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年度展》在川美虎溪校區雕塑系美術館開展。上遊新聞記者 高科 攝
石頭和木頭,木頭和羽毛,你會傻傻分不清楚嗎?千萬別肯定地說不會,不信你就來看看這個展覽。18日,《2015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年度展》在川美虎溪校區雕塑系美術館正式開展,上遊新聞記者今天專程前往展廳為你打探展覽看點。
據悉,這是雕塑系師生的作品首次同場展出,老師的作品有焦興濤、李佔洋等雕塑名家作品壓陣,學生的作品也不輸老師。雕塑系的學子們腦洞大開,把各種材料可謂玩到了極致。展覽將持續到明年1月17日結束,全程免費對觀眾開放。
今年雕塑系年度展首次推出了教師作品展,並且和每年一度的學生作品同一時間、同一場館進行展出。「藝術的學習最需要的是情境中的學習。」提到這樣辦展的原因,雕塑系主任焦興濤表示:「學生們需要看到老師的創作方向,這種同場展出的方式可以更加直接地給學生以啟發,同時學生的作品也會給老師以促進。」
本次展覽的籌備老師李竹告訴記者,展覽展出了20件老師的作品、104件學生的作品。「學生的作品是從近200件作品中篩選出來的,最終在經過終審評委們的評選,最終選出來年度獎5名,優秀獎15名。」李竹介紹,年度獎學生將獲得獎學金各1萬元,而優秀獎獎學金2000元。「我們今年在獎金發放形式上也有所創新,我們希望獲獎學生都去看看正在太原舉行的國際雕塑雙年展,把獎學金作為往返太原的路費和食宿費。」
年度作品《無題》。上遊新聞記者 高科 攝
年度獎作品:張晟瑜 《無題》
材質:木
在展廳的一面牆上,斜著「飄」著很多又像羽毛又像樹葉的物體,走進一看,你會覺得就是很多樹葉粘在了牆上。如果你真這樣認為,那可就錯了,這些都是木頭!對,沒錯,就是木頭。
作品的作者、24歲的張晟瑜告訴記者,做這件作品一開始就是覺得好玩。「木頭在大家的印象中都是堅固的、結實的,但我在玩木頭的時候發現經過人的打磨,木頭也可以變成彎曲柔軟的形狀,也可以變成透光的薄片。」張晟瑜說,那個時候他就想挑戰一下木頭這種材質。
於是張晟瑜買來了雞翅木、黃金樟、血龍木等四五種木頭,開始進行打磨。「我就想把木頭打磨成像羽毛或者是樹葉的形狀,因為這兩種東西都會給人輕、透的感覺。」說著容易,但要把厚實的木頭打磨到透光,還要做出羽毛和樹葉的紋理,那可不簡單。「最開始買的木頭都是直徑15釐米左右的,長度大概在50工分左右,要先把木頭切塊,再打磨成一片樹葉或羽毛,大概需要3個小時左右。」這次展出的一共有180片,也就是說這件作品耗費了張晟瑜整整500多個小時的時間。
這次一舉拿下年度獎,對於獎金的用途,張晟瑜笑著告訴記者,「我要去太原看看展覽,剩下的錢就再買點木頭吧。」
年度獎作品《䂞》 上遊新聞記者 高科 攝
年度獎作品:楊柯全 《䂞》
材質:石、木
在展廳另一角的地上,堆著幾塊假山石。如果這樣也能獲年度獎,那豈不是做假山的都能拿獎了?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那又錯了。遠看的確是鐘乳石、千層石這樣的假山石,但走近看,你會發現有部分「石頭」的感覺不一樣。其實從這件作品的名字《䂞》,我們就大概猜出這件作品的材質了。
今年剛滿25歲的作者楊柯全告訴記者,作品確實是用石頭和木頭做成的,只是木頭也被完全雕刻成了石頭的紋理,不仔細看看不出來。「在上木雕課和石雕課的時候,我就在想能不能把石頭和木頭結合起來做一件作品。有一次去歌樂山看到做假山石的,我就想到了用木頭和石頭來重新創造一種『假山石』。」這次展出的「假山石」大大小小有七塊,楊柯全告訴記者,最大的那兩塊,如果每天不停地雕刻七八個小時,每塊起碼都要一周的時間才能完成,「各種雕刻工具要用10多種」。
但這卻並不是最難的地方。「其實把木頭雕刻成石頭的樣子不難,創作中最難的地方是要找到石頭形態的規律。」楊柯全介紹到,「要仔細觀察石頭的體量,以及形態上變化的規律,讓木頭結合上去的時候,看起來像是一整塊石頭,而不是拼接起來的。」
(上遊新聞記者 孔令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