爛,又能防止氣味的散發,等到宇航器返回地球時,已犧牲太空人的屍體就可以被一起帶回地球。2.
  • 送給中國的月壤真嗎?專家給出答案!
    美國和前蘇聯之間的冷戰,持續了45年,二戰結束後兩個國家開始了太空競賽,不得不說兩個國家在航天領域非常出色。前蘇聯作為首個進入外太空的國家,美國絲毫不輸於前蘇聯,1969年美國成功登上了月球,打開了人類探索外太空的大門。
  • 美媒:嫦娥五號著陸月球後返回,美國希望獲得中國取回的月壤樣本
    隨著科技實力的進步,很多科學家都主張將人類科技朝著外太空方向發展,所以科學家們不斷研發出很多的探索外太空的設備,就是為了讓人類能對太空多一些了解。就期盼著人類科技何時能在宇宙當中如魚得水,科學家們也是一直在向這方面努力著。
  • 美國人強調:中國會分享月壤!中國人懶得搭理
    上周六的12月12日,國家航天局發布消息,中國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進入了月地轉移軌道,嫦娥五號攜帶2千克月壤正在返回地球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