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我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王子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這也是人類時隔44年再次從月球帶回月壤。
這則喜訊也很快登上多家外媒的版面。而在《紐約時報》眼裡,這個消息似乎象徵著一個「太空競爭的新時代」的到來。
文章認為,美國正在把中國看成是太空領域的「對手」,已對中國航天實施過長期的打壓,但隨著中國成功帶回月壤、在航天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美國以往的做法可能會招來中國的反擊,雙方的競爭會變得「日益激烈」。
不過文章同時也承認,中國的航天計劃完全沒有受到美國「重返月球」等太空政策口號的幹擾,正在穩步向前推進,中國的航天項目確實是在推動太空探索的進程。
但對於這些「競爭」、「對抗」、「主導權」的說法,中方已多次表示,中國一貫致力於和平利用外空,積極開展有關國際交流合作,分享航天發展的成果。中方願同各國繼續攜手努力,為人類和平探索利用外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紐約時報》文章截圖
「太空競賽的新時代」
文章開篇就直入主題地指出,中國或許是登月的後來者,但當載有月壤、月巖的太空艙返回地球後,這就為未來幾十年的「新一輪太空競賽」奠定了基礎。
這種競爭與美國政客眼裡的「中國威脅論」關係頗深。文章稱,在美國政府的眼裡,太空已經變成中美「可能發生衝突的領域」。川普政府以此為藉口推動組建「太空軍」,副總統彭斯去年也曾聲稱中國在「搶佔月球戰略制高點」,「希望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卓越的航天國家。」
這種對抗心理也滲透到了科學領域。文章指出,美國有一些人希望中美能由競爭轉為合作,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早就已經變成了競爭中的一環。2011年,在維吉尼亞州共和黨眾議員弗蘭克·沃爾夫(Frank Wolf)推動下,資助NASA的法律中加入一項條款,禁止NASA與中國航天機構和中國企業合作。
沃爾夫打著「人權」的旗號推動了這項規定,並聲稱這可以「保護美國的航天技術」。儘管這項法律並未阻止NASA以外的科學家與中國同行合作,但這等同於禁止中國科學家接觸上個世紀NASA太空人帶回的月壤。
文章認為,美國在航天領域採取的對華強硬政策,勢必會招來反彈,影響航天領域的合作。一些美國科學家就在哀嘆,他們可能會失去接觸月壤的機會。
美國聖母大學教授克萊夫·尼爾(Clive Neal)在給《紐約時報》的郵件中就嘆息道:「這些月壤的年份與以往的完全不同,肯定有助於我們理解月球的演變。唉,我們大概是沒機會接觸了。」他在這句話後頭還配上了一個沮喪的表情。
美國太空計劃「一波三折」,中國長遠目標「穩紮穩打」
不過在《紐約時報》也指出,美國雖然急於重返月球爭奪「主導權」,但美國的太空計劃卻不斷經歷一改再改的波折;而與此同時,中國選擇的則是一條「穩紮穩打」的道路。
川普政府在其任內就提出了「重返月球」的主張,NASA也推出了相應的「阿爾忒彌斯計劃」,打算在2024年再次把美國太空人送上月球。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尚未宣布其航天政策,儘管拜登此前曾表態支持「重返月球」,但文章認為,拜登最後可能會推遲這個目標的時間。
美國的太空計劃的這種「波動」實際上由來已久。文章指出,中國的探月工程嫦娥計劃剛剛啟動的時候,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提出要「2020年前重返月球」,但歐巴馬政府上臺後,又取消了登月計劃,轉而著眼火星和小行星帶。《紐約時報》將這種變動形容為「不確定且周期性的變化」。
而與這麼一個「不穩定」的NASA相比,中國始終保持步調,按照長遠計劃和時間表一步一步走。川普政府鼓吹「重返月球」並沒有幹擾到中國的航天計劃,在《紐約時報》的眼裡,中國「完全不急於搶在美國之前上月球」,非常穩定地推動探月工程。
2013年12月,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著陸,中國成為美蘇兩國之後唯一成功在月面著陸的國家;2019年1月,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實現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和巡迴勘測,玉兔二號月球車現在仍在月球背面工作。
對於中國的表現,《紐約時報》也不得不承認:「中國的探月項目不只是在展現太空技術和民族自豪感,中國正在以月球為起點推動太空探索——現在把機器送上了月球,也許未來哪一天就會實現載人登月。」
央視新聞截圖
中方: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推進國際合作
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地球,既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同時也是人類時隔44年再次從月球帶回月壤。
但其實對於諸如《紐約時報》眼裡的新時代「太空競賽」等說法,我國早已有過回應。比起「對抗」和「爭奪主導權」,我國一貫堅持的是將航天事業用於和平目的,願同世界各國開展合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國家航天局曾表示,願與各國航天機構、空間科學研究機構和空間探索愛好者攜手合作,共同探索太空奧秘。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也曾在採訪中表示,我們向國際社會發出了倡議,希望與世界各國合作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
自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後,我外交部已多次指出,中國一貫致力於和平利用外空,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分享航天發展成果。中國將繼續本著為全人類謀福利的精神,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推進國際合作,促進外空探索和利用。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11月24日的記者會上更是指出,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永無止境,和平探索與利用外空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並應該為全人類謀福利。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