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文化大革命」終結和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
新華網北京6月11日電(記者餘曉潔、劉大江)2009年,向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中的《沉思與抉擇》,揭示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巨大災難和由此引發的歷史反思。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黨面臨著思想、政治、組織等多領域全面撥亂反正的任務。但在涉及指導思想方面的根本問題時,幾乎都與「兩個凡是」發生尖銳衝突。當時認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定,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於是,歷史的發展出現了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要澄清思想混亂,糾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錯誤,首先必須解決應當如何正確對待毛澤東同志晚年的指示和決策、判定真理的標準到底是什麼等根本問題。 【詳細】
第十八篇 篳路藍縷外交路——記新中國對外關係開啟歷程
篳路藍縷外交路——記新中國對外關係開啟歷程
美國東部時間5月20日下午,紐約曼哈頓,聯合國總部大會廳。
一場中美軍樂團聯合音樂會隆重舉行。首次走進聯合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演奏了《歌唱祖國》為音樂會「壓軸」。
激昂的樂曲在這裡迴蕩,難忘的歷史在這裡流淌……
40年前,同在這個大會廳,中華人民共和國邁出重返世界的關鍵一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大通過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詳細】
第十七篇 艱苦奮鬥奠基業--記全面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
艱苦奮鬥奠基業--記全面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
長春一汽的紅旗文化展館陳列著一個鏽跡斑斑的大鐵架子,粗糙的夾具,純手動的控制柄。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工人就是用這樣的簡陋設備生產了早期的紅旗轎車。
「在這個裝配臺上兩個班一天只能生產一輛車,我們就是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79歲的一汽老職工於豐年說起這段往事感慨萬分。
艱苦奮鬥,白手起家,一汽的創業史正是社會主義建設史的縮影。【詳細】
第十六篇 民族團結新篇章——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民族團結新篇章——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5月25日,反映西藏婦女半個多世紀以來發展進步歷程的圖片展在北京開幕。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生丹增敏吉作為解說員感到格外驕傲,因為展出的160多幅照片所記錄的主人公中,有3名是她的家庭成員。
從60年前迎接解放軍入藏的曾祖母,到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成長為著名藏族藝術家的母親和姨媽,再到正在幸福求學的自己,丹增敏吉說:「在我們家庭中,跨越四代的女性共同見證了西藏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詳細】
第十五篇 和衷共濟萬象新——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和衷共濟萬象新——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在位於北京天壇附近的家中見到記者時,81歲的胡世華剛剛為父親掃墓歸來。他的父親,是新中國初期赫赫有名的老工商業者胡厥文。樸素的客廳裡,一張胡厥文與毛主席握手的黑白照片,常常勾起胡世華對父親與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交往的回憶。
回顧父親認識共產黨的心路歷程,胡世華常常會講起一段父親與三個老農的故事。在他看來,正是這樣一次偶然的際遇,讓自稱「秉性很倔,誰都不要想靠權勢壓我」的父親最終走上了與共產黨合作的道路——【詳細】
第十四篇 敢教日月換新天——向社會主義過渡和工業化建設起航
敢教日月換新天——向社會主義過渡和工業化建設起航
第十三篇 一切權力歸人民——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一切權力歸人民——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1953年下半年起,中國掀起了歷史上第一次規模空前的選舉熱潮,對長期飽受封建專制壓迫、從未真正行使過選舉權的老百姓來說,這是破天荒的事。經過一年多的普選,在21萬多個基層選舉單位、3.23億登記選民中選出基層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566萬多名,逐級召開了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此基礎上,共選出1226名出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 【詳細】
第十二篇 革故鼎新開新局--記中國共產黨執政之初
革故鼎新開新局--記中國共產黨執政之初
重慶市黔江區馮家街道年近古稀的村民朱德榮,有一張珍藏了58年的土地房產證。這張編號為「黔農字第零玖陸肆陸號」的「川東區黔江縣土地房產所有證」,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詳細】
第十一篇 改天換地新紀元--記新中國的誕生
改天換地新紀元--記新中國的誕生
晨曦微露,威武的儀仗隊闊步走來,國歌緩緩奏響,在人們目光注視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天安門廣場又迎來新的一天。
歷史的回聲仿佛還在迴響。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從此,每年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詳細】
第十篇 豪情滿懷繪藍圖——記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豪情滿懷繪藍圖——記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太行東麓,滹沱河畔,群山環抱中的西柏坡村花紅柳綠,翠柏蒼鬱。走進位於村口的中共中央舊址,一座座普通而肅穆的北方舊式民居映入眼帘。
這裡有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在西柏坡時期的故居,有黨中央指揮全國解放戰爭的中央軍委作戰室。舊址西北角一個簡陋的長條形土坯房門口,掛著一塊閃光的牌匾——七屆二中全會舊址。【詳細】
第九篇 天翻地覆慨而慷——記三大戰役和推翻國民黨統治
天翻地覆慨而慷——記三大戰役和推翻國民黨統治
142天殲滅國民黨軍隊154萬餘人。」今年82歲的解放戰爭親歷者、軍事科學院百科研究部原副部長王輔一說,「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使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毀,大大加快了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進程。」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從遼瀋大地到華北平原,從黃海之濱到淮河兩岸,人民解放軍在廣袤的土地上同國民黨軍隊展開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戰略大決戰。以三大戰役為標誌的戰略決戰的勝利,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史上的光輝裡程碑。
另一位戰爭親歷者、南京軍區原司令員向守志說,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在戰略決戰中取得的偉大勝利,不但給中國,也給世界歷史的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 【詳細】
第八篇 永遠高揚的旗幟——記黨的七大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永遠高揚的旗幟——記黨的七大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地飄,革命萬裡起高潮……」
5月的延安,遍布城鄉的革命舊址迎來一批又一批參觀者。在楊家嶺革命舊址,來自山西省太原市的十幾名老幹部齊聲朗誦起這膾炙人口的詩句,仿佛回到崢嶸歲月。
楊家嶺,這個原本寂寂無聞的陝北小山村,因中國共產黨和中共中央的到來名揚中外。
這裡產生了推動中國歷史進程的一個又一個重大決策:百團大戰、精兵簡政、大生產運動……
這裡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要會議:延安文藝座談會、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中共七大……【詳細】
拼將熱血築長城--記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春暖花開的5月,草長鶯飛。
北京豐臺區宛平城外,盧溝橋。這座於1192年建成的11孔連拱石橋,以「盧溝曉月」聞名京城,是「燕京八景」之一。讓今人難忘的,是它承載了中國人民對抗日戰爭血與火的記憶。
1937年7月7日夜,瘋狂的日本侵略者在這裡製造了震驚世界的盧溝橋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這一天,也標誌著中國全國性抗戰的開始。
從這一天起直至1945年9月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8年全國抗戰,付出巨大的民族犧牲,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共產黨以自己的堅定意志和模範行動,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國人民的巨大民族覺醒、空前民族團結和英勇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成為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