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倫、雪萊、濟慈,都是英國19世紀初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詩人,有著很多相同點,比如:他們都是英國第二代浪漫主義詩人,都才華橫溢,又都英年早逝,而且也都是離開英國後客死他鄉;
他們的詩歌風格、創作角度、核心追求與價值體現有很多不同:
拜倫的詩勇敢激昂、英雄華麗;
雪萊的詩博大深邃、靈魂刻骨;
濟慈的詩優美超脫、價值永恆;
喬治 戈登 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
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畢業於劍橋大學,36歲時病逝於希臘;
其代表作品有《閒散的時刻》(Hours of Idleness)、《唐璜》(Don Juan)、《恰爾德 哈羅德遊記》(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拜倫身殘志堅,但自信勇敢,所作之詩有男權意識與英雄情結,讀來讓人心潮澎湃;
波西 比希 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
出身於貴族家庭,牛津大學畢業,結過兩次婚,30歲死於海難;
作品包括:《麥布女王》(Queen Mab)、《伊斯蘭的反叛》(The Revolt of Islam)、《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以及悼念濟慈的《阿多尼》(Adonais);《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g);
經典名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雪萊以自然入詩、有力博美、思想深邃,讓人深思與記憶;
約翰 濟慈(john keats, 1795-1821)
家境貧窮,學醫出身,但喜歡詩歌創作,最後因肺結核客死羅馬;
作品包括《恩底彌翁》(Endymion),《伊莎貝拉》(Isabella),《聖阿格尼斯之夜》(The Eve of Saint Agnes),《希臘古甕頌》(Ode on a Grecian urn);
雖然濟慈一生孤苦貧窮,只活到26歲,而且在拿到醫生執照的情況下棄醫從文,但在他的詩歌創作中則一直遵循著「不美無詩」的優美風格,體現了他對真與美的無限追求;
濟慈的詩有表有裡,超越靈魂,能夠自我探索、又能讓心靈健康自由,去追尋價值的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