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離我們最近的一場正規戰爭,大家都會想到是對越自衛反擊戰。而對越自衛反擊戰從1979年至今已足足過去了41年,如果說抗美援朝是立國之戰,那麼對越自衛反擊戰就是改革開放的奠基之戰,為今日我國之強盛奠定了基礎。那麼40年前的這場戰爭對於我國究竟有多大的意義呢?
要了解40年前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我們得先了解當時背景。當時我們國家剛剛結束十年動亂,急需一個和平的建設環境,但中蘇關係全面交惡,蘇聯在北方邊境陳兵百萬,逼得我國不得不常年維持600萬的常備軍,大量資源投入了軍工生產,經濟背上了沉重的負擔。
所以我國急需一個破局的機會,既能打開國際局面,又能有助於國內經濟建設。70年代末,美國剛從越戰拔出泥潭,在與蘇聯的爭霸中處於下風,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蘇聯,這就有了中美關係正常化。
而面對中美聯合,蘇聯決定先對付我國,欲聯合越南對我國形成南北夾擊之勢。越南本就是個落後的農業國,30年的戰爭經歷,最應該休養生息。而此時的越南剛剛完成國家統一,自信心爆棚,誓要把寮國、柬埔寨收入囊中,建立印支聯邦。此時我國北有蘇聯,東有美日韓,西有印度,如果南邊再多出來一個印支聯邦,勢必對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儘管在越南戰爭期間,我國給予了越南大量援助,但國家利益永遠高於一切,最終越南一頭倒向蘇聯懷抱,徹底與我國劃清界限。在蘇聯的支持下,1978年12月25日,越南出動20萬大軍,兵分五路大舉入侵柬埔寨,輕鬆得手,同時通過條約獲得了在寮國的駐軍權。
在蘇聯的支持之下,越南又對我國的邊境進行不斷的挑釁。1979年2月17日我國終於出手了,20萬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入越南北部,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越軍完敗,死傷8萬人以上,河內門戶洞開。越南立即向蘇聯求救,但蘇聯豈會真的為了越南與我國開戰,最終只是以聲援支持。
而我國的做法是一擊得手後立即宣布撤軍,不過在我軍撤退的途中,對越南沿途的基礎設施進行摧毀。因為越南工業集中在北部,此舉是為了徹底破壞越南短期內的戰爭潛力,而之後就是我國對越南長達10年的戰略消耗。隨後十年,我國七大軍區輪番派部隊參加對越作戰,拿越南練手,大批部隊得到鍛鍊,積累了經驗,也暴露了問題,之後我軍的各種建設成就很多都來自於這場戰爭。另一方面國內大力發展經濟,越南只能以有限國力硬扛,結果是我國越來越富,越南越來越窮。
而蘇聯為了維持東南亞的影響力,對越南的援助也是不遺餘力。僅在1978—1980年間,蘇聯的軍援數額達到19.7億美元,截止到1986年,越南欠下的對蘇貿易債務高達50億美元,越南就如同黏在蘇聯身上的螞蟥使勁吸血。不過此時的蘇聯也不好過,蘇聯入侵阿富汗,陷入了長達10年的帝國墳場,蘇聯相當於在阿富汗和越南被大量放血,終於在1991年12月25日走向解體。
蘇聯解體,昔日的超級大國徹底瓦解,眾多專家失去了容身之地,於是一場浩大的抄家底行動在全世界蔓延開來。我國的遼寧艦、殲11、武直10、99坦克或多或少都有蘇聯的技術。蘇聯和越南這對難兄難弟一個打錯了牌,一個抱錯了腿,我國終於解除了北方30年的巨大威脅。
這一戰以行動表明了中國對抗蘇聯的決心,為中國迎來了與西方國家十年的蜜月期,而且在這段寶貴的時間內,我們從西方大量引進了先進技術和工業規範,完成了第二次工業化飛躍,真正融入到了這個世界。以此為契機,我國軍工用二十年的時間就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所以當我們今天驚嘆於祖國的騰飛,不妨回顧一下,正是當年為國犧牲的烈士們一戰打出了和平,奠定了我國40年和平崛起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