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上海這12個老建築...竟然都被「移動」過

2020-12-22 澎湃新聞

意想不到,上海這12個老建築...竟然都被「移動」過

2020-12-19 22: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意想不到!魔都的這些老建築

竟然都曾經被「平移」過!

不是搬遷,也不是改造

是直接原地「平移」!

很多老上海都未必知道,

自1993年第一次

對外灘天文臺進行平移以來,

目前上海被平移過的老建築至少有12個!

1933年-外灘天文臺

魔都第一個平移的老建築

移動距離:24.5米

坐落於中山東一路和延安東路口的

「外灘天文臺」,雖然現在聲名不再,

但要是追溯到130年前,

人家可曾是外灘最著名的建築之一。

1843年上海開埠後,

法國人在1844年通過徐家匯

天文臺在外灘建了一座氣象信號臺,

成為了外灘名副其實最受「矚目」的建築。

1938年上海外灘信號塔照片

這座天文臺一運轉就是83年,

1927年天文臺進行了擴建,

白色的塔身上有三段用紅磚鑲嵌,

頂部也用紅磚裝飾,遠遠望去非常醒目。

1993年,外灘的道路要進行改擴建,

而天文臺正處於規劃後中山東一路中央,

為了保護這座當時

已近150歲的國寶級老建築,

相關部門決定將它整體東移動。

當時還沒有成熟的老建築平移技術,

天文臺一天也只能移動幾釐米。

即便如此,最後這個重達450噸的

天文臺還是成功移動了24.5米,

而且沒有絲毫損壞,

這在當時簡直是一個空前的創舉!

如今,外灘天文臺

的一層為歷史陳列館,

陳列著許多老上海的照片,

從中可以了解到外灘和上海的歷史文化。

二層咖啡廳氣氛懷舊,老式的留聲機

播出三、四十年代的爵士樂,

還有定時的鋼琴演奏,

是個很雅致去處。

1998年-四明公所

存世220年的公所門樓

平移距離:23米

人民路上的四明公所門樓,

是曾經轟動一時的四明公所僅剩的一部分。

但它原來也並不在這兒,

這個門樓是繼外灘天文臺之後,

上海第二個移動的建築。

四名公所又叫寧波會館,

是1797年寧波旅滬同鄉集資建成的。

最早的時候佔地達到30多畝,建面約800平,

這裡主要用於寧波同鄉「寄柩(寄存棺材)」

「供關帝(供奉關公)」,「義冢(收埋無主屍骸)」。

四明公所戲樓,現遷至青浦大觀園

1874-1898年期間,

法租界公董局曾先後兩次以築路等為由,

強迫公所遷移,30萬寧波同鄉群起反抗,

事後寧波同鄉掀起了大規模罷市罷工鬥爭,

法領事迫於上海人民的反帝怒潮,

才最終放棄了侵佔四明公所。

1951年左右(解放後),

四明公所「存放及運輸靈柩」

的職能逐漸消失,公所也逐漸沒落。

1998年,上海籌建中國人壽大廈,

為了給大廈讓位,僅存的

四明公所門樓又被整體平移了23米,

西側用新設計建造的屏風玻璃

跟相接的人壽大廈高樓相隔離。

2002年4月27日被調整為上海市紀念地點。

2001-劉長勝故居

紅色革命聖地的兩次平移

平移距離:133米

中共上海地下組織鬥爭史陳列館,

愚園路81號「劉長勝故居」

也許很多人都去參觀過。

不過這個建築原本也不在這裡,

而且還平移不止一次!

1946-1949年,時任中共中央上海局副書記

的劉長勝扮作「榮泰煙號」的小老闆,

住在這棟洋房的二樓。

以商人的身份秘密從事地下工作,

洋房當時就是中共中央上海局的秘密機關之一。

2001年,靜安規劃開發九百城市廣場,

當時已經有著80多歲的劉長勝故居

需要被保護性平移。

這個時候建築平移技術已經相對成熟。

只用了30多個小時就完成了33米的平移。

但由於故居的隔壁還有房子未拆遷完成,

影響建築平移軌道,劉長勝故居

的整個平移工程不得不分為兩期進行,

而二期工程整整讓建築移動了100米。

2004年,劉長勝故居作為中共上海地下組織

鬥爭史陳列館正式對社會開放。

927㎡的建築內設有三層展示區:

