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府傳統小吃手藝傳承人麥肖麗(後排左三)。
製作美食。
雞椿角、薄撐。
松糕。
深圳僑報 謝青芸 通訊員 曾練婷 文/圖
近日,由光明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光明區公共文化藝術發展中心承辦的「尋找光明記憶」項目尋訪活動,在光明區馬田街道合水口社區舉行。本次尋訪活動走進合水口泥圍新村,這裡有一位廣府傳統小吃手藝傳承人——麥肖麗,在科技與機械發達的今天,她還始終堅守著傳統的製作手藝。
活動當天,本次由媒體記者、攝影家協會成員組成的尋找光明記憶尋訪團一行人首先前往麥肖麗位於下村市場的攤位,這個攤位麻雀雖小,但隱藏了光明最地道的廣府特色小吃,比如碌堆、油角、糖環、艾果、松糕、雞椿角、米通等等。
剛到市場,遠處就飄來一陣濃鬱的香味,對於附近的居民來說,這味道再熟悉不過了,麥肖麗又在開始煎碌堆了。一隻油鍋,一雙筷子,一副油撈,麥肖麗剛剛做好的碌堆,在油鍋翻滾中變得越來越大,直至變成足球大小且顏色呈金黃色,就算煎好了。麥肖麗說,要想碌堆好吃又好看,就不能把碌堆煎破,這也是考驗製作的關鍵地方了。
松糕鬆軟香甜,是一款歷史久遠的傳統民間小吃,每逢清明節、重陽節,麥肖麗都會和親朋好友一起做松糕。方方正正的一小塊松糕,看似簡單,但製作起來卻非常考驗功夫。麥肖麗介紹,松糕的原材料是糯米和粘米,製作的第一步就是先將原料和餡料分別舂成粉。打好糕粉之後,要加入一些白砂糖攪勻,待砂糖慢慢融入糕粉,就可以用粉篩篩進松糕格,再逐格放入打好的白糖和花生仁等餡料,然後篩粉至滿格。最後就可以把一盤一盤的松糕放進蒸籠,用柴火蒸大約40分鐘就可以出爐。在光明,除了清明、重陽做松糕用來祭祖之外,辦喜事也喜歡做松糕送給親朋好友,傳遞幸福。
說到客家人的美食,不能不提茶粿。茶粿是深圳本地的一種特色小吃,也是從前本地人祭祀時經常會供奉的食品,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現在已滲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活動當天,麥肖麗和幾位朋友共同向大家展示了製作茶粿的過程。茶粿分兩類,用粘米粉加豆沙;蘿蔔糕,用糯米粉加蘿蔔乾和肉粒,可製作成甜、鹹兩種口味,口感香糯。麥肖麗介紹,很多客家人在過節都保持做茶粿的習俗,充分體現了客家人的飲食文化內涵。客家人都喜歡聚在一起閒話家常,邊吃邊談,由於它配茶吃最適合,所以將其命名為「茶粿」。
「傳統小食不單是食品,而且是深圳的根;它蘊涵著深圳人樸實的人情味,代表著一種本土文化和民俗,是深圳人一直珍藏的記憶。」尋訪團成員陳女士透露,這些傳統糕點不少都是糯米粉和砂糖為主原料,製作工藝也都非常複雜,工序較多,因此,這些傳統小吃的製作手法也面臨失傳的危險。隨著老一輩製作藝人的年齡增長,缺乏新一輩的傳承人。再加上現代生產多採用機器製作,使得傳統的手工製作受到衝擊,需要進一步傳承保護,這也正是這次活動的意義,樹立大眾保護意識,更好地傳承文化,共同推進光明區傳統文化歷史的保護和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