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吐槽一下《蝙蝠俠大戰超人》這部電影。
很多人並不知道,其實bvs這部電影原本不應該被拍攝,因為在扎克·施耐德導演的設計中,應該先拍蝙蝠俠的獨立電影,奈何當時華納想要讓大本來自編自導自演《蝙蝠俠》,而《超人:鋼鐵之軀》之後的電影就被定為了《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
這部電影不僅需要兼顧蝙蝠俠的起源故事,還需要將神奇女俠這個角色引入到電影宇宙之中。
請注意這裡的副標題,正義黎明就意味著當時扎克·施耐德導演正在計劃著正義聯盟登場的問題,而正義聯盟從2014年開始,就一直計劃是兩部。
扎克施耐德導演的想法並不複雜,他最初的想法是三部曲。
第一部目的是讓正義聯盟集結,達克賽德登場,而蝙蝠俠已經得到了另一個時間線(失敗)的提示,他絕對會做出保護露易絲的計劃。
在那個失敗的時間線中,超人因為露易絲之死而徹底黑化。
這裡的劇情致敬了漫畫《不義聯盟》中的內容。不過不義超人並沒有臣服達克賽德,相反他還將達叔揍了一頓。
接下來的劇情是地球被達克賽德奴役,只剩下閃電俠在關鍵時刻穿越時間,提示蝙蝠俠,這才讓正義聯盟擁有了第二次機會。
閃電俠穿越時間是可以重啟宇宙的
第二部就是正義聯盟在知道了天啟星的存在之後,決定先下手為強。
但是問題在於,新神一族在漫畫中屬於高維度生物,他們的分身遍布多元宇宙,難以被真正的消滅。
電影中的新神一族絕對會被削弱,而且在院線版《正義聯盟》中揭露的遠古之戰中,地球上的奧林匹斯諸神也加入了戰鬥,從設定上講他們和新神族屬於相似的存在,不過是舊屬於神罷了。
凡人之軀想要對抗神靈,正義聯盟將會輸得很慘。
第三部將會是正義聯盟的絕地反擊,在關鍵時刻逆天翻盤,這次不僅是超級英雄,就連那些反派們也加入到對抗天啟星的戰爭中,甚至小丑都選擇加入了對抗達克賽德的陣營。
但是在華納的幹涉之下,他們想要儘快地打造DC電影宇宙,所以正義聯盟三部曲變成了上下兩部,但基本上的劇情還是沒有改變的。
蝙蝠俠大戰超人就是這種狀態下出現的電影,因為華納落後了漫威,所以他們有些著急了。
可惜BVS並沒有他們想像中那麼成功,相反是激起了不少dc粉絲的憤怒,甚至口碑一度兩極分化,而這背後的主要原因其實有三點。
第一,院線版被華納剪掉了半個小時的劇情,導致了很多觀眾看不懂。
第二,很多角色的目標和動機並不明確,比如盧瑟和超人的仇是哪裡來的,蝙蝠俠為何如同鐵憨憨一樣要對抗超人?
第三,蝙蝠俠幾乎半黑化,絲毫不在意路人反派的性命。
萊克斯·盧瑟這個角色就塑造得很差,並不是演員的演技問題,而是這個角色做的事情在常人眼中難以理解,為何他要讓蝙蝠俠和超人打架,為何他要創造出毀滅日?
這些在dc粉絲的眼中是可以理解的,只需要一個理由,他是盧瑟 。
但是在路人的眼中呢?
他們難以理解這個瘋子這樣做的原因,超人和盧瑟之間在電影中沒有絕對的衝突,甚至可以說這個盧瑟瘋的有點過頭了。
另一個問題就是為何要創造出毀滅日?
盧瑟將自己的血液和佐德將軍的屍體混在了一起,利用氪星飛船上的系統創作出了一個怪物。
很明顯他要毀滅日去消滅超人,但如果超人被消滅,而毀滅日倖存了下來呢?
萊克斯·盧瑟是要毀滅地球嗎?
這些做法和他的人設沒有一點符合的地方,所以就更難讓人理解了。
另一個問題更加簡單,而且導演本身也沒有交代清楚。
那就是天啟星的達克賽德為何要入侵地球?
院線版《正義聯盟》中提到了遠古之戰,這意味著達叔早晚要來地球復仇,問題在於為何是超人犧牲之後的這個時間點?
合理的解釋是盧瑟創造毀滅日的波動喚醒了母盒,而且隨著超人之死,地球人陷入了巨大的絕望和恐懼之中,在類魔看來這顆星球的味道太美味了。
問題在於這些解釋不能說服所有人。
故事交代得不清楚,有很多地方需要觀眾去自己思考和腦補。
蝙蝠俠的黑化也是一樣的道理。
有些人認為可以接受,有些人就覺得不行。
其實還是故事沒有講明白的原因。
比如我就可以接受蝙蝠俠的行為,因為扎克·施耐德導演從一開始就說了這位布魯斯·韋恩不認為自己是英雄,而是罪犯。
而且初代羅賓之死讓他的心中失去了最後一絲光明。
羅賓這個角色從一開始就是為了中和蝙蝠俠身上的黑暗色彩,而且迪克·格雷森是最優秀,最陽光,最樂觀的一代羅賓。所以失去迪克對於布魯斯來說,和失去自己的兒子沒有太多區別。
而且按照黑暗騎士歸來中的設定,蝙蝠俠認為錯的不是自己,而是整個世界,所以他已經失去了某些底線。
如果先拍蝙蝠俠的故事,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奈何華納的規劃當時確實出了問題,還在2016年讓傑夫·瓊斯等兩位高管空降,直接導致dc電影宇宙因為理念分歧而變得一塌糊塗。