底樓主要為30~40年代三個

上海地下黨秘密聯絡點的場景介紹。

2003-上海音樂廳

平移和「長高」並行

平移距離:66.46米

建於1930年的上海音樂廳

是全國第一座音樂廳。

最早的時候這裡曾是南京大戲院,

後來還做過電影院。

1959年改為上海音樂廳後,

數十年一直是上海

最主要的音樂活動中心之一。

2003年,為了

配合延安路高架的拓寬建設,

上海音樂廳開始了平移工程。

而這次的平移與以往不同的是,

上海音樂廳是一遍升級改造,一邊平移的。

工程過程中,先在原地頂部加高了1.7米,

然後開始向南平移,平移66.46米以後,

又在新地址上,又往上頂升了1.68米,

音樂廳面積足足增加了4倍。

短短兩個月的平移完成後,

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就是一個

嶄新的上海音樂廳了。

平移期間,上海音樂廳還同時完成了內部整修,

建築外觀未變,內部設施卻修繕一新。

所有裝飾都「修舊如舊」,富麗堂皇。

據說這座重達5650噸的上海音樂廳,

平移工程總耗資1.5億元,

成為了當時上海歷史上耗資最多、

規模最大的文物保護建築平移工程。

2008年-瑞華樟園

中國第一家崑曲傳習所重生

平移距離:95米,旋轉35度

矗立於上海市曹家渡以西的

蘇州河畔的瑞華樟園,

最早的時候名字很詩意,

叫「水雲鄉」也叫」小蘭亭」,

是崑曲藝術家徐凌雲在清末民初時期

為了研習和傳承崑曲藝術而建的老洋樓。

這棟具有具有濃鬱民國時期

中西結合建築風格的楊樓,

曾是徐凌雲與梅蘭芳等藝術大師、

愛新覺羅·溥侗等著名票友「雅聚切磋」的地方,

曾被後人稱為「南伶傳習所」。

1930年-1997年期間,這裡數次易主:

曾是「美麗牌」香菸陳楚湘的私人府邸,

也曾是復旦大學藥學院

創始人宋梧生的大中化工廠,

還曾是「南林中學」,

最終歸屬華東師範大學。

平移前的老洋房

隨著周邊「復興村」

舊村改造工程的立項,

擁有百年歷史,承載了數不清的

蘇州河故事的老洋樓,因年久失修

一度面臨被拆除的尷尬境地。

2008年,為了留住這段彌足珍貴的歷史,

地塊開發商決定將老洋樓「平移保護」。

那年7月,老洋樓不僅成功 「平移」95了米,

同時還頂升2米,旋轉了35度。

為了再現老洋樓的晚清風韻,

此後幾年時間,

集團邀請了無數專家潛修建築內外,

讓老洋樓再次成為蘇州河畔標誌性景觀。

重生後的老洋樓正式冠名為「瑞華樟園",

簡樸而對稱的棋盤式建築

展現出恢弘高雅的文化韻味。

珍稀紅木屋頂包梁,精雕細琢梁下棹木,

優美復古石材家具、精細銅質扶欄等,

無不散發著優雅高貴的上海灘老建築韻味。

2009-福新第三麵粉廠

蘇州河畔 「民族工業標本」

平移距離:50米

上世紀20年代初,

「三新財團」是個讓人眼前一亮的詞彙,

是著名紅色資本家族榮氏兄弟數十年打造的

茂新、福新、申新的統稱,財團雄踞麵粉、

棉紗兩界,分別佔據全國麵粉、

棉紗產能的1/4和2/7。

如今矗立在蘇州河畔的「福新麵粉廠」

就是榮氏家族在上海的產業之一。

這棟建於1916年的古老建築,

承載著榮氏家族的昔日輝煌,

被建築專家稱為

「上海民族工業起源和發展的標本」。

2009年,蘇州河畔的光復西路需要拓寬,

麵粉廠正好位於拓寬工程範圍內,

同時建築因離西康路橋過近

而被遮擋,觀賞效果不佳。

因此這次的工程

不僅包含了平移,還要旋轉,

才能將建築更醒目地矗立在蘇州河畔。

麵粉廠先向西平移動了10米,

到位後再順時針旋轉16度,

使老建築達到了外界觀賞視角的最佳點。

這次工程平移總長達到了50米,

整個施工規模僅次於音樂廳平移。

2010-民立中學校舍樓

第一個爬坡升高的歷史建築

原址:向西南方向平移57.6米

民立中學校舍樓原本不屬於民立中學,

而是上海灘著名顏料巨賈邱信山、

邱渭卿兄弟的超級豪宅,而且是兩棟!

如今僅剩的一棟,還位移了50多米。

洋房室內實景

1920-1930年間,發家後的邱氏兄弟,

本著「友愛彌篤,有分有合」的理念,

出資建造了有著同一式樣,四周臨空獨立、

但園內相通對稱的「雙子花園洋房」。

民立中學校舍樓老照片

這是兩幢中西合璧的花園洋房:

清水紅磚牆,人字形屋面,紅色平瓦鋪蓋。

正面為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巴洛克式山牆、歐式外廊;

北立面則有江南水鄉建築的特色,

被建築界的行家們成為藝術品。

西側的洋房因在抗日戰爭期間

出賣給漢奸顧煥章,

抗戰勝利後收歸公有,

在做了一陣子「新生活」俱樂部後被拆除。

東側的建築在1940被民立中學買下,

成為現在大家熟知的民立中學4號樓。

2010年2月,因地鐵13號線以及大中裡

(今興業太古匯)項目的規劃建造,

這棟近百年歷史,面積達1780㎡的大宅

整體東南方向整體平移了57.6米,

同時還升高了0.4米。

這也是魔都第一例

採用爬坡升高的建築物平移。

南立面修復效果圖

室內修復效果圖

平移後的大宅由

興業太古匯項目方修繕維護,

修繕後被重新命名為「查公館」,

日後將經營米其林餐廳以及高定品牌。

2010年-大洋房

史上最脆弱的大樓平移

平移距離:39.1米

浦東東方路11號有個叫大洋房

的假四層(三層+閣樓)老建築,

正經名字叫「上海市江海北關驗貨場辦公樓」。

1906年,因為通商貨物多,

為了對檢驗工作進行管理而建成的,

如今大洋房已經111歲高齡。

2010年,為了配合博配套工程、

浦東濱江大道的建設,已經104歲高齡

的上海浦東大洋房開始了「平移」歷程。

相比較之前那些老建築的平移,

年逾古稀的大洋房的搬家過程格外不易。

因大洋房二三樓內部幾乎沒有支撐牆

(內部是木隔假牆,不是磚牆),

而一樓的房間縱向牆體又不在

一條直線上,結構出乎意料的脆弱。

為加固而交錯架設的鋼桁架

讓大樓看上去猶如一座盤絲洞。

五花大綁後的建築推進力仍然很難平衡。

大洋房的平移也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向南平移36.1 米,

第二階段再向東平移3 米,並整體頂升0.9米。

雖然這時候的建築平移技術已經十分成熟,

但大洋房當時平均每天只能移動4米左右。

2014年-梅林正廣和大樓

上海最大的老建築平移工程

平移距離:38米

1935年,原英商正廣和集資建造了正廣和大樓。

這棟6層,總面積達到7000㎡的龐然大物,

據說當時總共花費了1.5萬兩白銀,

主要作為公司的汽水倉庫使用

(1996年被改造為梅林正廣和集團辦公大樓)。

最初建築位於當時的英租界內(福州路上),

這是一棟清水紅磚牆的框架式結構建築,

各立面縱橫線條構韻味濃重,

在那個年代十分罕見。

1999年被列為

「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的同時,

還被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

2010年左右,

大樓所處的地塊面臨整體開發,

而正廣和大樓正處在地塊中央位置,

一度成為地塊開發的一大難題。

經過兩年多的研究討論,

最終還是決定將將老建築

保護性平移至濟寧路路口。

2014年11月,魔都有史以來

平移體量最大的一棟建築,

啟用了了近30臺200噸的平移千斤頂,

最終順利平移了38米。

據說平移這棟面積7000㎡的老建築,

費用甚至超過了重建一棟全新建築。

2014年-啟秀實驗中學東樓房

路線最複雜的建築物平移

平移距離:49米,旋轉93.73度

百年老校啟秀實驗中學內,

與張學良故居同期建設,因此這兩棟洋房

也被稱為張學良樓的姊妹樓。

兩棟洋房與孫中山故居也僅有一牆之隔。

因此雙雙被列為衡山路—復興路

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內的保留歷史建築。

另一棟雙子樓

雖然從未涉及市政改建與商業開發,

但東樓洋房與擴建後的

啟秀實驗中學教學樓距離太近,

給學生們帶來了安全隱患:

兩棟樓最近相隔僅0.9米,

幾乎能推窗握手,一旦發生火災,

消防車都開不進去。

最右側樓原本在中間大樹左邊

2007年中學第一次提出東樓洋房的平移申請,

但因洋房距孫中山故居太近而擱淺。

此後校方請來了多位文物專家,

論證東樓平移方案的可行性。

這一等,就是7年——2014年9月,

老樓的平移申請終獲通過。

不能影響孫中山故居,

還要避開地鐵10號線,

老樓的平移路線頗為複雜,

最後歷時3個半月,

工程最終於12月19日完工。

2016年-沈宅

上海百年民居「第一移」

平移距離:100米

平移前的沈宅

沈宅,一幢始建於1860年,

157年曆的大宅院。它位於上海的老城廂

——花衣街116號,外灘萬國建築群落當中,

它的主人沈義生是晚清

「朱、王、沈、鬱」四大沙船巨商之一。

沈宅具有濃鬱的江南民居特色,

從現今留存下來的紅磚拱券、

磚作儀門、鏤雕精細的翼狀木飾,

細緻精美之處仍能讓人感受到

當年那個盛極一時的沈家大宅的風採。

見證了上海民族商業的百年變遷的沈宅,

可能是150年前上海外灘的

房子的唯一一個記憶節點了。

老宅所在位置,

正好位於「綠城黃浦灣」園區紅線邊界。

如果原址修復必然會突破用地紅線,

涉及規劃調整,困難重重,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座百年建築,

綠城對這座宅院進行了整體平移。

平移後的效果圖(二排白牆建築)

平移工程共耗時一個月,

先將老宅旋轉90°,再平移百米。

平移後的沈宅將修繕保護並

永久留存在黃浦灣住區之內。

雖然魔都平移建築不少,但年逾古稀的

「民間老宅」平移,在上海還是首例。

2017年-玉佛禪寺

百年古剎的5年修繕之路

平移距離:30米

擁有百年歷史的玉佛寺,

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不亞於外灘。

很多市民初一、十五必到玉佛寺燒香祈福,

比我們上班打卡還要準時。

這座百年古剎也將被平移,

不過這次不是因為外部規劃,

而是內部安全原因。

寺院始創於1882年,

現存建築是寺院從江灣遷到

安遠路後建成的(1928年左右)。

因為建築年代久遠,玉佛寺一度存在

建築結構安全和消防安全等多重隱患。

為了消除這些隱患,古剎於

2014年開始了預計長達5年的修繕工程。

根據市級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要求,

玉佛寺保留了天王殿、大雄寶殿兩座建築,

另外還增設了觀音殿。

為了騰出更多的公眾活動空間,

室內的寺內的大雄寶殿

將藉助現代科技向北平移30米。

效果圖

雖然2014年就提出平移,

但大雄寶殿的平移工程今年才會啟動,

平移後的玉佛寺殿前廣場面積將增加近一倍,

原本約495㎡擴大到了995㎡。

而在建築平移期間,寺院仍對外開放,

正常宗教活動也不會停止。

原標題:《意想不到!上海這12個老建築...竟然都被「移動」過!》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上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意想不到!上海這12個老建築……竟然都被「移動」過!
    意想不到!魔都的這些老建築 竟然都曾經被「平移」過!目前上海被平移過的老建築至少有12個! 但它原來也並不在這兒, 這個門樓是繼外灘天文臺之後, 上海第二個移動的建築。
  • 上海這座長滿青藤的老建築 曾是在上海的猶太人最喜歡的地方
    西摩別墅|拍攝獨自旅行的姑娘西摩別墅門口的獅子石雕上海就有這麼一座建築,屬於上海的鬧市區。這座建築現在整棟都爬滿了青藤,已經沒有實際使用用途了。但是還是會有很多人慕名前來打卡在門口參觀。1920年猶太商人沙遜建造了這所拉希爾會堂,為的是紀念他的夫人,後來成為了猶太人禮拜活動的教堂。在上海生活了幾年,一直沒有注意到西摩會堂這棟老建築。路過陝西北路南京西路時,看到一個特別的建築,走近看,有介紹這裡是西摩別墅,造型很獨特,我特地去參觀拍照。
  • 百年老建築,每一棟都承載著老上海的傳奇故事和文化底蘊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一棟棟歷史建築,是上海的文脈,鐫刻著城市的記憶。這些建築的珍貴之處,不僅在於每一個都美得驚心動魄,而且每一棟都承載著老上海的傳奇故事和文化底蘊。就在今年年中,上海首屆建築遺產保護利用示範項目揭曉了多處修舊如舊的歷史建築。十一長假中,迎著萬裡晴空,去這些瑰麗的老建築打卡吧!
  • cronobook:原來老上海都藏在這
    還有加油站和電力配備以及電話線路,這些建築遺產常被忽視,我們帶隊路過寶慶路3號門口,總會告訴大家,路邊的變電站是老貨,還在正常使用,而汾陽路、淮海中路口同款變電站,去年,隨著上音歌劇院落成而消失;汾陽路上的原美商電話公司(畢勳路)營業樓還在,只不過加了層有點不符建築規範,那根原先的屋簷線條應該移到加層後的頂部才協調。
  • 老靈魂之外,這些上海老建築也是自帶流量的「時髦精」
    「上善若水,海納百川」,「新」與「舊」在上海這座美麗的城市裡共存,既有現代簡約的美術館、博物館、新潮設計酒店,更有極具年代感的老建築煥然新生。
  • 老上海人心中的地標建築,雖是老式公寓樓,每平方米售價要12萬
    在上海的街頭,如果問外國遊客,上海的地標建築是什麼?我相信很多人會回答我,東洋明珠、金馬塔,乃至上海萬博會場的中國館,確實這些建築都是近代上海的標誌性建築,但在老年上海人的心中,卻有不同的答案。今年夏天在上海的叔叔家住了幾天小編,晚上在小區的花園裡和旁邊的人納涼聊天,許多退休的大人們對上海地標建築持有自己的見解。長老們說武康大廈年輕的時候是諾曼第公寓,因為當時在法國租界,所以名字也很特別,在武康大廈所在的淮海中路武康十字路口,這裡的地形是三角形,所以武康大廈看起來像陸地上的輪船,建築物的形狀也很獨特。
  • 探尋魔都百年風華的老建築,欣賞大上海的往日風情
    ,探尋具有上海風情的老建築。但洋氣的可不僅是名字,武康大樓是法國文藝復興式公寓大樓,由旅居上海的設計師鄔達克設計,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築之一。樓內除套間外專門還配備了30間傭人房,搞事情!有沒有!這麼高格調的建築,不住這裡住哪裡?難怪孔祥熙的二小姐、吳茵、王人美、孫道臨、王文娟夫婦等名人都對其青睞有加。這座建築的特別之處遠不止這些。
  • 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落地,建築版《我在故宮修文物》匠人將...
    摘要:在上海從「拆改留」轉變為「留改拆」之後,修繕人才缺乏問題越發凸出。有這樣一群工匠,他們每天穿過故宮層層紅牆,用世代傳承的技法修復文物,任憑鬥轉星移,唯不變堅守初心。在歷史建築修繕領域,上海正在加快培育大批「同款」匠人。12月17日,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345傳習工坊」在徐匯區揭牌,計劃從明年起正式招生,並引入系統化展示、教學、培訓和考核機制。
  • 上海首個歷史建築修復傳習工坊揭牌 打造工匠的搖籃
    「拉毛,沒個三五年的訓練,是拉不好的,壓毛就更難掌握了。」師傅接回工具,班門弄斧也許不過如此。12月17日上午,徐房集團實訓基地 345傳習工坊正式揭牌。近1400平米設14個工位,集授學操考於一體傳習工坊是由上海徐房(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上海徐房建築實業公司承建的實訓基地,位於徐匯區石龍路345弄19號,建築面積1394.35㎡,設有外牆粉刷操作工位
  • 留住一磚一瓦裡的老上海……看這些建築遺產是如何保護的
    2020年,正值上海被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4周年,也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成立一周年之際。12月18日,「百載重光——上海市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在閔行博物館開幕。花磚、滴水獸,蝴蝶瓦,每件展品背後都有一段建築修繕故事建築遺產作為不可移動的文化遺蹟,如何在一場展覽中凝固和呈現?展覽的學術顧問、建築保護和修繕專家沈三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展覽主要以一些珍貴的歷史建築構件,微縮模型、傳統五金件、修繕工具和圖紙、照片的形式進行展示。
  • 魔都一地標建築受追捧,造型令人意想不到,預計2023年建成
    ,都是排名靠前的城市,提起繁華,你總是遺落不了這個城市,這個城市的發展是相當迅速的,而對於上海,大家首先印入腦海中的,一定是「東方明珠」了,他就位於美麗的黃浦江邊,而在這個地方,即將新建一處地標建築,叫做「上海大歌劇院」。
  • 上海的地標式建築,老上海人的記憶,旅行中不容錯過的美食美景
    說到和平飯店,上海幾乎有人不知道, 特別是老上海人,對它總是有一些淡淡的回憶, 這裡記載著上海歷史變遷的記憶, 站在上海最繁華的黃金地區外灘,以獨特的建築風格,完美地融合在萬國建築群中, 也許太有名了,但是很多人不敢路過看到它的尊嚴,所以今天我們進入它,看和平酒店的前世。
  • 上海徐匯:「神仙操作」! 網紅街區化身「移動博物館」!
    12月19日、12月26日,上海電影博物館聯手湖南路街道率先打造兩條「梧桐沐影」電影主題文旅線,成為「移動博物館·Film Walker」項目的首次實踐。阮玲玉、周璇、趙丹、上官雲珠、王丹鳳……一位位熟悉的電影人都曾在上海這座城市生活,在某個拐角的街道,或許就留下了他們的人生印記。
  • 老上海彈格路回歸、河畔花園連起歷史建築……900米虹口北外灘亮點...
    12月12日,全長約900米的虹口區北外灘北蘇州路濱河空間貫通提升工程完成改造「最美城市會客廳」即將對公眾開放蘇州河兩岸濱河空間項目實施充分考慮與沿岸優秀歷史建築相輝映風格銜接相統一依託沿線上海大廈郵政博物館等優秀歷史建築雲集的豐富資源打造「最美城市會客廳
  • 那些上海老建築所承載的悠悠歲月,永存我們心中
    原創 小晴天 上海有腔調 收錄於話題#上海6#老建築1#歲月1前些日子,《八佰》如火如荼地熱映,也帶火了四行倉庫舊址。許多人被電影中戰士的熱血和勇氣所感動,紛紛來到這裡感受那些不被歷史遺忘的瞬間。
  • 老上海突然爆火!忽然,就想去最民國風的老上海走走了
    當外灘人潮湧動時,很多人卻不知道,拐個彎就到的蘇州河畔,同樣藏著老上海的風雲往事。如果說,外灘是老上海的十裡洋場,那麼蘇州河,則一直默默地駝起老百姓的市井生活,無論外強如何來犯,兩岸的人民一如既往依偎著她生生不息。
  • 「移動博物館·Film Walker」來了!以電影之名,深挖上海電影文旅...
    12月19日、12月26日,上海電影博物館聯手湖南路街道率先打造兩條「梧桐沐影」電影主題文旅線,成為「移動博物館·Film Walker」項目的首次實踐。阮玲玉、周璇、趙丹、上官雲珠、王丹鳳……一位位熟悉的電影人都曾在上海這座城市生活,在某個拐角的街道,或許就留下了他們的人生印記。
  • 「移動博物館·Film Walker」來了!以電影之名,深挖上海電影文旅資源
    2020年歲末,上海電影博物館全新電影主題文旅品牌項目「移動博物館·Film Walker」正式推出。  12月19日、12月26日,上海電影博物館聯手湖南路街道率先打造兩條「梧桐沐影」電影主題文旅線,成為「移動博物館·Film Walker」項目的首次實踐。
  • 光影下的黃浦區老建築:不一樣的戲院、道觀與舊址
    從《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中共「一大」會址、三山會館、黃浦劇場等紅色文化傳承地,到滙豐銀行、格致中學、國際飯店、四大百貨公司等一大批風格各異、功能齊備的近代建築,黃浦區擁有不可移動文物和優秀歷史建築近900處。以黃浦區優秀歷史建築為拍攝對象的「歷博杯」攝影大賽啟動至今已將近半年,大賽獲獎結果於昨天上午揭曉,《露香園路城牆》等三組作品榮獲金獎。
  • 讀懂上海,從海派建築開始
    這是上海最早的現代化旅館 也是中國第一盞電燈點亮的地方 都是折衷主義建築的代表 > 上海氣候溼潤 屋頂坡度較陡 老上海人利用這點 在二樓與屋頂間加建了閣樓 同時將上層天窗加大並在兩邊砌牆 使得窗戶垂直成與正常的窗戶一樣 老虎窗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